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引言 有关透岩浆流体的假说是岩石学中一个基本的假说。Д.С.Коржинский主张把透岩浆流体理解为由地幔内自身脱气作用而产生的流体。这种流体上升时会使固态岩石发生熔融,并在其周围及所形成的岩浆物质上引起岩浆阶段的交代作用,继之还会使沉积物发生变质  相似文献   

2.
<正> 卡尔卡侵入体是组成澳大利亚中部吉尔斯杂岩体的14个主要层状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之一。卡尔卡侵入体的地层剖面是从底部的辉岩带(450多米)经过苏长岩和橄榄辉长岩带(3500米)到最上部的斜长岩带(800多米)。又可进一步根据斜长石和橄榄石成分的循环变化和重复出现的矿物结晶序列将它分为21个循环单元。一种传统的解释是玄武质岩浆通过连  相似文献   

3.
<正> 引言在智利中部和北部的安第斯山脉中有大量中性、钙碱性深成岩体,但只有极少一部分伴生有斑岩铜矿床。本文就是探讨一种可能性,即在缺失明显热液蚀变或矿化现象时,利用全岩地球化学方法来评价一个侵入体或者杂岩体的勘探潜势。这次研究是根据约100个工业和非工业侵入体的30个以上主要元素和痕量元素的分析资料做出的,在三种尺度范围内对本判别进行了审查:(1)在一个矿区,即智利中部和北部的埃尔萨尔瓦多-波特雷里略  相似文献   

4.
查明了不同暗色程度碱性岩中铀、钍富集情况,高铀含量与岩石的岩浆期后蚀变有关,特别是与赤铁矿化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5.
以烧结法和拜耳法生产工艺中产生的赤泥为研究材料,对其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并对两种赤泥中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浸出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赤泥显现出不同的理化性质.赤泥中不同重金属的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烧结法和拜耳法赤泥中As、Pb、Cr的总含量分别为256.73、120.14、828.02 mg/kg和182.82、165.83、1 043.96 mg/kg,超过我国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两种赤泥中Zn、As、Pb、Mn、Ni和Th等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可交换态较少,其TCLP浸出量与其存在于交换态金属含量相近.在PBET试验中,胃部消化阶段进行到1 h时,重金属(Cu、Zn除外)及放射性元素的浸出量达到最大,小肠阶段的浸出量明显降低,在胃部消化阶段1 h时拜耳法和烧结法赤泥Pb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5.28%和97.80%,表明赤泥中的重金属及放射性元素对人体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正> 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在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各州,现在已经知道有15个相隔很远的金伯利岩和金伯利岩质岩石产区(图1)。野外关系表明,澳大利亚东南部所有这些侵入体的年代都在元古代之后。全岩和金云母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其年龄比较分散。凯拉内拉产地的同位素年龄是最老的,其年龄为早二迭世(~260百万年),这一年龄也为裂变径迹研究所证实。瓦劳威、特罗依、默里迪斯和德利格特产地的年龄分别为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初步确定朱吉昂产地的年龄为新生代,不过仍有待检验。  相似文献   

7.
长江下游两岸发育有十多个侏罗白垩纪火山岩盆地。它们的构造背景不同,火山岩的组合面貌,岩石成分也有相应的差异。作者们认为这与部份熔融时和岩浆结晶时的条件有关。溧水、庐枞是其中二个较大,研究程度亦较高的火山岩盆地,故选择为探讨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间相互联系的典型地区。 我们的研究是在我所原庐江队和原溧水组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的,岩石硅酸盐分析均采自他们的资料,我们补做了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岩浆源和岩浆结晶过程做了探讨。痕量元素由江苏省地质局中心实验室与我所实验室分析,稀土元素由地科院测试所分析。  相似文献   

8.
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金矿床是近年来找矿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金矿类型。本文举例对这种金矿类型作了简要的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正> 在岩浆熔体分异和结晶作用中,稀有元素的地球化学历史取决于两种主要的作用。在结晶分离过程中,稀有元素的大部分原子,在岩浆结晶时保留在岩浆岩中。只有小部分原子,由于同岩浆的挥发分形成化合物,可以与挥发组分一起在岩浆房中迁移  相似文献   

10.
<正> 岩浆作用是地球岩石圈物质演化的主导过程。计算表明,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火山作用甚至能以现代的喷发速度把相当于地壳体积的大量物质带到地表。岩浆作用在原始地壳形成时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正如人们根据有关月岩岩石学的资料所推测的那样,在那时,地球的整个外壳发生过熔融和分异作用。与月球相比,地球无比巨大的能量决定了地球物质迅速的、深部的和长期的分异作用。因此,在类地行星物质演化的更晚期阶段,在前寒武系建造中,存在着某些与月岩(“灰色片麻岩等”)类似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人们还不能想出一种能被所有岩石学家接受的、单一而标准的火成岩分类方法。这主要是因为,火成岩岩石学是由不太相容的描述性的岩相学和解释性岩石成因学二部分组成的。后者迄今还不能提供一种清晰明了的模式,或模式系列:既考虑到所有火成岩类的成因,又考虑到其演化。本文对用于火成岩分类的若干重要概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三种独立的、  相似文献   

12.
<正> D.A.Wood等(1979)年提出,基性到酸性火山岩的精确Th-Hf-Ta数据的三角形图解,可以用作判别构造岩浆环境的一种手段。后来R.N.Thompson等(1980)对Th-Hf-Ta图的某些应用方面提出了批评。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想证明Wood等(1979)使用Th-Hf-Ta图解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合理的。其余部分则是论证Th-Hf-Ta图解在确定英国第三纪火山岩  相似文献   

13.
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锡矿床、斑岩钼矿床和钨矿床,都显示出与长英质岩浆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主要由来源于岩浆的流体形成。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成矿体系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金属组分均集中于高度分离的花岗岩岩钟的顶部。这种富集作用似乎是由一种垂向液体分离作用造成的。尽管对这种富集机制尚未弄清楚,但自下而上始终由粗粒经血状到细粒花岗岩这种结构上的转变有助于说明分离对流作用。对于锡矿和钨矿来说。这种作用进行得最好的是在具有清楚的地球化学专属性的花岗岩套的晚期相端员中。这种花岗岩套还显示出类似的从粗粒向较细粒端员的前进演化,这些岩套是经过逐渐分离而变成小体积的晚期相的。由于伟晶岩和斑岩钼矿体系的资料不够,关于伴生的花岗岩套的情况还不太情楚。钨矿床中比较少出现的充分演化的顶部体系,可能与熔体和成矿流体中氯的影响比氟和硼大有关。 流体从这些体系中释放出来,可能是通过不同组合的下延裂隙来抽取岩浆库中的孔隙流体来实现的,又借助由局部和区域应力场造成晚期阶段裂隙的发育,因而在网状微裂隙发育的情况下,也可通过二次沸腾来释放流体。 容矿花岗岩类的侵位深度和特定的围岩环境,可能对浓缩的岩浆相中发生的分离作用的效果有很大影响,而且还同样是控制流体释?  相似文献   

14.
关于岩浆期后热液成矿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已有较好的了解。霍兰(1972)总结了硅酸盐熔体与共存的水溶液相之间的贱金属的配置数量的研究成果,并引人注目地指出,花岗质熔体中存在着地质上有根据的数量的H_2O和溶解的氯化物离子,它们可以从“标准”的花岗质熔体中吸取足够数量的金属离子而形成规模可观的岩浆期后矿床。惠  相似文献   

15.
绝大多数蛇纹石化作用的研究都局限于阿尔卑斯橄榄岩和海洋超镁铁岩。这些蛇纹岩类经常具有变形的证据,而阿尔卑斯橄榄岩却缺失变质晕圈,说明它们是构造侵位的。一般认为蛇纹石化作用发生在超镁铁岩历史的早期,即在变形阶段,温度大约为300℃。巴恩斯(Barnes)等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根据部份蛇纹石化的阿尔卑斯超镁铁岩  相似文献   

16.
人们早已知道,某些微量金属元素具有在沉积岩石中的铀矿床周围形成晕的趋势。作者在得克萨斯西部野外就观察到了这种关系而且特别注意到了铀矿体周围的钼、铜晕。微量金属元素在探查一定类型的火山成因铀矿床方面证明是很有用的。它可以作为一种地球化学手段,用以确定火山地层中铀矿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正> 本文对各种花岗岩中共生含水矿物对,例如黑云母(+)和角闪石(o)的化学组成(包括水的含量)和 D/H 比值作了分析。Suzuoki 和 Epstein(1976)发现,含水硅酸盐与水之间 D/H 的分馏不仅取决于温度,并且也与八面体上的阳离子组成有关。二价铁使得矿物的氘显著减少,镁的程度要小些,而铝则稍微富集氘。他们对云母和闪石类给出如下经验方程:10~3lnα_=-22.4×10~6T~(-2)+28.2+(2X_(A1)-  相似文献   

18.
溧水火山岩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东邻茅山山脉,西接宁芜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一系列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分布区之一。该区火山岩系,按喷发次序、岩石组合、喷发间断等,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四个火山喷发旋回,即龙王山旋回,主要由中—基性熔岩、次火山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组成,东芦山旋回,主要由中碱性和基性熔岩、次火山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组成,观山旋回,主要由中碱性—碱性熔岩、次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甲山旋回,全部由酸性熔岩、次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有关各旋回的主要岩石类型和主要火山岩的岩石化学成份见表1、2。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鉴于有关超基性岩和基性岩的矿物成分的大量实际资料以及有关金刚石包体矿物学研究和金伯利岩形成过程模拟实验研究的新情报的积累,人们对金伯利岩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这一切使得有必要对现有资料进行重新研究。现今对于金伯利岩岩筒中超基性岩和榴辉岩的成因,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些研究者把金伯利岩岩筒看作是穿到地幔深处的、把呈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热液体系并不在陆地上,而是在大洋中脊的海底。作者认为大洋中脊发生的沸腾作用,即“相分离”是导致大洋中脊海底热泉化学成分更为复杂的重要原因.实验和理论数据证明,这种“相分离”作用需要用两阶段模式来解释,首先是海水发生相分离,并与未发生相分离的海水重新混合,最后与流体在其内部进行循环的岩石达到再平衡。计算表明相分离一般发生在大洋中脊岩浆房附近,相分离的温度高于4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