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区域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休闲环境、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消费需求、接待服务和产业政策6个维度构建了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2009—2018年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区域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①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地区梯度递减。②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重心位于河南境内,并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的快速移动,空间分布格局由东北—西南向正北—正南转变。③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出"随机—集聚—集聚减弱"的演化态势,其热点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区域。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省63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浙江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凝聚型分布状态,分布密度总体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减。②传统村落市域分布存在明显的阶梯状差异,县域分布"冷点"与"热点"突出。③时序演化上,从唐代以前至清代,浙江省传统村落分布范围逐步由中西部向全省其他地区扩散,分布核心区逐渐由中西部向南部转移;方向演化上,传统村落的东西向分布趋势逐步减弱,南北向分布趋势逐步增强,分布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④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地方政府保护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2000-2011年为连续的时间序列,以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基础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等研究方法从总体差异和地带性差异两个层面分析了山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然后运用赫芬达尔指数、绝对集中度和绝对分散度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山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极化程度和地域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虽然山西省入境旅游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各地级市入境旅游发展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从总体差异层面看,绝对差异呈加速增长趋势,而相对差异表现为波动缩小的变化趋势;从地带性差异层面来看,市际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市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而晋中区域的内部差异又是造成地带内差异的主要原因.山西省入境旅游的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入境旅游明显集聚于少数几个地级市,但是极化程度呈波动减小的趋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形成了核心边缘式的地域空间格局,而且核心区和外围区逐渐扩大,边缘区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4.
加快展览经济绿色转型升级是实现展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展览业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利用标准差椭圆勾勒展览业生态效率空间演变轨迹,并借助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关联格局。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全国省域展览业生态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处于较低效率阶段,且形成“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纯技术效率驱动生态效率优化发展效用有待加强。(2)中国展览业生态效率存在集聚特征,生态效率重心呈现向“东北—东南—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3)各省份展览业生态效率呈现由强向弱的空间关联格局,其发展模式以低—低集聚为主、低—高集聚次之,空间集聚模式待优化。  相似文献   

5.
以多时序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叠置与转置模型,分析了2003—2012年大连开发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机理。研究表明:①速率变化模式呈现各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减少的速度最快,交通运输用地增长的速度最快;②数量变化模式呈现出草地与园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增加,草地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③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呈现建设用地沿交通干线和海岸线分布,由西部向东部扩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运用计量统计和GIS工具对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已开发体育旅游资源1039个,地均55.80个/万km~2、人均16.85个/100万人,人文旅游资源远多于自然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分布,其分布密度具有多中心分布的态势,总体表现为"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格局;空间分布重心位于荆门京山县南部,各类型体育旅游资源重心位于武汉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界地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自相关性,热点区位于武汉城市圈内鄂城—汉川—孝昌构成的三角地带,冷点区位于巴东—竹山—茅箭—谷城形成的梯形地带和咸宁地区。从战略制定、开发模式、资源整合三方面对湖北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根据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运用GIS与指标模型等方法,对2000和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功能进行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生产功能自东向西大致呈阶梯状分布,东部平原较高,西部山区较低,平原与山区中间的过渡区居中;生态功能也近似阶梯状分布,但自东部平原向西部山区的变化是逐级升高;非农业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是以郑州和洛阳市区为核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2)2000—202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生活功能明显增强,生态功能有所减弱,但在主体功能区和县级单元尺度上各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存在空间差异;(3)河南省非农业生产和生活功能相对协同,但它们快速发展对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此外,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之间也存在此消彼长的抑制效应。近20年来河南省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强化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调整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利用系统各项功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内涵剖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耦合协调、面板向量自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了2005—2020年31个省区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交互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数由0.179增至0.740,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城镇化效应指数由0.134增至0.833,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2)耦合协调度由0.394增至0.886,从轻度失调向良好耦合协调转变,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自身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解释力分别为60.9%和15.6%,城镇化效应对自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分别为84.4%和39.1%;(4)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空间回归系数为0.148,城镇化发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直接效应为0.221%,空间溢出效应为0.071%;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更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时序耦合协调性;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等的...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oran's I空间分析方法,对2015年山东省108个县域的绿色化空间格局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绿色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大致呈现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格局;绿色化水平为低、较低水平型的县域,经济绿色化水平与社会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绿色化水平为高、较高水平型的县域,生态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山东省县域绿色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核密度分析、网格维数和热点分析法等方法,以我国新增县级市为研究对象,选择1985年、1991年、1997年和2017年4个时间截面,探讨了其时空演变的多维特征和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我国县级市在时间演化上历经了探索起步、稳步增长、快速提升和缓慢发展四个阶段,总结了县级市设置的六种主要模式。(2)在结构特征上,县级市设置呈现出由均衡分布趋向集中分布的发展态势,具有分形特征明显和分形结构较为复杂的特征。(3)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县级市设置的集聚程度先上升后下降,由均衡分布向东、中部地区集聚再向西部地区侧重转变。(4)在热点区分布上,冷热点区迁移特征显著,其中热点区发展路径为"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5)在影响因素方面,城市化和政策导向是县级市设置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环境污染差异明显的长江干流穿过的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3组,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构建了环境公平指数,并分别对2000、2004和2008年3组地区的环境公平程度进行测度,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评价了环境公平指数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东、中、西部的环境公平指数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环境公平指数的差异增大,这可能与区域产业转移有关。环境公平指数级别为东部最高,中部和西部较低。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的环境公平指数变化明显。初步认为此现象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太平湾作为大连港距离东北腹地最近的港区,其建设将对营口港和大连港的腹地空间效应产生重要影响。从港城可达性、港城引力、港腹潜力三大空间指数,探讨太平湾港区建设对营口港和大连港的空间效应变化。研究结果发现:1太平湾港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东北腹地城市与大连和营口各港区的空间联系,各空间指数提升幅度均呈现由南向北依次递减的趋势。2太平湾港区建设将进一步巩固大连港在东北腹地优势区的竞争优势,同时降低营口港在东北腹地优势区的绝对优势,在加剧大连港和营口港腹地竞争的同时,使营口港和大连港在东北腹地市场划分中呈现新的局面。随着大连发展重心向太平湾港区的转移,这种空间效应变化将更加明显。3太平湾港区建设加剧了大连各港区之间的内部竞争,容易造成港口资源浪费,因此大连在合理开发太平湾港区的同时,要注意内部港口之间的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广州汽车制造业用地供应和企业空间发展特征和规律,研究了用地供应对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为广州产业用地供应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992—2015年广州汽车制造业用地供应空间演变呈西南部和中部向南、北、东三个方向扩散特征,企业空间演变呈中部向北部、西部向东部扩散特征,两者演变趋势一致度和空间吻合度较低,用地供应对企业空间分布影响作用不明显。建议通过按产业类型和规模分层次匹配用地、调整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监督产业用地利用情况等,提高产业用地供应与企业空间匹配度,促进产业用地高效利用,提高用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了2005—2016年我国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的城市发展效率,并结合标准差椭圆方法刻画了环渤海地区城市发展效率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城市发展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且波动幅度大,呈波动上升态势。(2)环渤海城市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明显,标准差椭圆主要向南偏西移动,且空间分布范围先扩大再缩小,最终呈扩大趋势;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效率在环渤海地区占主体地位,近年标准差椭圆内部城市对环渤海地区城市发展效率的拉动作用大于标准差椭圆外部城市。(3)环渤海地区城市发展效率重心主要位于渤海上,城市发展效率的方位角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整体呈东北—西南格局分布。  相似文献   

15.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与驱动机理研究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中国30个省域2004—2014年的统计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与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在国家尺度上探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空演变格局特征与转移规律,定量地揭示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内在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仍然是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核心聚集区,污染密集型产业区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22004—2014年,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特征显著,空间呈现东部—中部—西部趋势,由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经济不发达地区,由集中到分散转移态势;3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度、创新能力拉动,产业结构和要素成本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索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特征演化对制定区域化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我国2009—2016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特征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由2. 64×10~9t增长到3. 35×10~9t,地均排放量由1038. 42t/km~2增长到1189. 83t/km~2;强度在研究期内整体呈下降趋势,截至研究期末排放强度下降到0. 55t/万元。②排放总量和强度重心迁移方向一致,总量以西移为主且速度趋缓,强度以北移为主且速度趋强;地均排放量重心总体向西南迁移。③排放总量、地均排放量和强度均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空间集聚显著。排放总量"热点"区稳定,"冷点"区由新疆和四川两地向川贵一带变动;地均排放量和强度的"热点"区与"冷点"区均相对稳定。因此,减排增效政策着力点应往西部偏移,积极引导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7.
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0—2015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资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结合标准差椭圆、Tobit模型,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全国海洋资源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上变化幅度较为缓慢;全国海洋资源效率标准差椭圆总体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海洋资源效率重心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南部、中部、西部内部省际差异较大;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是海洋资源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科学分析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并提出优化路径,有助于新时期提高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能力和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与热点分析等方法探析2006—2021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其空间分布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总体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2)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在空间上形成以“城市群”为依托的“五核一带”集聚格局;(3)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热点和冷点区依次由东部至西部呈“圈层”式梯度分布;(4)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空间分布格局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区经济水平、市场条件和科技投入为主要驱动因素。基于研究结论及现实发展需求,本文从“点轴、分区、网络”3个概念维度提出新时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空间布局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走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借助基于熵值法的PROMETHEE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对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阶段性增长,呈现“东部断层领先、中部加速追赶、西部持续跟进”的格局,区域间具有收敛态势,但差距仍然较大;(2)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集聚轴由东南—西北转向西南—东北,发展核心区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西南扩张,东部省份形成高高聚集区,西南方向省份发展迅速,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沿海—内陆双轮驱动”的新发展阶段;(3)5个影响因素在全国层面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正向促进作用均显著为正,其中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在中部显著为正,而在东部为负,能源消耗水平、城镇化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分别对东、中、西部影响显著且最强,科技水平对东、中、西部影响较弱且西部略高。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培育多级增长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共性路径+个性策略”两个视角提出了促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土地市场发育成熟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了基于土地市场土地交易情况、土地金融情况、土地市场竞争情况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土地市场发育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3-2007年31个省(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土地市场的发育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与经济发展相对应,我国土地市场发育程度也存在显著的区域梯度差异,东部土地市场发育成熟度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域内部省(市)之间土地市场发育程度也存在差异,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