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随着全球经济形势不断复杂化,各行业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人们为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采自然资源,使得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导致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对人们生命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以及全球范围内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例如汶川地震、唐山大地震、河南郑州洪水、日本地震、雾霾天气灾害等,  相似文献   

2.
"大灾之后必定有大疫"。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过后,往往在灾区会出现传染病的流行或爆发。然而,普洱地震后,在灾区宁洱却没有出现任何疫情的爆发和流行,疾病的发病率和以往同时期保持相同稳定的水平,这是多了不起的成绩呀。卫生防疫人员用辛勤和汗水换来灾区老百姓  相似文献   

3.
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前以及发生后,实施适当的防灾对策和采用先进的防灾技术将有助于人类的自我保护。日本建设并启动实大三维震动破裂实验设施——世界最大级震动台,将对再现构造物在地震时的破坏实态、预测破坏以及防止破坏技术的研究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对此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正> 淮北市是以煤炭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这一地区若发生一次中强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面对我国的地震形势和煤矿城市的特点,本文就如何做好这类城市的防震对策,减轻经济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进行探讨。 煤矿因地震而引起的灾害有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两种。直接灾害主要指地震振动造成煤矿地面、地下工程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煤矿地下工程的地震灾害随深度而变化,一个7.8级地震,50m以上有不同程度的破坏,50m以下完好。同时地震引起了严重的如停水、停电、停提升、停排水等的次生灾害,还会诱发矿震和岩暴,造成冒顶,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和设备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群岛国家,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4个大岛和6900多个小岛组成.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地形,日本特别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地震、台风等各种灾害.首先,该国受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季节性阵雨、台风和降雪;其次,日本地势崎岖,断层多,由于地处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发,加之海岸线复杂,易...  相似文献   

6.
何京 《防灾博览》2007,(6):17-18
火山喷发和地震,是日本这个岛国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等,都造成了极其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换来了日本对防灾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并且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在城市建立防灾公园就是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群灾之首,全球自然灾害损失有50%以上是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地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威胁经济社会发展。从汶川到玉树再到日本宫城县,强震频发的背后,一再警示着人们必须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据统计,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8.
“社区减灾”是指活跃在社区里的各个主体,如居民、企业、民间组织、基层政府等结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在灾害面前具备基本的自救、互救能力。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尤甚,多年来频频遭遇暴雨、暴风雪、洪水、地震、火山、泥石流、海啸、台风等灾害袭击。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1991,(2)
受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托,陕西省灾害防御协会于3月22日至23日在西安主持召开了“陕西省1991年度自然灾害趋势会商会”。来自省气象、农牧、水利、林业、地震、地矿等省级防灾主管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以及特邀专家55人参加了会议。副省长姜信真、省政府特邀顾问林季周同志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会议对我省1991年度旱涝、洪水、农业病虫害、地震、滑波、泥石流、环境污染、森林火灾、城市地质灾害等主要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1991年度陕西省主要自然灾害趋势预测及对策”的综合研究报告。会商会认为:“1991年度我省的自然灾害从总体来说仍属中等偏重年份,局部地区将出现  相似文献   

10.
黄民生 《灾害学》1993,8(3):50-54
本文根据福建省历史上自然灾害事例概括出洪涝、干旱、地震、水土流失、冰雹、寒害等自然灾害特点。并从地理位置、环流因素、地形、地质构造、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福建自然灾害形成的背景原因。最后针对福建省自然灾害特点提出了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七种自然灾害的时间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历史上死亡一万人以上的七种自然灾害(洪涝、地震、干旱、飓风、严寒及饥饿、疾疫等)的时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七种自然灾害的时间间隔△T与其出现频次N△_t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式: LgN△_T=2.19-2.94·L g△T 本文还根据这一关系式讨论了七种自然灾害的背景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内蒙包头和云南姚安2次典型城乡地震案例的灾情对比,分析了自然灾害系统中承灾体的脆弱性对于灾情的放大缩小影响.由于城乡承灾体的差异,虽然致灾因子强度--地震震级大致相当,两次地震的灾情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地震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小于城市地震,但是地震灾害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要大于城市居民;地震灾害造成的居民住房损失占经济损失比例最大,城乡都在50%以上;农村地震造成的无家可归人口、死亡人口少,但受伤人数较多,城市地震则相反,受伤人数少,无家可归人口、死亡人口多.因此,农村地震、城市地震的救援工作以及抗震减灾措施都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王理  苏经宇 《灾害学》1993,8(3):11-15
本文简述了人工神经元网络的结构及其特征。介绍了人工神经元网络BP算法在大型炼油厂灾害、事故防治对策中的应用,并以停水、停电为例进行了仿真运算。结果表明,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做出的决策符合实际情况和人的思维逻辑,可克服传统专家系统的某些不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及R/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统计了公元960年到1979年我国地震、洪涝和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的时间及死亡人数,以分形几何中的Cantor集合为模型,发现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形特征,并采用Smalley方法分别计算了不同灾害发生时间序列分布的分维值,它们均在0.5左右,同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分形Cantor集合相比分维较小,说明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自组织程度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危害程度将可能进一步提高;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R/S分析,得出3种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H指数均在0.28左右,同日斑指数、树木年轮、湖泊水位变化等自然现象相比较小,说明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短程相关性,其发生规律没有日斑指数等自然现象明显.该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5月12日,中国地震局系列地震科普图书精品创作工程之一——"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图书之《减轻自然灾害》《滑坡灾害》出版发行,这是陈颙院士继《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海啸灾害》《空间灾害》之后最新创作的科普力作。"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图书由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6.
土耳其的灾害立法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土耳其的地震立法、自然灾害立法、自然灾害救援法等形成的简要过程及重要内容。这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7.
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全国性综合自然灾害风险摸底,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和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是风险普查工程中地震灾种的核心成果,也是最终成果的体现."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与评估"是风险普查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将为后续的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供...  相似文献   

18.
本文收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900—2015年的自然灾害数据,通过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主要的灾害类型,然后从时间维度分析自然灾害发展趋势,最后从空间维度分析灾害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洪水、风暴和地震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水是最主要的致灾因子;(2)以1970年为节点,1970年以后沿线国家的自然灾害发生频次逐渐增加、经济损失激增,但伤亡人数明显减少;(3)东南亚片区和南亚片区的灾害发生频次最高,死亡人数较多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沿海及沿地震带的区域;(4)灾害的影响程度与承灾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灾害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是蒙古。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摸清"一带一路"自然灾害状况、共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保证"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顺利推进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重大灾害现场消防应急通信保障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云 《灾害学》2008,23(Z1)
针对四川汶川8.0级地震,探讨了承担着地震等自然灾害抢险救援任务的消防部队如何加强应急无线通信能力,为救援任务顺利完成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新疆的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对新疆社会的危害和影响出发,讨论了自然灾害区划的原则、指标和方法。并且在新疆的地震、洪水、干旱、农业病虫害等主要自然灾害区划的基础上,对新疆自然灾害进行了综合区划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