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旅游体验为核心,以重庆为案例地,以公开网络游记文本为数据来源,运用扎根理论和IPA分析法对网红旅游目的地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进行研究。扎根理论分析得到短视频拍摄地、电影取景地、综艺拍摄地、自然风光、人文环境氛围等27个概念,对应网红标签因素等7个子范畴,游前决策因素、游中体验要素、游后体验质量3个主范畴,构建了网红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模型,包含游客期望、感知质量和质量评价3个核心模型要素。采用IPA法对扎根理论分析所得"游中体验要素"对体验质量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餐饮美食"这一要素重要性最高,满意度也最高,而"拥挤感知"这一要素重要性较高,满意度却最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网红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与营销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深圳大芬油画村为案例地,基于游客网络评论文本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的融合效果。结果表明,文化创意旅游对很多游客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游客偏好的文化创意旅游吸引物主要包括艺术产品、艺术氛围、艺术展览和艺术休闲;游客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旅游活动以观光休闲、购物旅游和学习参观三种旅游活动类型为主;旅游环境、交通便捷程度、景观创意度、旅游商品购物和旅游基础设施是游客最关注的五大文化创意旅游体验要素;游客对文化创意旅游高度认可,但商业化气息重、艺术产品文化创意不足等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据此,提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3.
旅游美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之一,对游客的吸引力在逐渐增强,受到了游客的青睐。"吃"作为旅游六大要素之首,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旅游体验过程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综合分析美食旅游本身特征、美食旅游研究成果和大连游客样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美食感知维度——文化价值、美食特性、服务质量、餐饮信息化和美食价格;三个美食体验维度——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美食感知影响美食体验的质量。其中,饮食文化因素对美食体验的影响最大,但却是游客感知最弱的因素。游客获得的体验主要是情感体验,其次是感官体验。如何增强赴大连游客对美食的文化感知对提高美食体验质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保护和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诉求。基于游客体验需求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对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和传承民族文化意义重大。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调研了当地古茶园遗产地,并对游客进行了访谈,通过Nvivo 11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扎根编码分析,游客满意的旅游项目和游客预期体验一一对应。结果发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最根本立足点在于游客体验,包括知识、娱乐、情感、功能、人际导向等5种类型。基于此,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可开发科普体验、休闲体验、情感体验、康养体验、交流体验等5类项目,同时考虑游客、开发者、政府、社区居民等多主体进行针对性的生态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5.
舞台表演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旅游开发的重要途径。随着民族旅游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不断发展,舞台真实理论逐渐被引用到旅游开发领域中。舞台真实理论是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舞台化的艺术创造向游客展示,使零散的文化资源凝聚成旅游吸引物。在云南省澜沧县老达保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中,一方面借助"舞台真实"理论分析老达保民族村寨旅游的舞台化表征;另一方面,基于"非遗"标签的文化传承、媒体的形象建构、"文化搭台"隐喻的经济潜力等要素诠释"舞台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北京地区博物馆的网络评论文本,借助文本内容分析法探究游客在博物馆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体验感知特征。结果表明:游客正面感知大于负面感知,满意度较高;游客动机主要为文化学习、专业研究、人生感悟、休闲娱乐与从众心理;游客行为主要体现在"参观、拍照、休息、游览"四个环节。故宫是游客提及最多、感知最深的目的地,游客偏好于历史文物、自然科学、文化艺术、民族宗教和军事类博物馆。游客满意度与博物馆的旅游吸引力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功能、票价、展馆特色、布展活动、设施环境、管理服务、区位交通等。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鸭绿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内的6个乡村为例,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产业融合构建的体验空间进行具体分析,识别了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关键性要素。结果表明:发展方式对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最强,社会风情的作用次之,产业水平的作用较弱,休闲体验的作用最弱。通过整合核心产业与生态景观营造产业体验空间,发展以"共享+体验"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庄园经济,丰富乡村体验产品体系的价值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宜兴旅游地形象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选择网络文本作为数据来源,以江苏宜兴为案例地,研究了官方宣传形象和游客感知形象之间存在的异同。结果表明:内容分析法可获得各文本的关注热点,社会网络分析法能分析旅游地形象各属性之间的联系,两者的结合能较完善地剖析旅游地形象,发挥网络文本词汇量丰富的优势;以茶、陶、竹、溶洞、梁祝、深氧为特色的自然风光旅游地是官方和游客共同认可的宜兴旅游地形象,不同的是官方文本更重视文化输出和乡村旅游地塑造,而游记更注重地方自然性和原生态性;官方宣传形象存在内部错位;游客对住宿感知强烈。  相似文献   

9.
钟洁  沈兴菊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362-364,371
目前国内对旅游体验和体验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针对这一情况,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游客为对象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采用社会统计学基本原理探索性地对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加强民族村寨的个性化体验旅游产品开发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西安、重庆、苏州、广州5个城市为样本,依据具身理论,从游客体验的角度探究了这5个城市夜间旅游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①游客对5个城市的情感倾向于中性和正向,说明游客对这5个城市夜间旅游的整体感知是基本满意的。②游客在这5个城市开展夜间旅游活动时,社会人文类的旅游目的地比自然禀赋类的旅游目的地更吸引游客。③集食、游、娱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对夜间旅游游客的吸引力大。④旅游体验感知包括景观体验感知、身体体验感知和环境体验感知,旅游体验感知对游客的夜间旅游地选择与价值内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借助在线口碑评价和文本挖掘方法,深入研究了上海市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特征、目的地体验共性和体验分异。上海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在线点评热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获得有关称号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平均月点评数较高。游客的体验呈多功能复合型、景观观赏型和采摘体验型的同质化分异,且多功能复合型目的地游客体验的同质化倾向较严重。游客对乡村性事项的表达不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采用文本分析法提取的上海市乡村旅游需求特征,与文献研究中展现的需求特征基本一致,说明文本分析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以大明山万松岭滑雪场、亚布力新体委滑雪场、北京南山滑雪场、张家口云顶滑雪场4座滑雪场为例,收集携程网上游客对这4座滑雪场的体验评价,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分析滑雪旅游游客的体验线索。研究发现:滑雪旅游体验线索主要由时间轴、接触区、接收者3个核心范畴构成,其中时间轴是路线,接触区是载体,接收者是体验主体;每个维度下又包含不同的具体范畴,各维度、范畴在游客实际体验过程中相互作用;接触区范畴下的雪道级别与接收者范畴下的自身水平不相匹配导致的"错置"是影响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今后滑雪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以武夷山为案例地,通过筛选整理旅游网站相关游记,使用ROST Content Ming软件进行分词、高频词汇统计和语义网络分析,得出游客对武夷山的深刻感知要素,然后通过扎根理论进一步研究武夷山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情感感知形象。研究发现:游客对武夷山旅游形象的感知主要体现在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与氛围、旅游设施与服务、旅游管理等4类。游客对武夷山的情感态度整体上趋于良好,对武夷山的自然景观评价较高,对景区个别景点、旅游设施、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感知。在此基础上,提出景区应加强自然景观保护,完善住宿、饮食和游览设施,开发旅游与文化相融合的产品来进一步完善游客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苏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依据其旅游开发价值、遗产影响力、遗产开发潜力、生态敏感度和旅游开发条件5个因子评价进行定量评价,苏州"非遗"整体表现出较高的开发价值和潜力。对苏州旅游市场的调研表明,游客对"非遗"的认知度是较高的,"非遗"旅游产品对游客有吸引力,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应在已形成的类型化开发模式基础上,通过强化创意体验、丰富产品形态、进行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推进"非遗"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创旅游目的地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但学术界从游客角度出发探讨文创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研究较少。在文化创意旅游街区情境下,基于MTE理论,以游客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体验、记忆为中介变量,实证分析了游客参与对重游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游客参与对旅游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体验对记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记忆对重游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体验在游客参与和记忆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记忆在旅游体验和重游意愿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在保持文化原真性基础上,开发兼具学习、娱乐、审美等特点于一体的互动性参与型产品。②加快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增强系统的独特性与趣味性。③设计兼具文化特色和创意精神的代表性纪念品。  相似文献   

16.
通过自编程序获取网络游客评论数据,采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汉阳陵、乾陵、昭陵旅游景区的游客评论结果进行词频、语义网络、情感和满意度分析。结果表明:①游客对3个景区的评价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共性,景区名称、地理位置、博物馆、陵墓等在前50个高频词中出现较高频次,而对特色要素、旅游设施及服务、旅游体验等方面的评论结果差异较大。②语义网络分析结果显示,3个景区均以景区名称、博物馆、陵墓为中心,且主要关联体现旅游景区资源特色和历史背景方面的词汇。③在情感方面,网络游客对3个景区评价的积极情绪远大于消极情绪,其中对汉阳陵的评价最好,乾陵次之,昭陵最差。④就景区满意度而言,游客对汉阳陵(4. 45)和乾陵(4. 39)的满意度差异不大,而对昭陵(3. 96)的满意度最低。  相似文献   

17.
黄炜  何思  黄楠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227-230,238
以张家界"魅力湘西"为例,利用结构法与非结构法研究了游客对旅游演艺品牌形象的感知状况。结果表明:旅游演艺品牌形象感知的内在维度存在差异,宣传策略宜多元化;旅游演艺品牌形象感知以具体象征物为载体的文化形象为主;产品体验前以传播形象对旅游演艺品牌形象的影响显著,产品体验后的功能形象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利用游客旅游出行与体验的数字足迹信息,采用文本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河南省4A级及以上景点(区)旅游流特征。结果表明:①河南省4A级及以上景点(区)旅游流存在明显的时空不均衡性,在时间维度上"季相"变化明显,偏好夏秋季。②在空间维度上,旅游流在各景点(区)分布不均衡,偏好南太行和伏牛山一带的著名景区。③景点(区)游客旅游体验整体较好,造成游客体验欠佳的主要原因涉及服务、收费、设施、卫生、交通和宣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文化创意旅游兴起。文化创意旅游街区是文化创意旅游的一种呈现载体,游客的创意体验是游客对文创街区体验活动的重要内容,游客的创意体验、满意度及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有待加强研究。以游客的创意体验为视角,以游客满意度为中介变量,以记忆为调节变量,研究创意体验对游客的重游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客的创意体验对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2)游客的满意度对重游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是创意体验只部分通过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3)游客的记忆正向调节独特性体验、情感体验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4)游客的记忆对学习体验与满意度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记忆对满意度和重游意愿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5)记忆负向调节互动性体验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正进入体验消费时代,游客期望的是通过自身参与而得到难忘的整体旅游体验。结合体验旅游产品的涵义及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从个性化、文化性、绿色产品等方面探讨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