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小河嘴煤矿,有这么一群特殊的“织布”女工:她们用来编织的不是细细的棉线,而是一根根坚硬粗实的铁丝:织好的作品不是穿在人们身上的衣服,而是用在千米井下撑起矿工头顶安全大事的钢铁锚网。她们就是被誉为织起矿山“安全网”的小河嘴煤矿机电队锚网制作班的女工们。  相似文献   

2.
资讯:声音     
《现代职业安全》2007,(2):10-10
“我是第一安检员。” 2006年岁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在辽宁抚顺老虎台矿进行督察。中午在矿工食堂吃饭时,他这样向矿工们做自我介绍。  相似文献   

3.
曾世麟 《劳动保护》1997,(12):41-41
1958年,我刚从北京选煤研究院下放到重庆中梁山煤矿,就听到一位烧锅炉的老工人说道:“世上有两种人工作最不安全,一是船工,死了没有理;一是矿工,埋了没有死,矿工是在“阴山”下干活的”!对他所说的船工死了没有理,我能理解,指的是在水流急湍、多暗礁的“川肛”上航行的木船船工们,因为我亲眼见过江面上飘浮而下破木船的船板和尸体,至于矿工埋了没有死,“阴山”般可怕的工作环境,我是在以后才逐步深刻领会的。1959年我参加了北井八大组的掘进工作,在这个获矿上荣誉命名的“红旗大组”里,矿工们干起活来生龙活虎,为建矿立过…  相似文献   

4.
救命的微风     
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几十位老矿工当时在极深的坑道中工作,他们被困井下,生命危在旦夕。他们摸索着寻找洞口撤退,前边出现一个二十多米长的斜坡地段,矿工小王体质较弱,爬了几次也没爬上去,急得他直跺脚,差点哭出声来。他后边的人也非常着急,因为这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决定着人的生死。这时,有人急中生智,矿工们脱下衣服、解下裤子,用衣服袖子和裤腿一个一个地连接成一根救命的绳索,从上面抛给小王。小王抓住这根特殊的“绳子”,终于爬了上来。接下来半个多小时,他后面的矿工同样也用这根“生命绳索”爬过了“死亡斜坡”。在这个危急关头,他们…  相似文献   

5.
“亲爱的矿工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走进我们的平安直通车。”在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矿的井口等候室,上下班的矿工们每天都能听到这亲切的问候。“协安之声”广播是祁东矿女工姐妹们用爱、用情、用心构筑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矿工们说:“听到这些温馨的话语,下井时有个好的心情,干劲也足了;上井时也不觉得那么劳累了。”在皖北煤电集团听到不少有关安全生产的新鲜说法。“花钱买隐患”是祁东矿去年推出的安全监管新机制。他们将生产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隐患先期界定,准确定价,安监员将发现的安全隐患出售给责任单位,责任单位在付出相应…  相似文献   

6.
人们把煤炭称为“黑金”,为淘金有人发了财,有人丧了命……“我们不怕死”“我们不怕死,真的,死亡对我们来说已经习惯了。”在郑煤集团的另一个国有矿,记者采访了已经干了20年采煤工的老孙,老孙对记看说了上面的话。老孙年龄并不大,四十出头。通过与老孙半个下午的交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矿工们的心态,和井下矿工们不成文的“规矩”。老孙说他不怕死是因为他看惯了死亡。  相似文献   

7.
声音     
《现代职业安全》2007,(12):10-10
"下并开采煤机,上井开私家车。"山西省同煤集团大唐塔山煤矿公司,每个一线的队区都有不少开着私家车上下班的普通矿工。综采队党支部书记王福财自豪地说,仅综采队120多名矿工中,每天开着私家车上下班的就有13人。  相似文献   

8.
一位来自四川省营山县农村的临时工,在企业转了正、入了党,并被破例提拔为掘进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同样是这名平凡而又朴实的矿工,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做出了义无反顾的抉择,重入险境,将63名矿工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十里矿山,也感动了中国,200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他被评为“感动中国”10大年度人物之一。他就是张前东。  相似文献   

9.
矿工肺癌,国内外已广泛报道,并引起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早期的“施内贝格矿山病”(肺癌),近年来公认是氡子体所致。我国云锡矿工肺癌发病率很高,也证实氡子体是致癌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湖南某锡矿1972~1981年间的回顾性调查表明,其矿工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982~1984  相似文献   

10.
美国《矿工法》获得通过之后,每一宗“公然违章”案件就可能被处以22万美元罚款。《矿工法》对“公然违章”定义为:“明知已违反某一项强制性安全健康标准,却以漠然的态度或一再疏于进行合乎情理的努力来予以整改,而此项违章已经实际上造成,或者理所应当地预料到会造成死亡或严重人身伤害。”  相似文献   

11.
江津地区有地、县小煤矿44个、社队小煤窑500多个。我队自1959年建队起,二十年来坚定地执行煤矿救护工作“加强战备、主动预防、积极抢救”的原则,为各矿抢险救灾,帮助各矿搞好安全生产,全心全意为矿工安全服务,充分发挥了救护队的作用。群众称赞我们是活跃在江津地区煤炭战线上的一支安全生产战斗队、宣传队、工作队。去年元月我队出席了全国煤矿群英会,被煤炭部命名为“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我队有指战员32人,分成三个小队定期轮换工作:一个小队值班(无抢险救灾任务时搞学习训练),一个小队赴矿进行预防性安全检查;、一个小队根据需要赴矿排…  相似文献   

12.
月明 《劳动保护》2006,(2):71-71
对于遇难171人的黑龙江省七台河重大矿难,七煤公司领导称事故发生是因为矿工对规章制度执行不力,虽然经过反复培训,劳动者的素质离要求还差很远(2005年12月1日《新京报》)。不可否认,矿难频发与矿工素质的高低确实是有很大关系,许多矿难中,矿工既是“受害者”,同时也是“肇事者”。矿工素质不高,主要是由于接受专业培训较少造成的。矿工一直以来很难被培养成产业工人,而依旧是一些不专业的“农民矿工”,原因有许多,但主要原因是煤矿管理层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投入。据统计,80%~90%的矿难属于“人祸”,是和管理者的低素质有关,七煤公司…  相似文献   

13.
党的八十华诞那天,在山东兖矿集团杨村矿的百米井下,矿工们“点亮”了心中的蜡烛,唱起《生日歌》,祝贺党的生日,祝福祖国更昌盛。  相似文献   

14.
践行不打折     
《七条规定》是一个通过七条硬性规定保护矿工生命的极重要举措,是落实“以矿工生命安全为安全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七条规定》是衡量每一个煤矿矿长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铁的纪律。任何人在命令面前不能讲价钱、不能找客观理由,唯有不折不扣地执行。图为某矿检修人员对设备进行计划性检修。(图片由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小河嘴煤矿提供)  相似文献   

15.
谢来  张乐 《劳动保护》2010,(11):108-110
2010年8月5日,留利圣何塞铜矿发生坍塌事故,33名矿工被困地下700米深处。69天后的10月13日,33名矿工全部成功升并。对子仍处于矿难高发期的嚣国来说,智利矿难救援带给我们的绝不是一场真实的“戏剧”,其应该能够给嚣们的安全生产与救援机制带来更多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共同的秘密     
《安全》2000,(2):8
矿工下井刨煤时,一镐刨在哑炮上。哑炮响了,矿工当场被炸死。因为矿工是临时工,所以矿上只发放了一笔抚恤金,不再过问矿工妻子和儿子以后的生活。 悲痛的妻子在丧夫之痛之后是来自生活上的压力,她无一技之长,只好收拾行装准备回到那个闭塞的小山村去。这时矿工的队长找到了她,告诉她说矿工们都不爱吃矿上食堂做的早饭,建议她在矿上支个摊儿,卖些早点,一定可以维持生计。矿工妻子想了一想,便点头答应了。 于是一辆平板车往矿上一支,馄饨摊就开张了。8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12个人,而且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时间一长,许多矿工的妻子都发现自己的丈夫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下井之前必须吃上一碗馄饨。妻子们百般猜疑,甚至采用跟踪、质问等种种方法来探求究竟,结果均一无所获。甚至有的妻子故意做好早饭给丈夫吃,却又发现丈夫仍然去馄饨摊吃上一碗馄饨。妻子们百思不得其解。 直至有一天,队长刨煤时被哑炮炸成重伤。弥留之际,他对妻子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接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馄饨。这是我们队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帮谁帮。” 从此之后每天的早晨,在众多吃馄饨的人群中,又多了一位女人的身影。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幻之间唯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时光飞逝之间,当年矿工的儿子已长大成人,而他饱经苦难的母亲两鬓花白,却依然用真诚的微笑面对着每一个前来吃馄饨的人。那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良。 更重要的是,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个人。穿透十几年岁月沧桑,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有一种承诺可以抵达永远,而用爱心塑造的承诺,穿越尘世间最昂贵的时光,12个共同的秘密其实只有一个秘密:爱可以永恒。 (摘自《青年博览》1999年第11期,作者:崔浩)  相似文献   

17.
希望之灯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6名矿工在很深的井下采煤,突然,矿井坍塌,出口被堵住.矿工们顿时与外界隔绝.  相似文献   

18.
煤矿生产中的瓦斯就是吞噬矿工生命的“魔鬼”,只要违章指挥或违章操作,它就会找你的麻烦。制服“魔鬼”,只有靠遵章守法。我所在的冠山矿是超级瓦斯矿井,年产煤50多万吨,有70多年的开采历史。1983年,我技校毕业后,成了我们贾家的第二代矿工,一直在井下摸爬滚打了22年,始终没离开采掘一线。不管是当工人,还是做队里的技术主管(工程师),直至最近担任采煤队长,免不了和瓦斯打交道,同它过了一招儿又一招儿。这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忧愁。可以说是经历过七灾八难,但我们队还是把千尺井下的煤炭给开采出来了。实践使我深深感受到,瓦…  相似文献   

19.
<正>他扎根基层,23年无怨无悔地奉献在矿山安全监察的第一线;他是同事们口中的“活字典”,清晰地掌握了辖区125个煤矿的数据和标准;他坚持把“监察与服务并重”体现在每一次监察执法中,用铁面无私的坚持和心细如发的谨慎,守护着矿工兄弟的生命安全,他就是——  相似文献   

20.
在高速交警三明一大队一中队有一个女指导员梁丽艳,民警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她为“梁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