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各类含铜废水的处理和回收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固定化微生物法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选用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的降解酚活性较高的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通过实验选出了一种较好的载体和合适的固定化条件,在自制的三相流化床反应器中,采用固定化徽生物法连续处理含酚配水,进水酚浓度为300ppm,出水酚浓度小于0.5ppm,与悬浮生物法(如活性污泥法)相比,酚的容积负荷可提高1倍以上,污泥发生量可减少90%。  相似文献   

3.
剩余污泥为底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铜废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剩余污泥作为阳极底物,CuSO4溶液为阴极溶液构建了双室有膜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研究了MFC的启动,污泥的降解,Cu2+的去除和阴极还原产物的性质.结果表明,Cu2+可作MFC的阴极电子受体,在外电路电阻为1 000 Ω,Cu2+浓度为6 400 mg/L的条件下获得的稳...  相似文献   

4.
根据高浓度含铜废水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以回收铜粉为主,中和沉淀-气浮分离为辅的治理方法,既回收了资源,又治理了污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5.
印霞棐  刘维平  姜璐 《环境工程》2014,32(9):152-157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实验以石墨为电极材料,有机废水为阳极底物,以厌氧活性污泥为厌氧菌种,含铜废水为阴极液,构建了双室MFC反应器。研究了利用双室MFC产电的同时从含铜废水中回收单质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连续流MFC最大电流密度可达0.63 mA/m2,产电性能略好于间歇流MFC。加入磷酸盐缓冲溶液的连续流MFC,其最大电流密度可达4.44 mA/m2,是加入磷酸盐缓冲溶液的间歇流MFC的7.05倍,是未加入磷酸盐缓冲溶液的连续流MFC的1.92倍。间歇流MFC阴极石墨棒上的沉积物为Cu2O,连续流MFC阴极石墨棒上的沉积物为Cu和Cu2O的混合物。MFC对含铜废水中Cu2+去除率均可达80%左右,尤其是连续流MFC,对Cu2+去除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6.
实验构建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SMFC),以有机废水为阳极底物,以活性污泥中的混合菌为阳极接种微生物,以含铜废水为阴极液,探讨SMFC对产电性能及废水处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阴极液Cu SO4浓度为3 000 mg/L时,SMFC的产电性能最优,功率密度最大为81.7 m W/m2,电流密度最大为980.0 m A/m2,优于浓度为1 000 mg/L和5 000 mg/L时的SMFC的产电性能。SMFC能有效处理有机废水和含铜废水,SMFC对有机废水COD去除率最高可达74.3%;SMFC对Cu2+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6.6%。SMFC可回收铜,阴极板上的沉积物经XRD检测,为Cu2O和单质铜的混合物。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貌主要为片状和树枝状,铜粉的平均粒径为2.1μm。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合细菌(简称PSB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报道屡见不鲜。我国曾对豆制品、柠檬酸、合成脂肪酸、牛类尿、乳胶、印染及洗毛废水等进行了PSB法处理的研究。日本也建立了一批日处理几十至几千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大中型实用系统。利用PSB法处理废水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负荷高、处理效率高、管理方便、节省能源、设备装置简单,占地面积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厌氧生物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状况,以及颗粒活性炭(GAC)在含酚废水厌氧生物降解过程中对减轻抑制、提高负荷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针对含铜废水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提出了电絮凝法处理含铜废水中的Cu2+,讨论了溶液初始pH、电流密度、电极间距、电絮凝时间等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电絮凝条件,即在初始pH=5.0,电流密度为6 mA/cm2,电极间距为1 cm,处理时间为30 min的工艺条件下,含铜废水中Cu2+去除率为98.5%.  相似文献   

10.
半导体废水中,含铜废液一般采用委托处理的方式,而含铜废水通常采用与酸性废水混合后进入中和系统再排放。在300 mm晶圆制造过程中,由于含铜废水水量波动大,如果未经有效处理就排放,容易造成总排口铜的超标。采用铁炭微电解对半导体含铜废水处理,研究表明:投加铁炭填料100 g/L,pH调至2.2,反应60分钟进水水质指标范围,铜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11.
固定床电化学反应器处理含铜废水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砩用一维反应器模型设计的固定床电化学反应器,对模拟含铜离子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该反应器可用于处理含低铜离子废水,处理后既可回收有用Cu,又可使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10^-6)。讨论了Cu^2+的进口浓度、操作温度、操作电压、流体流速、处理注入电导率及反应器填充材料对处理过程的影响。依据实验室的操作对该处理过程进行了初步经济估价。  相似文献   

12.
用蛇纹石处理含铜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蛇纹石粉矿为原料制备吸附剂,进行了含铜废水的吸附处理试验,研究了吸附剂的用量、粒度、溶液的酸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除铜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蛇纹石吸附剂具有良好的除铜效果,经改性后的蛇纹石,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将含铜工业废水中的铜含量降至1mg/L以下,方法简单,除铜率高。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法处理含硫酸盐酸性矿山废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微生物法处理含硫酸盐酸性矿山废水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对硫酸盐还原菌利用的基质碳源,硫酸盐还原的反应器类型和反应器内载体介质类型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酸改性凹凸棒土处理含铜废水试验,研究了酸改性凹凸棒土对含铜废水的吸附性能、吸附过程、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1 mol/L的盐酸改性条件下,凹凸棒土的吸附效率较改性前提升38.61%,酸改性能活化凹凸棒土,显著提高其吸附性能。在温度为20 ℃,铜离子初始浓度为100 mg/L,酸改性凹凸棒土投加量为6 g/L(以铜离子浓度计)的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25 min后,凹凸棒土对铜离子的去除率达87.57%;凹凸棒土对铜离子的吸附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R 2为0.929)与Redlich-Peterson等温吸附方程(R 2为0.984),表明凹凸棒土的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吸附,且随着铜离子初始浓度的提高,凹凸棒土的吸附容量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5.
海带生物吸附含铜废水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带作为生物吸附材料对含Cu^2+废水处理进行了研究。0.2g颗粒直径为0.18~0.42mm的海带粉末,在100mL Cu^2+浓度为100mg/L、pH为3.0~6.0溶液,吸附容量Qmax为41.5~60.0mg/g,Cu^2+的去除率为83.9%~89.3%。pH值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最佳吸附pH值为3.0~6.0。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丙烯腈、腈纶抽丝两套装置排放的含氰污水中硫氰酸钠含量波动范围在20~3036mg/L,造成对含氰污水处理场冲击。通过装置加强生产、制度管理后,使污水中硫氰酸钠含量波动范围减小到44~320mg/L,含氰污水场每年冲击次数由25次减至4次,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含酚,氰的焦化废水的生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活性污泥对焦化厂含酚、氰废水进行生化处理,使废水中几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基本上达到排放标准,处理后的废水大部分作稀释水和熄焦补充水,少量外排。  相似文献   

18.
应用SBR法处理含酚化工废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希流  任文生 《环境保护》1998,(10):23-26,35
本文以高效,低能耗的SBR技术对生产医药中间体磷酸氯喹排放有毒废水进行了治理,基工艺稳定有效。同时,在SBR系统中投加了几株高效优降解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效率。该技术工艺稳定,可靠,处理后的废水各指标指标均达到国家颁布的GB8978-1996中规定的化工行业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连续动态试验,以铁炭复合材料为反应介质,对含铜黄连素制药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含铜黄连素废水的处理效率。结果表明,对进水pH为2.3~3.0,Cu2+初始浓度约为410 mg/L,黄连素初始浓度约为35 mg/L的含铜制药废水,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 h时,出水中黄连素浓度低于1.0 mg/L,Cu2+浓度低于0.5 mg/L。该复合材料经再生后可重复用于含铜废水处理,并可保证出水效果。扫描电镜(SEM-EDS)显示,再生后的复合材料表面结构及Fe-Cu两种元素所占比例与废水处理前铁炭复合材料基本一致。UV-vis光谱结果表明,铁炭复合材料可有效去除废水中黄连素等污染物。  相似文献   

20.
用沸石处理含镉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科学动态》1995,(4):19-20,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