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多年大量的资源考察、经济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建立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为主的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及人口发展预测模型,对未来40年渭南地区不同投入状况下土地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承载量,作了趋势性定量分析和预测,并得出渭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土地潜在人口支持能力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2.
以土地生产潜力与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和水源地——丹江口库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影像、DEM、气象、土壤等数据支持下建立模型,利用潜力递减法估算丹江口库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同时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作物、不同耕作制度下的最大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有很大差距,在现有粮食生产水平下,库区未淹没耕地的情况下,库区的人口承载力现状已经很差,当水位达到170 m后,库区人口承载力将进一步恶化。但是,研究区作物的现实生产力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若在移民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耕作制度,库区的土地承载力还可以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协调人地关系非常重要。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通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环境容量等级系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对基于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作用下的长江上游流域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的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0、2015、2020年时总体上都能承载3种生活类型条件下的人口数量,3种生活类型下的容量等级基本都在“3”以上,即达到“满足”水平,并呈现出向“富余”水平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尚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的土地承载力是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在可承受的生态阈值之内,为长江上游流域及我国广大山丘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99年TM影像解译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然后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选择土壤、地形、坡度等评价因子,对湖北省土地资源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简要地将全省土地资源划分为九等。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水热条件好,土地适宜性广,宜农林牧业同时利用的土地广泛分布;但是该省的基本农田面积小,土地垦殖率高,低产田面积大,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资源的供给条件、利用要求不相适宜,利用效益末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自然环境、人口容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自然地理环境及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析基础上,按不同的生活水平指标,对青海省人口容量进行了初步定量探讨,并就提高人口容量提出了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协调人地关系非常重要.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通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环境容量等级系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对基于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作用下的长江上游流域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的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0、2015、2020年时总体上都能承载3种生活类型条件下的人口数量,3种生活类型下的容量等级基本都在"3"以上,即达到"满足"水平,并呈现出向"富余"水平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尚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的土地承载力是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在可承受的生态阈值之内,为长江上游流域及我国广大山丘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途径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其中主要的措施有: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扩大农田灌溉面积;科学合理施肥,持续提高单产;提高能源利用率,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实现人畜分粮,缓解人地关系;促进农产品商品流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立体农业是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式的高效益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栅格的中国一季稻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中地位重要,其中一季稻又是中国播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产量最大的水稻类型,科学估算一季稻生产潜力,对于合理制定水稻发展战略,挖掘水稻增产潜力,保证稻谷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农业生态区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将土地利用数据、作物属性数据进行从微观到宏观的综合集成,对我国一季稻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以及包括土壤立地条件、质地、养分等在内的土地生产潜力及其空间分布进行1km×1km栅格尺度的估算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农业生态区一季稻生产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各农业生态区生产潜力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这与目前我国一季稻生产与布局基本相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一季稻生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和措施,为中国农业生产和水稻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草地资源生产潜力分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我国草地资源生产力的现状及区域分布特征 ,初步建立了草地资源生产潜力预测分析的方法 ,估算了各农业生态区草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草地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江西省田塍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塍是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田塍资源丰富,条件优越,具有很大的生产潜力。本文分析了江西田塍资源的现状和特点,阐述了开发利用田塍资源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提出了开发利用江西田塍资源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湿地系一种具有多功能的土地资源类型,不仅对农业,而且对水产业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同时还是珍禽栖息地和鱼类繁殖场所。湿地可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型。长江流域湿地分布面积较大,类型较多,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尤其人工湿地系我国粮、棉、油生产基地,生产水平高,但仍然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湿地开发利用应从多目标、多途径进行,出产丰富产品,供应城乡需求,同时为美化环境、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服务。  相似文献   

12.
四湖地区涝渍地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了四湖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其宜农耕地最多,作物种类繁多,耕作制度也多样,水域面积大,可养殖面积占水域的一半以上,其养殖潜力很大;宜林、宜放牧土地少;后备土地资源较少。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是水文与排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率低;种植业结构欠合理;掠夺式经营,土壤肥力减退,污染加重;滥占耕地现象日趋严重;过渡围湖造田导致生态恶化。同时,从气候等方面分析了四湖地区涝渍特征,又着重对现有六种主要种植制度作了简要的适宜性评价。据此,按照系统工程整体性、关联性、有序性的原则,对未来该地区农业总体发展走向、土地利用规划给予了展望。四湖地区农业总体发展走向应是:稳定发展种植业,突破性地发展水产养殖业与畜牧业、积极发展林果业,有重点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应根据低丘岗地、沿江高亢平地、湖烷洼地、河湖水域等不同地形地貌分异,进行合理布局。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耕地管制的必要性及当前任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我国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质量低的特点,提出在我国实现耕地管制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当前我国耕地管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健康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兴起的一个土地资源研究方向,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土地健康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并进而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提出加强土地健康研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本文系统地比较分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前后的资源配置状况,以确定配置方式的有效性或选择合理的调控制度.结果表明,与土地征收相比,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但在有无相应的制度安排或制度如何安排以及利益主体行为趋向的影响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一定更有效.如果缺乏合理规范或有效的制度安排,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功能仍然是微弱的或将带来资源配置负效应.要实现土地资源最优配置,就必须在把握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系统内部结构及外部环境对资源配置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行优化调控.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立法建设,为流转提供法律支持;深化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确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及其产权权能;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培育与政府管制制度的系统建设和改革,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耦合;转变政府职能,多方面保障政府行为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GIS软件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6~2008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明显,并且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上海、杭州为中心的高强度地区,这与目前长三角经济增长极相吻合。同时,经济增长、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显著正相关,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短期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土地管理政策的影响尚不显著。今后,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和城市规划,合理推动城镇化和城市产业布局,才能使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保持在合理水平。将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对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护岸堤林建设是建设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林种空间布局与配置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沿江而布及成连续林带的特点。其发展的土地潜力取决于岸堤线长度、林带建设宽度和建设地带内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等三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研究江段护岸堤林发展土地数量潜力规模为25123.4~41938.9hm2,其中需造林绿化的宜林荒地地(第一类潜力)为8214.5~13757.3hm2,需改造更新的疏灌林地和需加强抚育的未成林造林地(第二潜力)为5409.3~9015.5hm2,需退耕还林的耕地(第三类潜力)为11499.6~19166.1hm2。  相似文献   

18.
The natural supply of land resources is limited, but the economic supply may change along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size is decided bye nature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body conditions. When the supplying ability of land resources threaten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becomes tense, it forced people to im- prove land utilization and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land resources. The paper made an overall consider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rrigated farming and the fra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Fuhai County, Altay Area, Xinjiang Ui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explored land arrangement planning as well as water resourc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aper evaluated natural resources, land utilization and water resource of the case study areas and focused on the spatio-temporal balance between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the end the paper a feasible plan was made out for the land arrangement project.  相似文献   

19.
常德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常德市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利用结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优化常德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natural supply of land resources is limited, but the economic supply may change along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size is decided bye nature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body conditions. When the supplying ability of land resources threaten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becomes tense, it forced people to improve land utilization and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land resources. The paper made an overall consider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rrigated farming and the fra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Fuhai County, Altay Area, Xinjiang Ui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explored land arrangement planning as well as water resourc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aper evaluated natural resources, land utilization and water resource of the case study areas and focused on the spatio-temporal balance between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the end the paper a feasible plan was made out for the land arrangement pro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