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反映地震活动增强特征的地震强度因子Mf 值,系统研究了其在华南和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中短期( T≤1 年) 异常变化。结果发现在震前1 年左右,半数震例的震中附近地区出现Mf 值中期异常区明显收缩,即可认为出现Mf 值中短期异常,亦即认为当前已进入地震孕育的中短期阶段。笔者通过对Mf 值在华南和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异常变化研究后认为:该值在上述地区的地震中短期预报中具有一定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2.
系统地研究了华东地区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参数的演化特征 ,尤其是追踪研究了中短期阶段各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华东地区中强震孕育中短期阶段 ,有不少地震活动性参数图像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C值、D值、Mf 值和b值在中期阶段存在的大面积异常区开始出现明显的收缩甚至消失 ,这种变化是地震孕育过程进入中短期阶段的重要标志。未来主震往往发生在收缩区边缘或异常消失区 ,若当消失区再次出现小片异常 ,则该异常区是未来最为值得注意的危险区 ,而且时间上很可能进入短临。再如地震算法复杂性AC值由超出 1倍均方差的峰值下降、广义分维Dt由正常值下降并出现超过 1倍均方差的低值异常 ,也是地震孕育过程进入中短期阶段的判据。由于地震孕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需应用多种参数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判定 ,以便于缩小异常区 ,提高中短期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的动态从属函数,将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化作(0~1)之间的无量纲值,从综合的角度对常熟51级地震震前前兆异常进行时、空动态演化的追踪分析研究,对进入中短期孕震阶段的前兆异常空间特征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地震活动性图象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我们利用Matsumuro从二维空间分布图象的统计描述而提出的表示地震相互作用的参数v_2,分析了邢台地震、唐山地震和其他中强地震前的中小地震活动图象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多数中强地震和强余震前,参数v_2值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这样的地震大多发生在中小地震活动密集的背景中,用v_2值来定量地描述地震活动空间图象的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引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中强震前后的中小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地震的S值在震前和震后的异常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在震前S值异常为高值或低值异常,震后下降或上升;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华东地区陆地区域的中强震的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为高值,震后下降;而海域的中强震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主要表现为低值异常。因此,通过对华东地区中强震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的动态追踪,利用其变化规律可以为中强震的预测预报提供一种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 一引言 1976年7月28日在我国唐山发生了震级为7.8级地震。此次地震属于板内地震,也不是发生在深大断裂上。地震前没有明显的前震活动。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对于没有明显前震活动的大震在地震活动性方面可能存在的异常。所选用的资料取自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库存目录。二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异常 (一) 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图象 1.条带唐山地震是一次没有直接前震的主余震型大震。为寻找震前地震活动性的异常,我们选  相似文献   

7.
详细介绍了 1996年 11月 9日南黄海 6 1级地震前 ,巢湖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中 3口水井所记录到的水位经标准差、剩余值数据处理得到的前兆异常。其异常时间以中短期为主 ,不同步。此外还对降雨对井水位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渤海地震前异常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一次再研究。重点对震前背景空区、小震条带、频次和 b 值等长、中期异常的资料、判据和预报意义作了讨论,并与有关作者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最后指出渤海地震前较为清晰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9.
1998年临猗5.0级地震前Q值的前兆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采用P波初动半周期残差法求得了1998年7月临猗5.0级地震前后不同路径的Q值变化.发现在地震发生前Q在87(203之间,震后Q在67~164之间,震前震中区附近出现了明显的高Q值异常,表明地震前的高Q值异常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深阳6.0级地震前,震中周围较大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震前较长时间里出现了地震活动的“空环”图象及震前半年较大范围内的地震活动平静。不同起始震级和范围内的b值及小震频度于1978年上半年出现同步上升,同期在“空环”边缘发生了两组前兆震群。单位面积的地震频度K服从幂函数分布N(K)=A/(1+K)P,其衰减系数P也于1978年出现了异常低值。这些异常变化反映了孕震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1.
对南黄海6.1级地震序列和主震震源参数进行了初步推算和分析。对该次地震前的长期和中短期地震学前兆异常的分析预报作了总结,提出了长中短结合和注意异常指标的独立性及抓时空强异常综合分析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2.
较系统处理了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资料 ,对 1975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部分强震、中强震震前出现的跨断层形变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 ,着重研究了其中短期预报指标及区域特征。跨断层形变主要异常特征为 :(1)异常出现具有同步或准同步性 ;(2 )异常形态各异 ;有趋势异常、年畸变异常、突变异常 ;(3)异常相对变化幅度以水平变化量为大 ;(4 )异常出现时间、幅度与震中距有一定关系 ;(5)强震前异常多出现在震前半年以上 ;(6 )异常初期地面倾斜背向震中 ,地面倾向震中即预示着进入短临阶段。同时对中短期预报指标做了初步归纳。  相似文献   

13.
研究探索了由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提取无量纲的年速率比γh 和γ1 的新方法 ,并给出了整个测量区域速率比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 )中强地震前近源区形变年速率比在空间上、时间上存在中短及短期异常 ;(2 )中短期异常显示 ,震前 1~ 2年近源区年速率比正值(或负值 )有逐渐增大范围、量值的趋势 ,震源区速率比值较小 ,似处于闭锁状态 ;(3)短期异常显示 ,震前 3个月速率比值增高 ,空间上呈现大范围正负值区异常分布 ,图像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东省地震台网的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鲁南地区1991~1995年地震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加卸载响应比。研究发现苍山5.2级地震前,该地区的波速比时空变化出现了明显的低值异常;地震活动出现3、4级地震集中;应变能释放速率加速、转平;加卸载响应比在震中及邻近区域出现高值等明显异常,并分析了某些异常的发展及转化过程,提出了某些短临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常规地震学方法对强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和异常平静特征的识别确定性差,较为模糊的不足,选用地震活动的正常水平为异常判别的指标,在常规方法基础上建立了识别地震活动异常增强和平静的从属函数—时间集中度T(X),通过对云南各主要地震区的短临及中期预报应用,表明该方法识别的异常比常规方法定量,清晰、效果明显.由于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和平静是较普遍的前兆异常特征,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华东和华北区 1 970~ 1 998年 2 6个MS≥ 5.0地震前 2 3个地震存在C、D、Mf 综合异常区的中期异常。本文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这些异常在一年内的中短期变化。认为Mf 异常面积的短期变化最为显著 ,2 3个存在中期异常的地震中 2 1个地震前 6个月有 |η|≥ 0 .4的短期变化 ,其中 63%震前出现过地震活动平静 ,还有 37%为持续增强。最后用岩石刚度和压机刚度之比对岩石破裂前声发射的平静期长短的实验结果作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江苏省内中强地震显示了较高的活动水平(Ms>5.0级地震约3-5年发生一次).本文通过对1979年始建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以来,江苏省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震例资料剖析,讨论了中强地震前地下流体动态异常场和震兆信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和达法和石川法对宁波皎口地震的资料进行处理,得到了各台站1993年和1994~1995年初两个时间段内的虚波速度和多台平均波速比。并得出如下结论:(1)樟水流动台1993年虚波速度值异常高,这主要是因为地震波特殊的传播路径以及传播介质在应力积累时产生大量微裂隙引起;而1994年后又呈大幅下降则主要是由于介质裂隙大量充水饱和后引起。(2)与樟水台同处近场的洪山和雪山两个流动台的虚波速度1993年虽也处于较高值,但与樟水台相比却明显要低,这是由于介质波速异常的方向性效应引起。(3)近场虚波速度明显高于远场虚波速度,多台波速比在47级地震前处于中长期低值异常,而地震后回归正常。(4)近场速度特征可作为一项地震预报的追踪指标在皎口地震中应用,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