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基于"百度指数"大数据平台,运用数理建模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长沙市居民游憩活动行为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居民对不同景区的游憩选择偏好分异特征鲜明,各景区游憩市场需求引力具有明显的时间演替性。(2)居民游憩选择偏好集中程度不断减弱,游憩活动行为需求和空间指向趋于多元分散化。(3)游憩偏好指数等值线分布呈由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域逐级递减的"圈层状"结构,游憩活动行为选择"空间极化"态势逐步弱化。(4)游憩活动行为重心位于中心城区,表现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方向迁移,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偏转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2014年、2015年Landsat-8遥感影像和山东省行政区划作为数据源,对山东省乡村聚落进行提取,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景观指数等方法,探索山东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山东省乡村聚落平均最邻近距离比率R为0.693,呈明显的聚集模式;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为0.724个/km2,空间分布特征呈现西高东低,中部大于四周的聚集模式;规模分布特征中部规模较小,西部、北部和南部则出现高值集聚,整体规模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特征;在形态分布上西部和南部平稳,东部和北部聚落形态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3.
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横断山区南涧县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以中小型聚落为主,斑块面积相差悬殊。2聚落分布与气候因素关系最为密切。3东北—西南走向的"热点区"至"冷点区"形成高值、次高值、次低值、低值的逐渐过渡特征,总体为集群分布。4中部与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空间分布稀疏,形状破碎不规则;西南部地区聚落规模小,空间分布密集,破碎度小。  相似文献   

4.
采用功能评价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农业多功能进行测度,利用ESDA法考察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借助动态面板模型探究其创新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农业多功能发展指数不断增长,其中农产品供给、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功能呈“阶梯式”递减态势,生态涵养功能呈“圆环式”递减态势,文化传承与休闲体验功能分别呈“南北高、中间低”和“南高北低”态势。(2)农业多功能地区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主要表现为“H-H”型和“L-L”型。(3)技术、市场、主体、制度等维度的创新对农业多功能的发展呈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但各维度对农业各功能的作用方向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选用18个城市的统计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2013年河南省18个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科技及综合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域间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极其明显,整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其中,经济发展指数表现出典型的"西北高、东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社会发展指数则呈现典型的"众星拱月"特征;生态环境指数呈现两个高值中心和一片"C"字形低值中心;科技创新指数的高值与经济发展指数的高值空间布局相吻合,中部、北部和西部各有一个低值中心。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自治区77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法,探讨1996—2016年内蒙古县域的乡村性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县域整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乡村性空间格局,县域之间乡村性差异较大;乡村性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域在20年间大大缩小并显著东移,而冷点区域较为稳定,呈现从东西两边向中部发展的空间演变态势;自然环境、政策、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是影响内蒙古县域乡村性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滨海11个省(市)1995--2011年17年间入境旅游资料为基础,从旅游流流量、旅游流客源地空间结构和旅游流目的地空间结构方面研究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结果显示,滨海省(市)入境旅游流流量一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滨海省(市)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的地理集中指数处于31—34.5之间,总体趋势减小;入境游客密度指数说明滨海地区入境旅游流目的地呈现明显的非均衡态势,整体上是从中心向两翼递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采集携程网2013—2016年间能表明访沪国内游客出游时间和完整行程的游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描述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各季节游客偏好的资源类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游客到访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季节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各季节游客偏好的资源类型大体一致;(2)游客到访景区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心城区密集、城郊分散,且中心城区和城郊内部分布不均衡,城郊景区在春夏季占比高于秋冬季;(3)游客到访景区存在明显的"一心多点"等级集聚特征,核心热点区位于中心城区,密度值由外滩等构成的最高密集区向四周递减,其他区域的集聚呈飞地式点状,未形成扩散和蔓延态势,且从春季到冬季,次核心区域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oran's I空间分析方法,对2015年山东省108个县域的绿色化空间格局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绿色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大致呈现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格局;绿色化水平为低、较低水平型的县域,经济绿色化水平与社会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绿色化水平为高、较高水平型的县域,生态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山东省县域绿色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助推乡村振兴。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系统和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7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呈现出由低水平耦合阶段向磨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处于磨合阶段的区县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由点状集聚到带状集聚再到面状分散分布的特征。②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整体分异但局部趋同的趋势,高值区域的分布特征与耦合度相似,但略有滞后。  相似文献   

11.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相关性模型研究了2006—2016年53个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趋势、重心迁移、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总体呈向好态势,但总体协调度不高,仍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协调度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均衡性,且呈逐步扩大态势,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而其他大部分城市仍处于失调状态;2006—2016年协调度重心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并逐步向西南方向迁移;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显示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空间集聚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
健康中国背景下,乡村康养旅居是健康和旅居结合的创新实践。文章选取典型案例地东坪村,从日常行为视角切入,采用真实的在地观察、深度访谈、行为场景分析等研究方法,立足于微观层面对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特征及日常行为的空间实践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具有规律性、异地延续性和协商性,所寻求的是有序的、可控的、理性的生活化康养旅居实践。(2)乡村康养旅居者以院落作为日常行为空间实践的核心场域,形成了一套与院落空间相互作用、相互调适的生活化空间互动法则,院落空间成为他们践行康养旅居生活和体验“在家感”的理想空间。(3)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与乡村原生态生活空间进行深度互动,践行生态、简单、健康的乡村本真生活;他们还表现出对空间功能要素的自在性和自由性体验,超越空间功能要素限制,呈现出生动、活泼、自由的生活化空间实践特征。由此,研究提出对乡村康养旅居者的新理解——旅居生活化,为深入理解乡村康养旅居者行为特征及乡村康养旅居地科学发展提供新思考和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以重庆市区县为样本,通过交通区位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建模,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弹性系数法分析了2005—2015年重庆市交通区位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响应与弹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重庆市的交通区位指数呈空间异质化同向增长趋势,均值由2005年的0. 3491增至2015年的0. 4828,高值区域呈"圈层—轴线"状扩展;②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的均值由2005年的0. 0659增至2015年的0. 4310,呈现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区集中在主城区周围和万州区,呈"中心—圈层"状递减态势;③交通区位指数与经济发展指数表现出显著相关性,拟合优度R2的值由2005年的0. 7293增长至2015年的0. 7456,不同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弹性格局,内部交通高弹性区域呈现出"点—块"状格局,外部交通高弹性区域呈现出"片—轴"状格局。  相似文献   

14.
夜间旅游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收集马蜂窝旅游网上2016—2020年的重庆中心城区地理标记照片,运用DBSCAN算法、时间统计分析和追踪分析探究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的时空行为及轨迹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数量与国内外游客总量时间变化特征存在差异,气候条件和节假日是影响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数量的重要因素。②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规模逐年递增,游客量方面,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夜间旅游旺季为4月、5月、10月,热门时间段为18—20时,20时达到峰值。③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旅游AOI形成“一核多点”的空间格局,倾向高级别景区(点)、城市商业街区、重要交通节点、山脊线、水岸线和重要文化空间。④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行为轨迹以单节点轨迹为主,部分为区域内轨迹和区域间轨迹,单节点轨迹倾向知名度高的夜间旅游节点,区域内轨迹呈现核心边缘扩散特征,区域间路径轨迹以“A→B”式为主。  相似文献   

15.
对广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普查,根据对21个地级市648个旅游重点村6826个资源单体的归纳统计,构建了包括4个主类、11个亚类、40个基本类型的广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分析了全省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空间结构。结合大众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偏好调查,分析了广东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度和市场吸引力关系,搭建了资源与市场对接的桥梁。结果表明:①聚落建筑和民俗文化是广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和特色。②小吃、特产、祠堂、老屋、农田、古树等因素构成了广东省域乡村旅游的普遍意象。③全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北部最多,中部次之,东西部较少的格局。④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差异明显。⑤乡村旅游资源主类之间存在四维六向关系,可根据旅游者感知到的意义而相互关联。⑥各类资源根据丰度和吸引力关系,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统计数据和酒(泉)嘉(峪关)地区1987—2013年5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采用空间关联、网格分割等方法分析了酒嘉地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的集聚特征及时空格局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酒(泉)嘉(峪关)中心城区呈一体化扩张,2000年以前呈背向式扩张,2000年以后呈现出酒泉向西为主,向南为辅,嘉峪关向东为主,向西为辅的相向式扩张,预计未来3—5年两市将自然融合为一体。2酒嘉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后中心城区扩张速度明显高于以前,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指数表现出先增后减的特征。3建设用地扩张的热点区从孤立点逐渐轮换、跃迁、延伸、粘合,形成连片趋势发展的团状聚集结构,建设用地扩张高值簇的比重出现了先降后升再降的现象。4酒嘉中心城区扩张具有定向开发、沿交通线轴向发展、从中心向外围扩张、逐河流沿岸和绿洲盆地分布、较多占用戈壁荒草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1~2018年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2014~2018年各监测站点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BFAST趋势分析法、及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对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在2012年前呈升高降低交替的趋势,2012年煤改气后呈急速下降的趋势;污染物以PM_(2.5),SO_2,CO为主,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5.37%;由BFAST对AQI时间序列进行分解与识别发现,周期为1年且AQI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双峰型特征,6~8月为U型谷底,趋势上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由空气质量空间分布得出AQI高值区仍然聚集在新疆农科院农场和米东区环保局,低值区则集中在收费所与监测站且由北向南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变化速率最快的为铁路局,改善最好的是米东区环保局,空间插值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采集马蜂窝网站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的游客游记文本作为研究的数据源,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市游客的时空行为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品尝美食与游览各具特色的建筑是广州游客最主要的旅游行为。(2)不考虑疫情因素,游客出行受气温和假期等因素影响主要选择在冬季和长假出游,其中:家庭/亲子游类型游客的出行季节集中程度高且出行天数长,个人游类型游客的出行季节集中程度低且出行天数短。(3)广州游客的空间聚集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旅游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荔湾、越秀、天河和海珠等中心城区,游客的空间活动轨迹由中心城区向外辐射。(4)广州旅游流网络中一、二级节点具有紧密联系,游客主要在这些节点间流动。  相似文献   

19.
利用GIS和ESDA方法探讨北京住宅价格的时空分异和演变规律。在时间变化上,价格总体上升,不同阶段引起变化的原因不同。在空间分异上,价格呈正相关和显著的空间集聚,高价格正相关区集中在城市中心,形成了以建国门、朝阳门、东直门三里屯等街道为中心的增长集聚区,低价格正相关区集中在城市外围的西部、南部和西北部;价格在南北和东西向呈平缓倒U型曲线趋势,从市中心到近郊价格递减,正南、西南向衰减幅度很快,东北、西北、东南较慢。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区域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休闲环境、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消费需求、接待服务和产业政策6个维度构建了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2009—2018年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区域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①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地区梯度递减。②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重心位于河南境内,并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的快速移动,空间分布格局由东北—西南向正北—正南转变。③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出"随机—集聚—集聚减弱"的演化态势,其热点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