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大气PM2.5是当前我国城市和区域面临的最突出的大气污染问题,然而PM2.5及其关键组分污染的来源不清,严重制约了人们对PM2.5 的科学认知和污染防控的步伐.本研究以2013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为研究案例,利用CAMx三维模型中耦合了物种示踪机制的颗粒物来源追踪方法,探讨和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区代表性城市上海及周边地区共4个源区(上海、苏南、浙北、大区域)、8类污染源(包括燃烧源、生产工艺过程、流动源、生活面源、挥发源、扬尘源、农业源、天然源)对上海城区大气中PM2.5及其关键组分包括水溶性无机离子(SO2-4、NO-3、NH+4)、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污染贡献.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1月份中国东部出现严重灰霾污染期间,上海城区PM2.5的主要区域贡献为上海本地污染源排放累积(PM2.5浓度贡献平均为55.4%±22.3%)和长距离输送(38.4%±20.0%).上海地区8类主要排放源中,扬尘源贡献均值最大,达到30.7%±31.8%,其次为燃烧源18.2%±15.6%、流动源18.6%±17.5%、挥发类源16.9%±18.0%.对上海市PM2.5组分的源解析研究发现,燃烧源对细颗粒物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贡献最大,其浓度贡献分别达到56.2%和55.9%.铵盐中72.4%来源于挥发类源贡献,元素碳约78.3%来自于交通源贡献.挥发类源排放和流动源是主要的有机气溶胶贡献源,浓度贡献分别为36.2%和32.5%.  相似文献   

2.
利用TE-20-800型8级分级采样器采集焦作市燃煤电厂区、文教生活区、商业区和交通区大气颗粒物,通过重量法求出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研究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和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发现:焦作市各功能区中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呈现"两边凸中间凹"的趋势,峰值位置出现在5.8μm~10.0μm和2.1~0.43μm处;研究区空气中PM10浓度均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10浓度的日平均值为0.15 mg/m3),与我国新制定的PM2.5日均浓度限值相比(0.075mg/m3),文教生活区、交通区、商业区PM2.5浓度分别为其2.22、1.02、1.66倍,燃煤电厂区低于此标准。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鞍山市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季节性变化及月变化污染特征进行分析,不同季节的PM2.5、PM10变化趋势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PM2.5、PM10的月均质量浓度按高低顺序分别为:12月〉1月〉11月〉2月〉10月〉4月〉3月〉7月〉8月〉6月〉5月〉9月和1月〉12月〉3月〉4月〉2月〉10月〉11月〉5月〉6月〉7月〉8月〉9月。同时,分析了ρ(PM2.5)对ρ(PM10)的贡献率,全年的ρ(PM2.5)/ρ(PM10)平均值为57.8%,结果表明,在PM10中,PM2.5的含量要大于PM2.5-10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陈洁  邓顺熙 《陕西环境》1999,6(2):32-34
逸散性颗粒物排放源是指不通过烟囱、排气管等集中排放的所有颗粒物排放源。该类颗粒物排放源对其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在颗粒物排放控制中又常被忽视。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应用于逸散性颗粒物排放源的控制方法及其原理。  相似文献   

5.
6.
现阶段,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就是颗粒物,其已经成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但是如今的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与对策难以有效处理颗粒污染问题。对此,一定要将保护居民身体健康作为出发点,有效改进城市与区域大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颗粒物的排放量,同时将控制PM10与PM2.5等作为重点,运用科学环境管理对策有效改进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TSP和干沉降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得出颗粒物中不同元素分别来源于燃煤、燃油、风砂、扬尘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中国、日本、美国以及欧盟各国PM_(2.5)的监测体系与评价方法,发现我国的PM_(2.5)监测网络已经初步成形,但监测点位的类型以及监测方式单一,监测站点的选址代表性不高,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分析站点缺乏,建议下一步应着重发展建模分析的监测方法来改进我国的细颗粒物监测评价方法,建立更严格的质控要求和覆盖面更广的监测网络,以期实现高效经济完善的细颗粒物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复杂,呈现大气复合型污染特征,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识别和定量,是制定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基础。本研究总结了2000年以来我国近30个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气颗粒物PM10主要来自六类源:扬尘(土壤尘、道路尘、建筑尘);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生物质燃烧;SO2、NOx、VOCs氧化产生的二次颗粒物。研究还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和相对贡献存在差异。近年来随着大气颗粒物控制措施的实施,城市PM10污染状况已明显改善,大气细颗粒物PM2.5越来越受关注,在制定空气质量达标方案时,各类燃烧源和二次颗粒物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10.
影响人类健康的可呼吸性和可吸人颗粒物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归国 《福建环境》2003,20(3):43-45
可呼吸性(粒径小于2.5μm)和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10μm)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该文将近几年来在可呼吸性和可吸入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11.
12.
北京石景山地区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度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污染物粒子地面浓度扩散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颗粒物的沉降作用的讨论,对高斯地面浓度扩散模式进行相应修正,推导出有风和小风条件下的倾斜烟云的地面浓度扩散模型。通过对静风条件的讨论,同时考虑颗粒的重力沉降作用,推导出静风条件下可沉降粒子的地面浓度扩散模式为正态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选取三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缸内直喷汽油车进行常温冷启动WLTC循环排放试验,研究不同车辆排放的粒径在23nm以上的固态颗粒物、6nm以上包含挥发性/半挥发性组分的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缸内直喷汽油车排放的6~30nm范围内包含挥发性/半挥发性物质的细颗粒物主要产生在WLTC循环减速段、高速段和超高速段;30~2500nm范围的挥发性/半挥发性的颗粒物主要在超高速段生成;其它工况下,23nm以上固态颗粒物在颗粒物数量排放中占主体.试验研究还发现GPF对6~30nm大小的细颗粒物捕集效果不佳,并且GPF再生时会产生高浓度6~30nm大小的细颗粒物排放.颗粒物碳质成分分析表明挥发性/半挥发性细颗粒物对法规测量的23~2500nm颗粒物的数量排放影响甚微,但对颗粒物质量排放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张毅  彭中贵 《重庆环境科学》1992,14(3):42-44,54
本文分别对重庆大气颗粒物中TSP、自然干沉降的化学组成及其浓度水平进行了阐述.Ca元素在TSP中位居第一.而Fe元素在干沉降中位居第一.  相似文献   

16.
17.
雷秀芬  王龙 《环境科学》1993,14(6):30-33
采集冬季太原市一采样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经分析,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为1.04mg/m^3,严重超标。其中粒径小于7.0μm的占49.6%,小于3.3μm的占33.5%。颗粒物无机提取液中5种金属元素的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Pb,Mn,Cr,Ni和Cd。每种元素均呈随颗粒物粒径减小浓度增高的趋势。以SOS显色法和小鼠体内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颗粒物的无机提取淮和模拟肺泡液溶出液的遗传毒性,表明小  相似文献   

18.
呼和浩特市大气酞酸酯污染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屯王旗草原为对照点,于冬夏两季采集呼和浩特市不同功能大气颗粒物样品,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样品提取物中的酞酸二正丁酯和酞酸二异辛酯。结果表明;1.呼市地区大气颗粒物中两种酞酸酯的日均值冬季为272ng/m^3,夏季为269ng/m^3,差别不大,但两种酞酸酯在气态和颗粒态中的浓度总和夏季远远高于冬季。2.各功能大气颗粒物中的酞酸酯冬季以居民区最高,清洁区最低,夏季以文化区,工业区较高、清  相似文献   

19.
贵阳市大关隧道交通颗粒物排放以0.3 μm颗粒为主,占总颗粒物数浓度的84%,粒径在2.5 μm、5.0 μm和10.0 μm的颗粒物占总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权重较大,3个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占总颗粒物质量浓度的94%.贵阳机动车道路排放因子PM2.5为0.017 g/km,PM1.为0.334 g/km.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适用于大气颗粒物组分测定的采样膜、采样时间及采样量。应用ICP—AES技术,测得了6500个大气颗粒物数据。并与中子活化法进行了方法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