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压力容器在使用中,裂纹的产生是经常的事。正确判断裂纹的性质,对压力容器的使用、管理、检验及维修非常重要。2004年8月,我参加了本所对某气站的3#液化石油气贮罐的定期检验工作。在做内表面焊缝的磁粉探伤时,发现该贮罐第三筒节上的两道纵焊缝(长2.2米)沿焊缝两侧的热影响区,出现很多条密集细小的磁痕。现场检验观察,这些多条密集细小磁痕的长度在3mm~30mm之间,相互问相对平行,且全部与纵焊缝基本垂直,单条磁痕无分枝显象。当光线垂直于钢板表面照射时观察,这些磁痕相对比较细微,当光线沿轴向与钢板约成45。角度照射时观察,这些磁痕的显…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热化学方法制备了一种纯球形纳米Fe3O4磁粉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同时将制备的Fe3O4磁粉颗粒应用于带缺陷裂纹试块的磁粉检测,分析了其磁痕显示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电气线路火灾原因的调查中,为更好地区分铜导线一次短路与二次短路的熔痕特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2种熔痕的形貌和相应的元素成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铜导线一次短路与二次短路熔痕的表观形貌特征和元素成分具有明显的不同,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熔痕表面所含的气孔、元素种类及导线本体与熔痕之间的过渡区方面,一次短路熔痕表面气孔多,元素种类少,导线与熔痕之间有明显界限,二次短路熔痕则相反。该研究结果可以区分短路熔痕形成的环境气氛,以此判断导线短路熔痕类型,为电气线路火灾原因的调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冠宁  邓亮 《火灾科学》2019,28(1):49-59
为实现火灾现场中多股铜导线熔痕的自动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算法对四种多股铜导线熔痕(一次短路熔痕、二次短路熔痕、过负荷熔痕和火烧熔痕)的金相组织进行了识别研究。利用Image-Pro Plus 6.0和Axio-Imaging软件获取每种熔痕30组17维金相组织参数数据,采用PCA对四种熔痕共120组数据降维,获得前6个主成分得分矩阵,建立具有6个输入层节点,10个隐层节点和4个输出节点的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模型。随机抽取每种熔痕的20组样品的主成分得分矩阵作为训练集,将每种熔痕的剩余10组主成分得分为测试数据,输入最终训练完成的模型进行识别,其识别准确率达到92.5%。实验结果表明采用PCA+BP神经网络的算法,可以较好地实现多股铜导线熔痕识别,为火灾物证鉴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椭球体、圆柱体和矩形体施痕物产生的管道凹痕缺陷问题,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施痕物作用于管道的三维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分析凹痕深度、施痕物尺寸和管道壁厚改变时管道凹痕处最大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拟合出残余应力与各参数关系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3种施痕物下管道凹痕处残余应力随着凹痕深度和管道壁厚的增加而增大,椭球体施痕物下管道凹痕处残余应力随着施痕物尺寸的增加而增大,圆柱体和矩形体施痕物则恰好相反;施痕物为椭球体或圆柱体,采用幂函数拟合残余应力与各参数关系表达式效果较好;施痕物为矩形体,采用指数函数拟合残余应力与各参数的关系表达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无法对瞬时凝固的熔痕高温熔体进行测温,从而致使火灾物证鉴定界对短路熔痕组织形成规律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使用高速摄像机采集熔痕形成时熔体的彩色影像,运用Matlab图像色温识别技术,对熔体凝固时的色彩变化进行识别与分析,从而建立测算短路熔痕凝固速率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平均标准差为9.63,标准不确定度为2.55 K,计算结果满足测试要求;在测算的10个熔痕中,灭弧瞬间熔体温度为1 734.03~2 759.15 K,初始冷却速率为-255.16~-86.61 K/ms,凝固时长为46.45~87.99 ms;灭弧时熔体温度与初始冷却速率呈近似正相关关系,与熔痕体积无关。通过此方法测算短路发生时高温熔体的温度变化,可为研究短路故障迸溅熔痕引燃、熔痕组织变化规律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高压设备在承压过程中法兰连接处螺栓受应力情况,基于力磁耦合效应,结合对螺栓拉伸过程中应力分布的有限元仿真,对螺栓进行了轴向拉伸过程中的应力检测,探究了螺纹连接不同位置的磁信号在拉伸过程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螺母前几扣处应力较大,后几扣处几乎没有应力集中;对螺栓六角头进行磁信号检测,发现六角头处应力集中不明显;对比42CrMo及35CrMo材料试样在相同拉伸及卸载载荷情况下的磁信号,反映了不同材料应力增大均可促进其磁信号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螺母有无铁磁性时螺栓拉伸过程中的磁信号,发现螺母所受压应力对磁信号变化影响较大。结果对工程应用磁信号检测金属法兰密封性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铜导线短路熔痕微观形貌特征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制备了铜导线一次短路熔痕和二次短路熔痕,利用KYKY-2800B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铜导线一次短路熔痕和二次短路熔痕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并对内部气孔的数量、大小、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一次短路气孔的数量、分布与二次短路之间的差别与长期采用的鉴定依据不同.  相似文献   

9.
李阳  河江涛 《火灾科学》2015,24(4):201-208
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改进了定量金相分析方法,测量了20个一次短路熔痕和20个二次短路熔痕的金相组织,对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提炼出了晶粒特征因子、气孔特征因子和复合因子三个主成分,基于Bayes判别法建立了火场中短路熔痕定量金相分析判别模型,经自身检验和交互检验,准确率均高于80%,充分满足鉴定要求,为更加有效地应用定量金相法鉴别短路熔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准确认定电气火灾事故中的过电流故障,模拟在不同电流条件下ZR-BV单芯铜线的过电流故障,通过逐帧分析高速影像研究导线发生过电流故障时的变化过程,使用金相分析技术分类研究过电流导线电弧熔化痕迹的组织特征。结果表明:当I≥4Ie时,导线发生熔断,断路电弧将引燃热分解后的绝缘热解气体,造成火灾的蔓延扩大;过电流导线电弧熔断痕与火烧熔痕的宏观特征较为相似,但喷溅熔痕和发散状熔痕是过电流导线所特有的;枝晶偏析组织是过电流电弧熔断痕的典型组织,且随着电流值的升高,枝晶偏析组织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几乎不再出现等轴状组织。  相似文献   

11.
根据烟气颗粒在壁面上黏附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先建立烟熏图痕形成的半物理模型,再将其与火灾流体模拟软件FDS相耦合,后编译出可以重现烟熏图痕的FDS可执行程序;同时进行了壁面烟熏图痕的实体试验,分析了燃烧时间、火源位置、燃料种类对烟熏图痕形成的影响;而且利用重新编译的FDS程序对实体试验进行了数值重构,对比讨论了实体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嵌入了烟熏半物理模型的程序能较好地重构出试验得到的烟熏图痕,证明了该模型是有效的,可以用于烟熏痕迹的预测。该技术弥补了现有软件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数值重构技术,可以辅助火灾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过电流故障铝导线熔痕部位与组织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本文模拟2.5 mm2BLV铝导线通25~ 187.5 A电流时的发热、熔断和燃烧过程,研究过电流铝导线发热形变与熔痕形成的内在关联,根据各部位熔痕受热形成过程,分类识别典型组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值升高,铝导线先后出现线芯发热、绝缘热解、熔断拉弧、绝...  相似文献   

13.
1、门磁探测器安装在您需要进行布控的门或窗的门框上,即把门磁探测器(主件,副件)固定在门窗的边框上。  相似文献   

14.
对电厂大径厚壁管焊接中经常遇到的磁偏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提出在现场施工中防止磁偏吹的几种方法。通过施工中的实际应用,证明这几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磁偏吹现象对焊接作业的影响,保证电厂主承压管道的焊接施工质量,保证电力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5.
消防射水对导线火烧熔痕金相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模拟火灾现场,制作不同线径铜导线的火烧熔珠,然后在不同温度下对熔珠进行冷却.利用金相显微镜对火烧熔珠的金相组织进行观察,发现铜导线火烧熔痕在不同温度下经消防射水冷却后,会出现类似一次短路和二次短路熔痕的金相组织.  相似文献   

16.
电气火灾一次短路熔痕鉴别和判定对分析火灾原因和事故认定至关重要,而目前金相分析方法目前处于经验和半经验水平,缺乏定量分析手段.本文开展不同电流条件下(100A至300A,间隔为20A)铜导线一次短路模拟实验,制作相应短路熔痕金相图谱.同时引入描述金相组织特征参数,基于Image - ProPlus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图谱的金相组织特征参数量化指标,讨论金相组织晶粒和孔洞尺寸变化的特点,实现金相微观组织特征参数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数据对比分析,探讨一次短路熔痕金相组织的量化判据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电子商品防盗系统(EAS)的特点,阐述声磁防盗系统的特性和组成.根据磁致伸缩效应的可逆性,结合铁镍合金的磁致伸缩和磁机械耦合系数,围绕产生共振的三要素:材料、结构和磁场,解析声磁系统的识别原理.提出声磁标签的共振信号是一种声磁复合信号,以及谐振曲线是卓越性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铁磁试件在不同应力下的磁化特征,对无预制缺陷的45#钢平板试件进行拉伸试验,并在线测量了不同应力水平下试件表面的漏磁场分布,分析了试件表面漏磁场分布与应力分布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力对磁记忆信号的影响;在磁记忆特征值提取方面,利用传统的磁场梯度K值,可以有效的检验应力集中部位,实验证明,可以通过此特征值对试件的安全性做出检测及评估。  相似文献   

19.
对磁性粉尘和非磁性粉尘进行了磁分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磁性粉尘,磁除尘效率可达99%以上,而对非磁性粉尘,通过粉尘上磁,磁除尘效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漏磁检测技术是一种用来检测铁磁性材料表面腐蚀、凹坑、凹槽、裂纹等缺陷的电磁无损检测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常压储罐、压力管道及元件和钢丝绳的检测。本文给出了漏磁检测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综述了国内外漏磁检测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现状及漏磁检测信号的放大、滤波、处理方式和缺陷识别等处理方法;分析了影响漏磁检测结果的磁化强度、提离、扫查速度、缺陷位置及形状、表面状态等各种影响因素;介绍了国内外钢管(棒)生产线自动化漏磁检测设备、钢丝绳漏磁检测仪、储罐底板漏磁检测仪、管道外部漏磁检测仪、管道内漏磁检测器等仪器设备和相应的检测标准;最后指出漏磁检测技术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