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野生原始古桩腊梅是我国稀存的一种自然植物资源。它不同于我们现有的梅花栽培品种,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梅花,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又云:“腊梅小树,丛枝尖叶,种凡三种:川子种出不经接者,腊月开小花而香淡,名狗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密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檀者,名檀香梅,最佳。”适逢寒冬腊月开花,有的色呈深黄如蜜腊,花开时节,几里之外,也可嗅到它的芳香。它可供观赏、制作盆景;可以药用,花苞具有解暑、生津、开胃、止渴之功,腊梅花油有治烫伤和中耳炎等症之效;还可供工业作浸膏、香  相似文献   

2.
参加第四届中国梅花腊梅展评选的专家指出:散布在云南各地的“四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人工栽培的梅花中树龄最长的名梅、古梅。这“四梅”是:种植在安宁县曹溪寺内的“曹溪官粉”,晋宁县盘龙寺内的“红怀抱子”,永平县普照寺内的“普照古梅”,宁蒗县扎美戈寺内的“扎美戈古梅”。“四梅”树龄均在700年左右,属“元梅”,是迄今为止树龄最长、造型别致的梅树,堪  相似文献   

3.
名花月季     
本月名花选月季,最欣赏其花色纷繁多变,四时常开,栽莳简易,既香又艳。它的籍贯在中国,传入欧洲后,即夺“花中皇后”之冠。杨万里曾淋漓尽致地称道:“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别有香起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难怪月季又有月月红、长春花、斗雪红  相似文献   

4.
高风亮节     
闻玄 《环境》1998,(11)
古人推崇菊花为农历九月的花盟主,因此花开在秋冬之交,耐寒傲霜,故有“高风亮节”的美誉,它与梅、兰、竹齐名,称为“花中四君子”。古往今来,咏菊诗词,如锦如织。陶渊明颁之为“霜下杰”,可谓风流倜傥;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喻之为“黄金甲”,恰似遍地英雄;元代杨显之假动物喻之为  相似文献   

5.
梅花,中国特产,为十大传统名花之冠,故曰“花魁”。梅花栽培应用历史已有三千年,赏梅始于汉初,延绵至今。寻梅、问梅、探梅,饶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韵味。人们赏梅,赞美其“俏也不争春”(毛泽东句)的无私精神,钦佩其“树树立风雪”(陈毅句)的抗暴性格;人们赏梅,赞美其开遍大江南北,与民同乐之胸怀;钦佩其枝干苍劲,协调环境,可享千年高龄之古朴。有幸沉醉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代林逋咏梅佳旬)之中,忽而浮想联翩,我国环保工作者的形  相似文献   

6.
菊花不畏烟尘污染,对于二氧化硫、氯化氢、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非凡的抵抗能力,特别是对二氧化硫具有较强的吸抗性。有一种叫白花母菊,功能尤为奇特,它生长在每立方米含二氧化硫0.75毫克的环境中,不仅不受二氧化硫的影响,反而有利它发育。就是在每立方米含二氧化硫高达4毫克的大气环境中,白花母菊、母菊、大花金鸡菊、蛇目菊、金光菊、轻蜂菊、万寿菊都能正常发育,还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但在相同环境中,那些倍受人们赞颂的傲雪腊梅、十里飘香的桂花,红艳可爱的牡丹和芍药,却都经不起二氧化硫的“折磨”轻者失去润色,重者枝枯花落。真想不到菊花的生命力之强和抗污染能力之大竟有如此高超。因此,在浓烟弥漫,特别是二氧化硫污染的化工厂、电厂、药厂和钢厂  相似文献   

7.
韭菜含较高蛋白质,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与维生素C,此外还有钙、磷、铁等矿物质,故在药典上有“起阳草”和“菜中荤”之称。韭菜中所含的纤维素能增强肠胃蠕动,对预防肠癌有极好的效果,它还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对高血脂及冠心病患者颇有好处。  相似文献   

8.
土豆,亦叫洋芋、山芋、山药蛋等,其学名叫马铃薯。与玉米、小麦、水稻和燕麦齐名为当今世界五大粮食作物之一。世界各国人们给了它许多殊荣。欧洲人给它“第二面包”的美誉,美国人则授予它“亚军白糖”的桂冠;法国人却称它为“地下苹果”,有的甚至称之为“营养仓库”、“植物之王”等等。在欧洲、美洲和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土豆是人们每天餐  相似文献   

9.
前些日子,一些媒体和网络对《百家讲坛》上的几位主讲人再次进行口诛笔伐。语言之尖刻让人震惊!诸如“学术通俗”、“学术娱乐”、“亚文化”、“次学术”、“媚俗文化”、“扭曲历史”、“不堪入耳”等字眼铺天盖地,大有不将其“摧毁”誓不罢休之势。联想起半年前“文化超男”、“超女”之说.不觉感慨连连。  相似文献   

10.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话说大清帝国掌管军政、外交及经济大权的李鸿章参加一次国际会议,开幕前要奏各国国歌。当问及李鸿章时,他急中生智将其在妓院中听到的江南小调《茉莉花》即场哼出让人录谱,权且作“国歌”。茉莉花确实是娇小清香,惹人怜爱,有“小家碧玉”之状,但作为一大国的标志,恐怕不及梅花高洁、牡丹富贵。因此,中国的国花是梅花、牡丹、禾及茶。我国文人士大夫们将梅、兰、菊、竹称为“四君子”。我国古都洛阳盛产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中  相似文献   

11.
在东岳泰山之南、山东曲阜市以东的泗水县境内,有一处涌泉星罗棋布、风光幽美秀丽的水景奇观——泉林。它因名泉荟萃、密布如林而得名。《山东通志》将其列为“山东诸泉之冠”,可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济南相媲美,堪称齐鲁泉群之最,是以独特自然景观而闻名的游览胜地。泉林位于泗水城东25公里处的陪尾山下,是泗河的源头。绿树成荫,流水潺潺,风光旖旎,空气潮润而清新,游人至此顿觉心旷神怡,有超世脱俗之感。这里有大小泉眼数百个,其中有名的计72  相似文献   

12.
万绿情浓     
曲文 《环境》1997,(11)
广东有个万绿湖,位于河源市。有人称,其与鼎湖山、西双版纳齐名,谓之“沙漠腰带”北回归线上“东三奇”。奇在一个“绿”字。如果说,鼎湖山、西双版纳是大自然的恩赐,那么,万绿湖则是河源人创造环境美的硕果。湖水碧绿,汪洋恣肆370平方公里;湖内湖外,簇拥数百座大小山头,山山滴翠,林木森森,覆盖1600平方公里。虽无太湖之无涯、泰山之无极,但洋溢着  相似文献   

13.
竹笋,是国人历来喜吃的一种佳蔬。它肉厚、质嫩、气香、味鲜、营养丰富,古时享有“素菜中第一品”、“寒士山珍”等雅誉。古往今来,它备受诗人、画家、医家和美食家们的赞赏和称道。国人吃竹笋已有数千年历史。《诗经》里有“其蔌维何?惟笋及蒲”之句,足见竹笋早已与香蒲同列为蔬。唐代诗人杜甫吟:“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道出诗人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唐代另一诗人白居易在《食笋》诗云:“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与南  相似文献   

14.
闻玄 《环境》2001,(5):1
天有罗,地有网,一个“网”字,好不吃香。21世纪,什么职业最走俏?对于今天的美国人来说,宁管网站,不当总统。若不是网民,真有几分懊丧。可不,网上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是那么抽象又是那么现实:始于上世纪末互联网上的人文景观已越来越清晰,时空已被极大地压缩,世界正向着“地球村”——它是如此之大,又是如此之小——演变的时候,人们都可以感受、可以目睹地球应拥有海量的资源和财富,  相似文献   

15.
在湖北省保康县马桥公社发现了大面积的野生花卉——古桩腊梅: 古桩腊梅是一种落叶乔木,每年3月发芽,11月落叶后开始孕蕾开花,至次年2—3月,花色、味近似黄梅花。此花主要适于制作盆景,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如杭州一盆古桩腊梅在香港展览时,一外商愿出1万4千美元;龙华的一盆景被日本丰田汽车厂一人看中,愿用14辆丰  相似文献   

16.
董文茂 《环境》2005,(5):40-41
坡鹿之难 “从解剖记录看,完全可以判断这只鹿妈妈是活活被饿死的,这是事隔十余年后,我们再次发现鹿被饿死的情况。”解剖师林贤梅指着面前被解剖后的坡鹿尸体说。  相似文献   

17.
江镕 《环境》2008,(5):20-23
6月1日“限塑令”大限渐行渐近,免费塑料袋午餐走到尽头。“限塑令”下,坦然者有之、囤积者有之、欢呼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我行我素者有之。限塑新政,百姓拭目以待。本期独家策划为您剖析“后无偿塑料袋”时代生活技巧、塑料袋定价几何、替代品能否有用、限塑新政会否反复……,与您—起告别旧时“袋”,走进新时“袋”。  相似文献   

18.
许家和 《环境》2002,(9):24-24
炎炎夏日,是芒果成熟上市的旺季。它形状或似鸡蛋、鸭蛋,或似黄瓜、象牙,其果皮黄绿,果肉艳黄,闻之蜜味幽香,吃之或酥脆酸甜、或绵软甜蜜,历来广受世人的青睐。芒果别称杧果、檬果、蜜望、望果、香盖、庵罗果。它还享有“热带果王”、“绿金”之雅誉。芒果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色香味皆名列前茅。它的滋味几乎集多种果品美味于一体,既带有菠萝、桃子的清香,又含有柿子、乳瓜的甜蜜。在它的祖籍印度,它还被视为爱情和希望之象征。每年当春光明媚、芒果树花盛开的时节,男女青年便出双入对幽会  相似文献   

19.
若就“物以稀为贵”来量度,蚌花不属“阳春白雪”而归“下里巴人”。可因其形奇色秀,倒颇讨人青睐。试举其例:无论是花径、花坛或盆盎等处,由于人们喜栽,不难见其踪迹;在血缘上尽管蚌花和兰无缘,且因无香而与“香祖”兰家根本无涉,可是人们为了褒之则封之以“兰”,给了“蚌兰花”  相似文献   

20.
人类走出森林,走出岩洞以后,就创造了包括庭院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建筑,使自己有一栖身之处。然而对于居住条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中国古代哲学历来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园林建筑正是这种哲学观在居住情趣上的集中体现。文人的庭院园林,源于其山水意识,与山水画、山水诗多有相通之处。南北朝的王世贞曰:“山居之迹于寂也,市居之迹于喧也,唯园居在季孟间耳。”意即耐不住隐居山林的孤寂,又不堪市井俗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