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贫困识别及精准帮扶对扶贫产业效率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基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534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分析框架检验了贫困识别和精准帮扶后村域之间及农户之间的种植业产业效率差异,并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贫困识别及精准帮扶显著促进了种植业产业效率的提高,贫困村的效率绝对值高于非贫困村,脱贫户的效率绝对值高于贫困户;(2)政策因素是造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脱贫户之间种植业效率差异显著的关键因素,其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特色种植业对贫困村、脱贫户的影响尤为突出;(3)年龄对贫困地区种植业产业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趋势,55~60岁属于产业效率提升的拐点;(4)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会促进种植业产业效率的提高,但农户仅具有不等年限的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水平对其效率提升作用不明显。建议继续实施产业帮扶政策并建立绩效考核长效机制,确保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缓解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及贫困户与非贫困户间发展失衡的矛盾;提升贫困地区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提高扶贫产业效率。  相似文献   

2.
贫困地区必须走绿色减贫之路。本文以河南新县绿色减贫的实践为例,探讨贫困地区如何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因村精准施策、因户精准施策,打出一套精准扶贫的政策组合拳,通过逐步提升村集体和农户的绿色发展能力,探索走出一条绿色减贫之路。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减贫的双赢,必须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打通农户绿色发展能力的实现途径,接通绿色生产与绿色销售的连接公式。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精准扶贫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重要举措,两者在客体、主体、载体、标准、方式及途径等方面存在对接点。国家提出“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各区域也结合实际情况,将生态补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开展了相关工作。当前,中国精准扶贫与生态补偿的对接途径主要有贫困人口与生态补偿对象、扶贫地域与生态补偿地区、产业扶贫与生态补偿措施、贫困程度与生态补偿标准、扶贫政策与生态补偿需求等方面的对接,各有其内涵及特征。为进一步促进精准扶贫与生态补偿的对接发展,可从加强理论研究、明晰对接方向及重点、夯实公众基础、创新发展途径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4.
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精准扶贫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重要举措,两者在客体、主体、载体、标准、方式及途径等方面存在对接点。国家提出"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各区域也结合实际情况,将生态补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开展了相关工作。当前,中国精准扶贫与生态补偿的对接途径主要有贫困人口与生态补偿对象、扶贫地域与生态补偿地区、产业扶贫与生态补偿措施、贫困程度与生态补偿标准、扶贫政策与生态补偿需求等方面的对接,各有其内涵及特征。为进一步促进精准扶贫与生态补偿的对接发展,可从加强理论研究、明晰对接方向及重点、夯实公众基础、创新发展途径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5.
关注耕地转出行为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对于农民家庭的持久脱贫及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基于CFPS两期全国整合样本的面板数据,在对农户贫困脆弱性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倍差法、OLS模型及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实证检验耕地转出对农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耕地转出行为的发生降低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在帮助部分农户抵御收入风险上起到了积极作用;(2)耕地转出规模的扩大并未显著改善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状况;(3)控制变量也对农户贫困脆弱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户主性别、户主年龄和家庭住房净资产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水平,而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健康状况、现金和存款数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水平;(4)耕地转出行为对农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对东、中和东北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的降低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但对西部地区农户的减贫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贫困村的脱贫能力直接影响脱贫工作的成效,研究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问题有助于确保我国脱贫任务的全面完成。论文以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粤北连州市为例,从村级尺度出发分析其相对贫困村的基本特征,进而构建脱贫潜力评价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共同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方法完成连州市66个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等级评价,并利用脱贫制约因素得分划分脱贫潜力类型。结果表明:1)连州市的相对贫困村自然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受政策约束影响较大,空间分布呈集聚型;2)脱贫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区位、资源条件、经济因素、社会保障和设施配套等5个要素层共22个因子,其中权重占比最大的是经济因素和设施配套的6个因子;3)脱贫潜力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属于脱贫潜力中等以上的相对贫困村占65.15%,说明连州市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总体情况较好;4)脱贫潜力类型划分中,优先脱贫型占16.67%,稳步脱贫型占28.79%,重点帮扶型占54.54%。研究结果能为地方政府制定精准的脱贫策略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与指引。  相似文献   

7.
贫困村的脱贫能力直接影响脱贫工作的成效,研究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问题有助于确保我国脱贫任务的全面完成。论文以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粤北连州市为例,从村级尺度出发分析其相对贫困村的基本特征,进而构建脱贫潜力评价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共同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方法完成连州市66个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等级评价,并利用脱贫制约因素得分划分脱贫潜力类型。结果表明:1)连州市的相对贫困村自然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受政策约束影响较大,空间分布呈集聚型;2)脱贫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区位、资源条件、经济因素、社会保障和设施配套等5个要素层共22个因子,其中权重占比最大的是经济因素和设施配套的6个因子;3)脱贫潜力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属于脱贫潜力中等以上的相对贫困村占65.15%,说明连州市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总体情况较好;4)脱贫潜力类型划分中,优先脱贫型占16.67%,稳步脱贫型占28.79%,重点帮扶型占54.54%。研究结果能为地方政府制定精准的脱贫策略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与指引。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两个突出短板。环境退化和贫困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要求环保和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统筹兼顾。本文系统梳理了环保与扶贫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以环保部定点扶贫对象—河北省围场县为例,就环保和扶贫措施如何在地方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统筹环保和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为协同改善地方环境质量,加速脱贫进程,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连片特困区贫困是特殊的区域性贫困,实现持久脱贫,关键在于识别和评估区域的贫困程度以及深究其致贫原因。基于此,通过构建经济维度硬现状、社会维度软现状及自然维度潜在状态3维的多维贫困度量指标体系,应用均方差权重法测算了2006、2010及2014年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及各子区域的多维贫困度,并分析了多维贫困及其各维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度得分偏高,表明该区域贫困程度较深,且多维贫困在不同贫困维度上呈现显著差异。(2)2006—2014年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度都呈减弱趋势,且表现出以甘肃省徽县至湖北省房县为轴带的中部地区集聚的空间演变趋势。(3)在整体多维贫困显著改善的同时,不同连片扶贫区及不同的贫困维度在减贫路径上也体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所得结论为该区域内县域尺度贫困类型特征识别以及扶贫工作前期评估以及后期验收成效等提供一定技术支持,也为后期实施因地制宜的脱贫措施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据,利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种植业碳排放效率,通过修改的引力模型构建空间关联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利用QAP模型分析空间关联网络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排放效率提升较快,效率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且存在地区差距,整体呈现出复杂空间网络特征;(2)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关联性增强,网络结构稳定性提升,空间关联网络由上海单极主导演变为江苏、浙江、贵州、上海多中心协同发展格局;(3)农民人均收入、交通运输水平、空间邻接关系、科技水平、政府农业重视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重要影响。提升种植业碳排放效率时应考虑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动因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种植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  相似文献   

11.
有效治理小农户贫困脆弱性,防范小农户致贫风险,是2020年后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新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平稳推进有重要意义。小农户贫困脆弱性是小农户未来陷入贫困的风险,是小农户经受的外部冲击与其应对能力两者相较的结果。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服务方法契合了小农户贫困脆弱性治理的问题与需求,社会工作参与小农户贫困脆弱性治理的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提升小农户应对环境变动的内生能力、增强小农户参与农村社区发展的意愿和效能、优化小农户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处境。为了保障社会工作的作用发挥,需要完善政策与制度设置,为社会工作的作用发挥提供基础性支持,同时要促进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提高社会工作服务小农户的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河南省9个县(市)中9个乡(镇)的农户沼气使用情况,按比例选择不同生态模式,入户调查了沼气建设前后农户各类能源消耗情况,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等80多项指标,定量对比分析了沼气户与非沼气户在能源消耗量及消耗成本、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以及主要气体污染物减排等情况。结果表明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大大降低了传统能源消耗量和消耗成本,促进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了农户居住环境,提高了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能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近20多年来,生态环境部门主动发挥行业特色,开展了大量坚实有效的行业扶贫工作,科学客观地评价生态环境部门的扶贫绩效,对于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精准施策、融入并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和统计数据,建立了包括生态资源保护、环境质量改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提升以及抵御风险等4类26项指标在内的生态环境行业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围场县")为例,对生态环境部门扶贫绩效进行了量化评估. 结果表明:①2006-2018年,承德市围场县扶贫绩效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长了68.3%,成效十分显著. ②生态环境行业扶贫在围场县的扶贫绩效主要体现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生态资源保护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等3个方面,占总绩效的81.1%. ③生态环境行业扶贫对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 在环境质量改善绩效指标上升47.1%的同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绩效指标分别上升了90.5%和83.3%. 研究显示,生态环境行业定点扶贫对提升贫困地区持续"造血"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生态环境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措施的针对性,在帮助贫困地区保住优质生态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生态资源的经济优势,推动贫困地区巩固好脱贫成效,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是现阶段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贫困地区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污染治理能力不足、力度不够、环境污染风险加大等问题,提出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和环境准入,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模式,推进污染治理和能力建设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扶贫网络研究有助于解构扶贫资源的跨区域配置方式,挖掘扶贫要素的空间适配机制,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一定借鉴意义。基于上市公司精准扶贫数据构建了区域间的扶贫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多尺度扶贫网络格局、网络结构及其减贫效应,得到结论如下:(1)多尺度视角下的网络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明显,企业的扶贫行为趋于空间邻近区域,空间指向性较强,城市间的精准扶贫关联网络呈现由“少核互联”的较稀疏网络向“多核交织”的密集型网络演进。地理距离对企业扶贫的约束仍然存在,但约束性逐渐降低。(2)扶贫关联网络复杂度不断强化,净溢出、经纪人、净受益和双向溢出四个板块间的溢出效应明显。(3)扶贫关联网络中扶贫多元化提升、区域连接数增加、区域联系强度增强及区域节点中介性提升对产业扶贫效应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对环境优质地区的旅游资源利用实现扶贫,促进经济增长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可持续发展观下,进行环境优质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化开发,从而促进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牢固树立可持续的健康绿色开发理念,保护当地的环境生态,进行优美乡村建设。立足长远,克服短期急功近利的开发模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做好科学规划,促进旅游开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开发中,结合贫困地区的环境资源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健康发展理念,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环境建设、精准扶贫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的和谐共生,提升环境优质地区的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7.
西部脆弱环境分布与贫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环境脆弱与贫困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西部环境脆弱程度、环境脆弱带和贫困县的分布特征、贫困地区的经济情况和人口密度的分析,发现西部环境脆弱与贫困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双向因果关系。这为西部制定脱贫、生态恢复等政策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气象服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气象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1)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发挥好气象信息员的重要作用;(2)通过更新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基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作用;(3)将气象科普不断向贫困地区延伸,增强气象信息及科普宣传产品的有效传播力;(4)将气象服务融入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让气象防灾减灾成为生态安全保障、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同传统的推拉理论引起的移民相比,陕南脱贫攻坚移民具有政府行为的特点,它将自然演进中形成的劳动者与分散耕地相匹配格局打破,出现了劳动者与土地分离的局面,可能造成搬迁后生计不可持续问题。因此,探讨移民搬迁后续增收途径对于促进移民“稳得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抽取陕南汉中、安康、商洛3市9县584户搬迁家庭作为样本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及访谈,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发现:(1)搬迁距离对农户生活质量及收入方式产生影响,搬迁距离在2 km以内为适宜距离,社区规模在500户以下,农户最为满意;(2)搬迁距离会引起农户收入方式的转变,搬迁距离越远,农户无法继续使用原有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技水平也相对滞后,使得农户务农收入减少,收入方式向务工转变;(3)就近安置、提升移民人力资本、兴办安置地产业等举措是解决移民户收入来源的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20.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借助绿色金融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能够在金融公平、绿色环保基础上增进金融扶贫的效率,也有利于形成金融扶贫的长效机制。本研究从内涵外延、政策目标和服务范畴三个方面梳理了绿色金融与脱贫攻坚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现阶段绿色金融服务脱贫攻坚的不足。提出了加强绿色金融与脱贫攻坚协调发展的建议:做好前期调研,明确致贫原因;识别致贫原因,发展绿色金融;加强政府引导、推动普惠金融;强化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环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