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油田中心区域主要交通干线昼间交通噪声及环境噪声的监测分析,找出噪声的污染现状,及对人们生活、学习产生的影响,为改善中心区域的交通噪声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了监测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大自然涵养了人类的生活习俗,也锤炼了中国人的文化理性。中华民族的先祖们过年时,朴素的生态理念代代传承,流进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快要到春节了,网上流行一个段子,说某外国政要说,再过40天,中国就陷入西方媒体和悲观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工厂停工,商店关门,机关停摆,股市无法交易,有钱人拖家带口奔向海外,本地老百姓急于把货币兑换成食物,许多家庭更是在门口张贴标语表达诉求,街上充满着爆炸物残留的火药味,人们大都无所事事,成天吃喝、酗酒、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交通流量在相应的增长,由此而引发的交通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并且构成了社会一大公害。因此.在发展城市交通的同时.如何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现仅就哈尔滨市的交通污染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一、主要交通污染问题及其危害1、交通噪声。根据哈尔滨市城市污染源的分类调查,道路交通噪声约占城市噪声源的22%,仅议于生活噪声而位居第二.但其噪声值却远高于其它声源值而列居首位。据哈尔滨市环境监测部l]的统计分析.1994年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值为70.8分N.超过国…  相似文献   

4.
我所住的村子位于乌溪附近,靠近台中县与南投县交界的乌溪大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不知名的人们,把小猫小狗丢在我们村子里。最近,又来了一对被丢弃的小狗,看来它们人生地不熟的,都找不到食物可以吃,饿得好瘦好瘦,看了让我好心疼……于是我在家泡了些脱脂奶粉,用两个小碗盛给它们喝。原本无精打采的它们一看到了我,突然变得精神振奋,然后快步地向我奔过来。能够让心灵振作起来的,就是希望。我将两碗刚泡好的热牛奶放在地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生活不断进步,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生活方式,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两点之间。人员的相互流动加强了彼此的了解,但也衍生出很多实际问题,环境保护也因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旅游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从生态旅游的角度来分析西部旅游与交通的关系,试图找出解决对策,真正实现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积雪与环境     
前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季自然环境的景色。自古以来,积雪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土地上居住的人民有着密切关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业、交通、农、林、牧等经济活动。当初雪到来的时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是祸?是福?本文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对积雪进行研究,并给以评价,不当之处请批评。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旅游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种时尚,从名胜古迹到游览园区,从国内宏伟的山川大地到国外纣丽的异域风光,旅游就像无形的大网,覆盖着美丽奇异的各种景观,但是,当国人争先恐后奔新马泰去领略异国奇趣时,每年却有大批的"洋环保志愿者"成群结队来到中国,前往寂寞的沙漠、古老的自然保护区种植绿色的希望,与自然界的生灵"握手"。如今,值得欣慰的是:在国内名目繁多的各类旅游线路中,一直最不起眼的生态旅游经过多年"寂寞"终于走进人们的视野。生态旅游,并不是简单地走出一种文明去品味另一种文明,也并非为游山玩水象征性地贴个…  相似文献   

8.
科技动态     
<正>绿色技术是提高空气质量关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日前表示,对于人们关心的雾霾问题,在交通和生产建设等领域推广绿色技术是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环境污染与许多挑战一样,具有复杂且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的特点,不大可能用简单的方式在短期内解决。在他看来,推行绿色技术、发  相似文献   

9.
景区内部交通构成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体,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必然要走低碳交通之路。旅游景区的低碳交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低碳景区创建角度出发,对景区内几种典型交通方式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初步比较,从交通工具的选择与改进、交通站点的合理设置、景区道路的科学规划、运营管理的技术引入等方面构建旅游景区的低碳交通模式,为相关景区选择低碳化的交通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山东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测度山东省17城市交通可达性、旅游经济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旅游交通指数、空间关系配置等进一步研究了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水平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山东省交通可达性、旅游经济水平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797、0.6362,区域差异均较大,但原因不尽相同。2济南、青岛、潍坊、烟台为高交通—高旅游型,威海、临沂、济宁、泰安、淄博为"较高交通—较高旅游型",日照、德州、聊城为"较低交通—较低旅游型",莱芜、滨州为"低交通—低旅游型";菏泽为"较低交通—低旅游型";东营、枣庄为"低交通—较低旅游型"。3山东省交通可达性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并不完全是其决定性因素。济南、青岛、泰安、淄博的旅游交通指数较高,济宁、东营的旅游交通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1.
前沿动态     
《绿色视野》2011,(4):4-5
国际动态清洁能源将提供绝大部分能源世界自然基金会最近一项报告表明:到2050年,全世界绝大部分的能源需求都可以由清洁能源提供,经济又环保。到2050年,核能和极少数的化石燃料就可以满足电力、交通、工业和国内能源需求,将大大减少能源安全威胁和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这将减轻人们对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忧虑。  相似文献   

12.
低碳交通是一种效用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京 《绿叶》2010,(8):91-95
城市交通拥堵主要是交通设施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造成的,是交通供需不平衡的直接表现。交通问题有诸多因素制约,不能就事论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中,低碳交通应是一种效用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交通运输行业是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开展交通领域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政策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空气污染防治的迫切需要。本研究追溯了交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起源及发展,回顾了交通领域协同减污降碳的主要路径,具体包括交通基础信息协同、交通排放清单编制协同、交通减排目标设定与减排情景分析协同、交通减排技术及措施工具箱协同,以及交通减排保障措施协同。然后,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协同度评价体系构建、污染相关健康协同效应、研究区域等方面对交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研究实践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克拉克说"交通将成为城市的缔造者和改变者",这一预言在高铁时代得到了印证。高铁的迅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随即发生了变化,旅游产业要素也重新聚集或扩散,这将对旅游者行为决策、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力等产生巨大影响。河南省地处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全国高铁"四纵四横"中有"一纵一横"经过河南,有较明显的交通优势。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高铁的发展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影响,探讨新形势下旅游产业聚集区规划的思路,为河南旅游产业的繁荣提供理论及案例支撑。  相似文献   

15.
《绿叶》2017,(2)
正可持续交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交通,其核心是交通的通达有序,参与交通个体的安全舒适,同时尽可能少消耗能源、环境污染,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从交通车辆、能源、管理措施等方面简要介绍了我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研究发现我国交通行业普遍存在能耗水平高、清洁能源比例低、  相似文献   

16.
对黄岩城区主要交通干线的昼间交通噪声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黄岩城区主要交通干线的昼间交通噪声水平全部超过国家标准;小轿车是黄岩城区交通噪声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交通是区域旅游地开发建设的必要条件,与旅游发展息息相关。安徽交通和旅游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安徽省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日益提高,景区交通通达度得到改善,旅游专列和包机得到较大程度发展。同时,安徽省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均衡、交通与旅游发展空间耦合程度不高、存量交通设施的旅游功能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农五师师部周围8条主要交通干线近3年的交通噪声监测与分析,得到各条道路车流量、车速和道路的基本状况,经分析得出,各交通主干道交通压力虽不大,但两侧噪声污染却比较严重,而且污染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大庆油田主要交通干线噪声的监测结果与机动车流量、重车率、机动车运行速度及道路宽度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找出了影响交通噪声的主要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交通噪声与上述4个参数均呈正相关,其中机动车流量、道路宽度对交通噪声的影响较小,机动车运行速度对交通噪声的影响较大,对交通噪声影响最大的是重车率。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交通噪声预测模式及控制交通噪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亚波 《四川环境》1991,10(1):48-52
本文对新建过境二环路交通噪声的影响,用类比测量一环路交通噪声的方法,通过理论和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预测机动车辆流量、种类、速度、道路宽、快慢车道分隔绿化带宽、两侧建筑高与距离等,确立计算公式,预测二环路建成后交通噪声影响的趋势。为控制交通噪声,计算了交通噪声辐射的影响;干线平均车流量与高峰的实际噪声表减:道路两侧建筑物受交通噪声影响的最小距离。为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提供声学环境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