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苕溪支流锦溪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运用灰色聚类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等级聚类法就南苕溪支流锦溪近年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锦溪入青山水库断面水质2005—2009年逐年改善,2007年后达到灰色聚类等级Ⅲ类水质要求;2009年秋季至2010年夏季期间秋、冬两季的污染程度高于春、夏季节;枯水期综合污染指数最高,但TN、TP污染分指数在丰水期最高,表明污染源中面源污染已占相当比例。空间变化方面从玲珑桥到江桥锦溪水质的综合污染指数不断提升,到江桥时达到极值13.25,锦溪末端三眼桥断面水质较江桥断面有所改善;SPSS空间聚类分析可分为轻污染区(从玲珑桥到冬韵桥)、重污染区(从群利桥到江桥)和中度污染区(从江桥到三眼桥)。锦溪上游农业区对河水中的COD、TN和TP的贡献率分别为66%、54%和49%,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制约锦溪水质改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灰色聚类法和灰色关联法,首次提出了灰色聚类关联分析的新方法,并用于大气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之中,经实例分析表明,评价结果非常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3.
漕河临近保定市区水源地,注入白洋淀,其水环境直接影响保定市水源地的水质安全和白洋淀的水环境.在采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共源点灰色聚类法对漕河大册营至西庄段水质进行评价,结论为漕河大册营至大许城水段为五级水质,大许城到北楼村水段为四级水质.漕河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水质污染严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灰色聚类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试图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聚类方法,对桂林市198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该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灰色聚类法既继承了模糊数学法的优点,又补充了其不完善之处。用灰色聚类法来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较为科学并较接近客观实际。灰色聚类可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GCM_CB模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色聚类法已经运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然而此法在确定聚类权重时仅考虑重金属浓度,忽略了衡量重金属毒性强弱的重要指标生物毒性指数。为了更客观和准确地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将生物毒性指数引入到聚类指标权重中,构建GCM_CB(grey clustering method_concentration and biotoxicity)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模型。通过对华东某地区的10个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评价,并与常用评价方法对比研究,表明:其多数样点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针对样品4和样品9中的元素Hg,因其强毒性,使得评价等级由I级定为II级,从而提高了评价方法的灵敏度,更加符合该区域的实际土壤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6.
对以再生水为补给水源的通惠河进行水质监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总体评价了通惠河的水质状况,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放人河道的水质达到Ⅱ类水平,对通惠河的污染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引入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1)空间聚类模型将通惠河水质类型分为两类,并具体分析了两种类型的水质18个参数的差别。分析发现第1类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硝态氮、亚硝态氮引起的氮污染、磷污染等工业污染,而第2类水体的污染主要以生活污水带来的有机污染为主。(2)运用因子分析解析通惠河的污染来源——主要来源于点源排放的污水产生的氨氮、硝态氮和有机污染。为保持再生水水质,需要对水质差的污染区设立重点监测点并控制偷排现象。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水质指标分类控制要求,对其中的基本项目采用灰色关联加权法,对水源地补充、特定项目应用单因子评价法,由此提出一种水源地水质污染变化特征综合分析的新方法,并以贵州省盘县白河沟水库饮用水源地2005、2008、2011、2013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和污染变化特征实证分析。采用分类别法评价的结果表明:2005—2013年,白河沟水库基本项目所有监测因子和超标因子均表现为水质持续提高的趋势;2005、2008、2011、2013年所有监测因子的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分别处于GB 3838—2002的Ⅱ、Ⅱ、Ⅱ和Ⅰ类,超标因子分别处于Ⅴ、Ⅳ、Ⅳ和Ⅲ类;水源地补充、特定项目中,硝酸盐氮、铁、锰污染经治理后达标,而苯并芘超标2.5~1.0×10~3倍,仍然是白河沟水库的污染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丹东地区农业土壤污染与防治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在进行经济活动、污染源、污染方式调查的基础上的采样布点原则,并采用灰色聚类法及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土壤污染现状评价,根据本地区土壤污染的具体问题提出了镁、硼、锌等的污染防治对策。本文还将邻近学科的甄别比概念引入该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法及物元分析方法的异同,着重比较了隶属函数,白化函数及关联度函数其物理意义上的差异,指出了今后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这些方法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运用灰色聚类法对玉环县各区域进行了声环境评价,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运算,同时根据玉环县城区的总体规划及噪声监测值进行检验,确定了玉环县声环境功能区划。结果表明,利用灰色聚类法得出的声环境功能区划结果科学合理,可为城市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河入海口水质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入海口2004-2011年的水质进行评价与预测,采用灰色聚类法分析水体DO、CODMn、NH3-N 3项指标,总结水质年均变化情况.建立水质GM(1,1)灰色预测模型,用实际水质指标值检验其精度,并用此模型预测未来4年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2015年期间,黄河入海口水质在2004-2007年波动较大,但将越来越好,CODMn、NH3-N呈下降趋势,DO、达标率呈上升趋势,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水质变化原因以期对黄河入海口水质分析预测与水体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浦江水质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浦江的水质综合评价中,采用基于加权平均模型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黄浦江水质基本属于Ⅲ~Ⅳ类水,偏Ⅳ类。并尝试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深入探讨各污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了解黄浦江水质的污染特性。通过SPSS统计软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择的7项污染指标是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3.
模糊决策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模糊决策方法进行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通过实例验证及与灰色聚类,模糊综合评判法相比较,表明这种方法简单明确,对处理复杂问题有独到之处,可作为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绮  王克波 《污染防治技术》1997,10(1):28-29,30
在对两自来水公司水源水进行为期1年的水质检测基础上,采用水质类别法和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数法对各点水源水质进行评价,其结果两种评价方法得出一致的结论,综合指地能直接反映水体受污染的性质和程度,在基层单位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固城湖、石臼湖共三个监测点为期1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在用水质标准类别法进行综合评价的同时,对水质总体情况及主要污染指标进行不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水质的不稳定性研究对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地面水环境质量、水源的科学选择及寻找、治理水质污染等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桂烈勇 《污染防治技术》2007,20(1):63-66,80
根据太仓市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的监测数据,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对饮用水源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认为地表水水源已受到轻度污染,属Ⅲ类水;地下水的水质较差,已不适合于直接饮用。饮用水水源的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挥发酚、硝酸盐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对饮用水水源的污染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水源安全保护对策:法律法规与行政手段、技术支撑、经济支持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基于动态RBF神经网络的地下水质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最近邻聚类算法,构建动态RBF神经网络,利用神经网络对待测水质进行分类识别,根据网络输出,实现水质等级的确定。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训练速度快、评价准确度高的优点,提高了水质综合评价的精度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6年洪湖8个常规监测点的8项水质指标进行数据分析,识别洪湖主要污染因子,判别洪湖水质的时空差异性,揭示洪湖水质与污染源的内在联系,分析污染成因。结果表明,2016年洪湖8个监测点均出现超标现象,且入湖断面水质浓度大于出湖断面水质浓度,超标因子主要为COD、TP、TN、氨氮,超标最严重的监测点位为蓝田。丰水期有机污染严重,污染源主要为洪湖内水产围网养殖;枯水期氮磷超标严重,污染主要来源于洪湖流域农业种植及畜禽养殖等;平水期湖体内外源污染都占较大比重。因此,为提高洪湖水质保护水生态环境,应拆除洪湖内围网,并加强对外源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市水体以景观功能为主的典型特点,以及与此对应评价方法的缺失,以昆明翠湖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感官指数的城市水体景观功能评价方法。选择反映藻类繁殖状况的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Chl-a)和反映感官性状的透明度(SD)等4个单一指标综合为感官指数,作为景观水质评价因子,结合国内外现有水质标准中涉及到的4个指标的标准值,建立适宜的景观水质评价标准。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第三方水质监测数据和指标标准值进行数学解析与拟合。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能很好的反映水体的景观功能现状,并能有效研判同一水体不同区域的景观水质现状,为污染源的解析提供依据。研究成果为城市水体景观功能水质状态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0.
模糊综合评价在天然水体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河网地区面源污染影响较大的代表性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根据监测断面水质污染特点,确定了8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因素矩阵,计算出影响因子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水质级别,证明该河网地区的污染物主要是氮、磷和有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