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我国283个地级市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了各省科技与经济联系的强度,考察了科技联系强度与经济联系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各省科技联系强度、经济联系强度均在时间趋势上呈阶段性波动,两者未呈现明显的区域一致性;区域空间联系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科技与经济联系强度均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且随时间推移地区间差距进一步拉大。②在考察期内,经济联系强度与科技联系强度之间呈"U"型关系,我国多数省份均处于"U"型曲线下降阶段;跨过拐点后,经济联系强度与科技联系强度正相关。③对外开放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对科技联系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科技产出水平对科技联系强度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2006—2015年河南省18个地市资料为基础,基于水足迹理论对该省冬小麦、夏玉米生产耗水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构成,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其时空差异。结果显示:①在年际变化方面,河南省冬小麦生产水足迹总体呈递减趋势,其中郑州、开封和信阳3市的降幅最大;夏玉米生产水足迹随着年际间降水量丰枯而波动较大。②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河南省冬小麦生产水足迹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别形成显著的集聚区,夏玉米表现为集聚性不显著。③在作物生产耗水构成方面,河南省冬小麦蓝水足迹占生产水足迹的比值高于夏玉米,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夏玉米绿水足迹占生产水足迹的比值高于冬小麦,表明时空分布不均的降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不同作用程度,应加强对农业生产主要供水来源——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动态特征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出1990—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源足迹强度(EFI)、能源足迹生态压力(EPIEF)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能源足迹波动上升,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煤炭足迹仍占主导,近几年又有回升趋势;能源足迹强度呈幂指数衰减,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EPIEF呈上升趋势,说明能源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上,各省区能源足迹差异显著,能源足迹强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而EPIEF则由西向东呈增大趋势。依据EPIEF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能源足迹生态盈余区(EPIEF1)、生态轻度亏损区(1EPIEF5)和生态严重亏损区(EPIEF5)3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化石能源消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计算了1980—2009年中国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并将其与人均GDP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发现在这30年中我国人均化石能源消耗和人均GDP都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在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的过程中发现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分析发现,我国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和人均GDP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耗具有依赖性,且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刺激化石能源使用的增加。因此,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应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入手,在降低能耗期间我国会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化石能源消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计算了1980--2009年中国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并将其与人均GDP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发现在这30年中我国人均化石能源消耗和人均GDP都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在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的过程中发现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分析发现,我国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和人均GDP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耗具有依赖性,且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刺激化石能源使用的增加。因此,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应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入手,在降低能耗期间我国会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产品贸易及水权交易使得水资源问题"跨流域化",不再单纯是流域内部管理问题。本文从流域比较视角出发,在区分蓝、绿、灰三种水足迹的基础上,应用水足迹模型,测算了两流域典型地区的水足迹,进行流域水资源问题对比分析,并分析了经济发展模式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杭州市经济用水中灰色水足迹占总量的90%,而张掖市经济用水中绿色水足迹占总量的60.8%,说明钱塘江流域水资源问题在于质,而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在于量;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产业结构、水资源开发效率、工业化路径等影响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基于GDP导向的流域间的水资源逆向配置,更加剧了流域水资源矛盾。最后根据流域对比结果提出治理措施,从而形成流域间协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采用1990—2013年江苏省市级面板数据,基于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运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和参数、半参数固定效应回归方法,对经济增长与工业COD排放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工业COD排放之间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即全省工业COD排放随经济的发展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同时人口增长对水污染物排放影响很大,二者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了经济持续发展能够协调并能解决其与水污染排放之间的困境。本研究丰富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污染关系在市级尺度层面的实证研究,为"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水污染治理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以焦作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测算了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共6个年份的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和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结果表明:焦作市2004—2014年的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和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耕地是人均生态足迹广度的主要构成部分,占比达到65%以上,说明耕地是焦作市流量资本的主要载体,其变化对人均生态足迹广度的变化起决定性的作用;足迹深度的主要组成是化石能源用地,占比达40%以上,表明焦作市经济发展中对存量资本的消耗主要以原煤、焦炭等矿物资源消费为主;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受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的共同影响,也受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焦作市的足迹广度变化不大。因此,只有把握好转型后的关键时期,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足迹深度,才能降低人均三维生态足迹,提高焦作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港口经济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辽宁省4个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大连、营口、丹东、锦州2000-2009年港口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有效性评价,分析其评价结果.结果表明,辽宁省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生产率退步,而港口经济略有进步;城市经济和港口经济均显现无效性,但城市经济效率略高于港口经济.在趋势方面,城市经济发展呈现暂时退步情况,港口经济则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研究居民膳食水足迹消耗对区域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2000—2013年我国东北三省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量化,探讨了东北三省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及城乡差异。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城镇居民年人均膳食水足迹呈上升趋势,农村则有下降势头;城镇居民肉类和油脂类水足迹所占比重较大,而农村居民粮食水足迹则占绝对比重,且城乡均呈现出粮食水足迹比重缓慢下降、油脂和肉类略有上升的趋势;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空间布局为"中高、北低",哈尔滨市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区位商、相对发展率等方法,基于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三种尺度分析了2000—2017年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经济差异,并运用GM(1,1)预测模型对中部六省未来的经济差异趋势做出预测。结果显示:①中部六省国内旅游相对差异与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入境旅游相对差异与发展水平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态势。②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整体较高,省会城市呈现独霸性发展特征,晋湘两省省内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空间分布呈圈层结构。中部六省入境旅游经济水平及发展速度整体较低,在皖赣两省交界存在集聚现象。国内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整体上大于旅游创汇收入的增长速度。③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发展差异在未来呈现递减趋势,而入境旅游的发展差异呈现不断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2.
考虑到全国工业主体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足迹赤字较大且产业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将较少涉及的区域分工因素纳入到空间模型分析框架,以探究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虽然我国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能源足迹强度和产值变化状况表明长江经济带能源利用的集约度在增强;(2)长江经济带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空间正相关关系;(3)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对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具有抑制作用,而其他控制变量则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人均GDP对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的贡献度最高;(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三方面均存在着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基于灌溉、翻耕、农药、农用化肥、农膜、农用柴油等6大主要碳排放源,利用IPCC法、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法对2004—2016年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的时序与空间演化进程进行测量,并运用LMDI指数分解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出"低速上升—低速下降"的趋势,碳排放强度变化具有"双峰"特点;农地利用高碳排放区基本覆盖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产区,而碳排放高强度区则大致与我国农地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程度高且人口众多的地区重叠。13年来,我国31个省(市、区)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的相对差异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绝对差异逐步减少,碳排放强度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均在2008年后保持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农业效率、农业结构与农业劳动力对农地利用碳排放起抑制作用,农业经济是促使农地利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采用能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珠海市2000-2012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通过计算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对其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评价.总体上,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比2000年有所增加,但从2010-2012年的数据来看,人均生态足迹、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出现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从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变化来看,近年来珠海市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状况有所好转.目前,虽然珠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处于稍好状态,但也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2004—2016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及我国东、中、西部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随着我国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轨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环境规制强度过高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分区域来看,环境规制对三大经济区自身与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不同,东部地区呈"U"型关系,中西部则呈倒"U"型关系,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表现出协同效应,中部地区尤为突出。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制定多元化跨区域的环境政策,将有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01~2015年的相关数据,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协调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出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演变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选取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典型年份对经济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表明(1)4个典型年份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低耦合度区域呈现增大趋势,低耦合度区域主要以宿迁市为中心,在其周边扩散;(2)耦合度绝对数值的最高值呈现下降趋势,经济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度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3)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低协调度区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低协调度区域主要位于江苏省北部区域;(4)协调度绝对数值的最高值呈现下降趋势,经济与大气环境处于低度和中度协调耦合。  相似文献   

17.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0—2015年江苏省县市经济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引入空间自相关探究了江苏省县市经济综合效率的空间集聚演化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2015年县市经济综合效率水平一般,存在明显的"南—中—北"空间结构,纯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规模效率水平较高。(2)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动趋势与全国TFP变化基本相同;县市TFP变化主要是源于技术进步的变化,但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对投入要素的使用存在效率低下问题;规模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小。(3)综合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明显,L-L和H-H集聚区分布日益集中,H-H集聚区有明显的跨江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6—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不同部门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典型污染物排放量,然后利用LMDI模型,对空气污染进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CO_2、SO_2、PM_(2.5)与PM_(10)等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均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减少的趋势,排放的峰值多出现在了2013年,而NO_x则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其中,电力与工业部门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但对排放量贡献呈减少趋势,生活部门与交通部门污染物排放量则逐步增长,尤其是对PM_(2.5)与PM_(10)排放量的贡献不可忽视。人口与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量起到了正向拉动作用,经济因素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其效应值呈现先小幅增加后大幅下降的趋势,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有抑制作用,其对污染物排放的效应值仅次于经济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的效应很小。  相似文献   

19.
采用区域平均能值密度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更好贴合区域资源能源的真实供给与需求。利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分析2008—2017年宁夏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及其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度和趋势。结果表明:(1) 10年间宁夏人均生态承载力弱而稳定,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2)宁夏生态足迹指数较低,2015年后稍有回升,宁夏可持续发展能力波动幅度大;(3)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态协调能力具有充足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以2014—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两控区政策下本地与邻近环境规制强度对本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及邻近环境规制与本地企业生产率均呈"U"型关系;两控区较严格的环境规制强度促进了该地区的企业生产率,非两控区则反之。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对环境规制与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揭示了环境规制的生产率效应,为政府针对两控区、非两控区精确定制环境规制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