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蒙元时期山西灾害频繁,主要有水灾、旱灾、霜灾、雹灾、蝗灾、地震等灾害类型。通过对蒙元时期山西灾害相关史料的整理,进一步分析该时期灾害的影响因素,探寻该时期人类应对灾害的方式。影响因素大致有两类:一为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等客观直接成因;二为社会因素,如人口增加、军事破坏、礼佛修寺等人为活动促因。在应对灾害方面,蒙元统治者制定了多样化的应灾措施,政府主导的救灾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救济与免役、开禁与禁酒、拜粟入官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灾害影响。此外,元朝还致力于开展如官民祈雨、佛寺法会、更改地名等活动,以求免遭罹难,虽有一定的不科学性,但给了灾民极大的心理慰藉与正面暗示,对灾后创伤的修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威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课题。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自然灾害的规模及其损害程度、减灾措施的社会环境效应、人的行为控制以及政府的决策等等,有关灾害损失的确认与计量、救灾资金的筹措与核算、灾害信息的披露、灾害资金以及救灾活动的监督与考核以及救灾过程的管理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本文就会计工作在防灾、减灾事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了系统整理研究古代的自然灾害诗歌,通过文献钩沉归纳的方法对古代自然灾害诗歌的界定标准、灾害类型和内容分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自然灾害诗歌是指以自然灾害为题材而创作的诗歌,且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诗人灾害意识的诗歌作品。主要类型有旱灾诗、水灾诗、地震诗、瘟疫诗、风灾诗、火灾诗、复合灾害诗、低温灾害诗和高温灾害诗等。其内容可包括直接描写叙述自然灾害现象与损失;描写叙述救灾事迹;以借自然灾害现象言说人事抒发情感;与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的祭祀祝祷、经验谚语、赞颂歌谣、怀古咏史等。  相似文献   

4.
救荒是明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荒政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明太祖从灾害防治到灾害赈济,从赈灾官员的选用到对吏治腐败的整治,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从这些法律条文中可以概括出明太祖的荒政立法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防灾与减灾中的立法;二、救灾中的立法。朱元璋通过荒政立法,一方面惩治了救灾中的腐败,提高了救灾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灾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得到国家的救济,使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得以减轻,为明王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救荒是明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荒政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明太祖从灾害防治到灾害赈济,从赈灾官员的选用到对吏治腐败的整治,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从这些法律条文中可以概括出明太祖的荒政立法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防灾与减灾中的立法;二、救灾中的立法。朱元璋通过荒政立法,一方面惩治了救灾中的腐败,提高了救灾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灾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得到国家的救济,使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得以减轻,为明王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世界环境》2009,(4):50-53
气候变化对中国贫困地区的影响综述 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加剧贫困。直接的影响是指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人民生命财产、生计、基础设施等造成的损失。这体现在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强度增大上,它不仅对灾害发生时期的生产活动产生严重后果,而且会因对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损坏,给灾后恢复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间接影响来自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因为他们的农业和生活更依赖于自然降水,对水资源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适应力更脆弱,适应气候变化的财政、技术和制度的能力也较弱。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灾害程度日益严重,7月4日在北京发布的联合国《2008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强调了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经济不安全因素,建议需要扩大现行的紧急呼吁和自愿捐款的救灾方式,建立常设的金融机制,以更有效地协助各国救灾,并采取长期的预防措施。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在新闻发布会上做了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总结和回顾了2007年全球和中国的十大自然灾害,介绍了中国2007年的自然灾害及救灾工作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以及灾害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害是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宋史》等书记载,对宋代320年间的地震灾害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以认识两宋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地震发生后,宋朝政府积极展开救灾与论政,以帮助灾区度过困难并总结治国方略得失,以增强政府抵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害是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宋史》等书记载,对宋代320年间的地震灾害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以认识两宋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地震发生后,宋朝政府积极展开救灾与论政,以帮助灾区度过困难并总结治国方略得失,以增强政府抵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的苏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以水、旱、蝗灾害最为突出。频发的自然灾害在对地方民生构成严重损害的同时,也导致了灾害信仰的盛行。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祭祀龙神、八蜡、刘猛将军等灾害神的庙宇遍布苏北各州县。灾害信仰呈现出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征,在调适民众心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史研究成为热点。通过对大陆地区辽、宋、西、夏、金时期自然灾害史研究的总结得出,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史的研究中,关于宋代自然灾害的研究较多,其他政权的研究成果较少;宋代灾害研究成果以荒政为主,各类自然灾害研究中生物灾害、海潮灾害等研究较少;还有不少使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提高灾害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灾的国度,水、旱、蝗、震、疫多有发生,特别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导致和加剧了灾害发生.由于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破坏十分严重,人口死亡率很高,国家和民众财产损失较大,社会稳定受到严重冲击,危及封建国家的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地位.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政权都对灾害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屯田增产,兴修水利,轻徭薄赋,抑奢崇俭,政府赈济,减刑增殖等.其中的一些荒政之策,对三国之后的历朝代也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江浙地区海洋灾害频发,给灾民带来了严重损失。为探求此区灾害概况与社会应对机制,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晚清时期江浙地区海洋灾害的特点、危害及社会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晚清时期是江浙地区海洋灾害救济体制向近代转变的重要时期,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济促进了此区灾害救济体制的近代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灾害治理模式的创新日益弥补了传统救灾方式的缺陷,并为提高江浙地区海洋灾害的应对能力开辟新途。  相似文献   

15.
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震级最强、破坏性和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面对如此巨灾大难,中国在救灾观念、政策、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汶川抗震救灾呈现出新特点:在救灾理念上突出以人为本;救灾信息公开透明;救灾方针强调开放性;救灾呈现国际性;救灾捐赠广泛性和多样性;注重心理救助;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汶川抗震救灾所形成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救灾机制对于中国救灾机制的创新和公民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赤潮灾害是目前已知海洋最大的生态灾害之一,它危及海洋渔业资源、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造成的海洋经济损失逐年增加。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各种自然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赤潮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赤潮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本系统集成卫星遥感、浮标、船载快速监测和走航等多源监测数据,实时或准实时地监测赤潮灾害的环境、生物和灾情各相关要素的状况与动态变化,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和赤潮灾害的决策信息,并按照赤潮灾害的生消变化分成灾前、临灾、灾中和灾后四个阶段,以达到快速、实用、准确地提供专门的赤潮灾害决策成果,为有关部门的赤潮灾害预测预报及选取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和救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给山西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晋省平阳府尤重。基于平阳府碑刻和地方志材料,对当时的灾荒情况和赈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旱灾灾情时间长、受灾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抢劫、食人肉、粮贵物贱、狼鼠灾害等社会问题。在此期间救灾措施是多样的,分为官方救济和民间义赈两部分。朝廷、地方官员开展赈灾工作,各个县开展自救活动。造成此次旱灾的主要原因是战乱频繁、粮食储备不足,清政府救灾措施存在弊端等。同时也警示着人们要勤俭节约、储备粮食,政府应整顿吏治。  相似文献   

18.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初北洋政府漠视救灾,事实并非如此。本文例举了当时内务部等政府部门在救灾方面的措施,其大致可分为消极式的治标举措和积极式的治本举措。其中治标举措包括赈济、调粟、养恤、除害、资遣、蠲缓、放贷类灾后补救办法,积极式的治本举措包括重农、仓储、水利和林垦等。各重治标措施和治本措施的同时并举,显现了民初北洋政府对救灾的重视,学界那种认为政府漠视救灾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政府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凸显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严重缺陷.本文旨在比较研究美日等几个先进国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以期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总的来说,我国灾害处理者对灾害管理的科学认识还不够,灾害法律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也不完善,救灾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救灾人员和非专业救灾设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应尽快完善救灾应急管理系统的法律法规,促进我国救灾组织机构和以及设立培训机构以培养优秀的专业救灾队伍.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常态灾害危害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薄弱的社会经济基础,使自然灾害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三种常态灾害———雪灾、滑坡和泥石流、地震灾害的概况和特点。提出了灾害危害度的定义和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对近60年少数民族地区三种常态灾害进行危害度评价,将危害度结果划分为极严重、严重、较重和轻微四个等级,并基于ARCGIS软件绘制了灾害危害度评价等级图。最后分析了三种灾害危害度极严重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防灾减灾、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