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规制会提高污染治理成本,挤占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对技术创新产生"挤出效应"。而"波特假说"认为,长期内适当的环境规制政策将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起到刺激性推动作用,可弥补因规制而增加的额外成本,从而形成"创新补偿效应"。这个观点表明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可能存在非线性影响效应。另外,技术创新要经历研究开发阶段与成果转化阶段,即从资源投入到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本文基于系统观和创新链视角,创新性地构建两阶段关联DEA模型测算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并运用中国2011——2017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探讨环境规制强度对研究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技术创新效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同时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西部两大区域分别考察,进一步揭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和阶段性特点,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绿色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环境规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保障。本文采用2004—2019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环境总体规制、工业废气规制、工业废水规制、工业固体废物规制和光污染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影响。研究发现,环境总体规制对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U形,工业废气规制、工业废水规制和工业固体废物规制的研究结果存在同一规律,而光污染规制起抑制作用。总体规制对邻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形,具体规制的影响各不相同,工业废气规制与总体规制的结果类似,而工业废水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负,工业固体废物规制和光污染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本文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兼容性,环境规制和效率提升并不矛盾。在制定环境政策时,需考虑区域间的相互协调和实际产业情况。  相似文献   

3.
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节能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选取我国29个省区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基于投入导向的BCC-DEA模型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通过随机效应Tobit模型对我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ogit回归建立了我国省际节能预警模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能有效地预测我国各省区出现节能危机的概率并为改善能源效率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环境规制和创新直接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和方向。基于我国沿海11省市2006—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More值和门槛回归模型,从方向和速度两个维度对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在产业转型方向上,沿海地区正向第三产业转型,2010年以后1/2省份的产业转型速度加快。在此基础上,构建门槛回归模型检验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促进海洋产业转型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在海洋技术创新水平制约下环境规制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倒"U"型双重门槛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提升海洋产业转型水平时,应充分考虑海洋技术创新水平对环境规制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芳  史慧敏 《中国环境管理》2020,12(4):104-111,88
基于要素资源配置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竞争效应,本文梳理了市场分割对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发现: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随着市场分割程度存在显著倒"U"形关系;在规模报酬递减作用下,市场分割对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从提升转变为抑制。未来破除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提升瓶颈的关键在于研发投入、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市场融合。另外,分样本回归表明市场分割导致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能源环境效率存在"中部塌陷"的风险。由此,加强研发资金的精准投入、提升对外开放度和中游地区支撑力,以及增强长江经济带生态协同是长江经济带提升能源环境效率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历年13个省份农业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和Global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各省份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①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能源使用量逐年上升,各省份农业能源效率存在波动,且易受外部环境影响。②农业能源效率提升与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紧密相关,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是影响农业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实证结果,粮食主产区的农业能源效率仍存在改善空间,为推进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应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推广节能技术,并全面激活资本、科技创新等要素。  相似文献   

7.
物流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行业,研究物流业的能源效率问题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利用2007—2016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对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静态变动、动态变动、省域差异及区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整体的静态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并不高,东部区域的能源效率平均值表现较好,并向中部和西部逐渐递减;我国省域物流业的动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良好表现归功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下降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从技术效率的进一步分解结果可知纯技术效率才是引发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四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考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基础上,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算了安徽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运用Tobit方法,从区域创新环境角度研究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虑环境规制的安徽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创新环境中制度环境、高新技术产业溢出和环境规制强度对环境规制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FDI溢出、产学研合作溢出对其影响是负面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支持环境、政府对工业企业创新的直接支出、政府对工业企业创新的税收减免、人力资本存量、科技创新人才强度对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11—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绿色创新和企业财务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负向抑制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即环境规制在短期内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2)环境规制正向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表明增加的企业成本转移到创新投入方面,进而提升其绿色创新能力;(3)绿色创新在环境规制对企业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证实了我国重污染行业存在"波特假说"。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11—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绿色创新和企业财务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负向抑制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即环境规制在短期内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2)环境规制正向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表明增加的企业成本转移到创新投入方面,进而提升其绿色创新能力;(3)绿色创新在环境规制对企业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证实了我国重污染行业存在"波特假说"。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现有研究基于多种宏观政策探讨了环境规制的政策效应,但对碳排放权交易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关注不足。文章基于2007—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看作准自然实验,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周边企业产生了正向溢出效应;(2)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轻污染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及溢出效应;(3)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的减税、市场融资约束的缓解和企业技术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丰富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为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胡逸群  赵莉  杨昌龙 《中国环境管理》2022,14(3):105-111,96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工业如何实现环保、科技与经济的共同进步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中国工业2008—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公众投诉、环境规制及工业技术创新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公众投诉、环境规制成为直接推动工业技术创新产出的重要因素;②环境规制在公众投诉影响工业技术创新产出的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③产业集聚强化了公众投诉对工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因此,完善公众投诉制度、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境规制强度、优化政策支持及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对于工业实现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投入—多产出"的DEA模型,以环境生产函数和方向性距离函数为基础,将污染变量作为坏产出而引入生产函数,在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构造出环境生产技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17个城市2000—2014年全要素能源效率、成分、影响因素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表明:在环境约束下能源过度使用、废气过度排放导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各城市能源效率增长率和能源使用技术效率增长率降低。同时,因为忽视能源减排技术,导致能源使用技术进步增长率降低。因此,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减排技术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能耗行业过快增长、加强丝路沿线城市技术交流与合作等举措有助于提高各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最终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与能耗降低。  相似文献   

14.
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机理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特殊属性、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和驱动力的转变分析,给出了市场导向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研究发现,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进度紧迫性、社会实用性、市场导向性及双重外部性等特殊属性,需借助市场机制来驱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市场导向下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就是要借助市场机制来优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其中,市场供求机制有利于释放绿色技术创新要素的供需信号,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场的价格机制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价值实现。最后,结合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实践提出6点建议:以解决突出矛盾为导向,精准设计市场规制措施;以优化顶层设计为起点,实现多主体协同发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绿色产业专利战略;多管齐下促进绿色消费,引导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完善绿色标准和标识制度,倒逼绿色技术升级;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提高市场规制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3—2016年我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Deap数据包络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全要素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DID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政策对成渝地区全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城乡统筹政策显著提高了成渝地区全要素配置的效率。差分效应分解表明,政府干预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有效提升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2004—2016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及我国东、中、西部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随着我国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轨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环境规制强度过高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分区域来看,环境规制对三大经济区自身与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不同,东部地区呈"U"型关系,中西部则呈倒"U"型关系,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表现出协同效应,中部地区尤为突出。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制定多元化跨区域的环境政策,将有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中国30个省区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造了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从财政状况、技术创新、FDI和居民生活水平四个角度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假说得到了验证,大约有33%的省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表现为负相关,而多数省区的经济增长仍将推动碳排放上升。2在财政状况、技术创新、FDI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门槛作用下,环境规制表现出对碳排放的倒"U"型特征和省区异质性。因此,政府要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在制定环境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外部因素的门槛效应和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工业污染治理投入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投入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4年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1.9%,其中,11个省市、自治区(占比36.6%)出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19个省市、自治区(占比63.3%)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省市为上海市;从分解指数来看,技术效率指数增长4%,技术进步指数下降2.3%,即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不足;从区域角度来看,东、中西部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别为0.960、0.961和1.025,受规模低的影响,东、中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效率低于西部地区;从时间维度来看,除2008—2011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外,其他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明显,尤其是2011年以来,受技术进步不足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逐年下降。基于实证分析,本文从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创新和污染治理技术创新、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并施一同促进工业企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鼓励企业采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方式治污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1996—2014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采用面板回归、MES替代弹性计算、能源强度分解模型对各经济区的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能源和资本要素价格存在扭曲,要素价格信号机制失灵,能源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导致大部分经济区"劳动和资本要素"未能对"能源要素"进行有效替代,并且能源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显著高于劳动和资本要素;2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和技术变动总体上对中国能源强度降低作用不明显,同时各地区渐强的能源供给约束未能有效抑制能源强度;3要素替代对环渤海、东北、中部五省、西南、西北地区能源强度的下降发挥了主要作用,产业结构变动则在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强度下降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估计了我国30个省份的区域能源效率,并通过对无效率项的条件期望估计,检验了人均GDP、城镇化率、工业结构、对外贸易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能源效率估计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效率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区域间的差异较明显,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特征。无效率项的估计结果表明,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对我国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对外贸易则不利于我国能源效率的改善,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但从弹性系数的估计值看,工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倾向于降低我国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