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MBBR预处理、常规处理及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组合工艺I型和预臭氧氧化、常规处理及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组合工艺II型,对郑州段黄河水进行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去除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均为1mg/L的条件下,两种组合工艺对高锰酸盐指数、UV254和三卤甲烷生成势TFMP都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能提供安全的优质饮用水。  相似文献   

2.
高藻期控制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优化工艺组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超  张晓健  朱玲侠  何文杰  韩宏大 《环境科学》2007,28(12):2722-2726
为实现在控制藻类的同时减少副产物生成量,比较了预氧化+常规工艺、预氧化+常规+深度处理2类共7种组合工艺对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藻类是重要的前体物,在本试验原水中,藻类贡献了20%左右的卤乙酸和三卤甲烷前体物.气浮工艺是高藻期除藻的核心工艺,同时也可以去除一部分消毒副产物前体物.臭氧、高锰酸钾也有很好的杀藻效果和前体物去除效果.采用臭氧或高锰酸钾预氧化+常规+臭氧-活性炭工艺的组合对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顺序氯化工艺比游离氯消毒减少卤乙酸生成量42.0%~45.9%,减少三卤甲烷生成量22.5%~71.4%.  相似文献   

3.
组合氯化消毒工艺的卤代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刘静  陈超  张晓健 《环境科学》2009,30(9):2538-2543
比较4种单独使用氯或组合氯化消毒工艺在较长管网停留时的卤代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4种工艺为单独游离氯消毒、氯胺消毒、清水池游离氯消毒后转氯胺的先氯后氨消毒、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结果表明,游离氯消毒工艺在管网停留时间长时,卤代消毒副产物会持续大量的生成,而一氯胺消毒工艺生成的卤代消毒副产物量很低.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先氯后氨消毒工艺与游离氯消毒相比,可以降低卤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管网停留24 h时,三卤甲烷的生成量降低了9.6%,卤乙酸的生成量减低了42%.但是先氯后氨消毒工艺由于游离氯接触时间约为2 h,卤代消毒副产物已经大量生成.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由于控制了游离氯的接触时间,可以在保障消毒工艺灭活微生物效果的同时更为有效地控制卤代消毒副产物,管网停留24 h时,三卤甲烷的生成量与单独游离氯消毒工艺相比降低了48%,卤乙酸的生成量减低了72%.因此,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可以更好地控制卤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提高水质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蒋家乾 《上海环境科学》1996,15(9):11-15,33
饮用水的总三卤甲烷是潜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文文研究了用优化加氯工艺和改变消毒剂和类等处理方法来降低处理水中总三卤甲烷。结果显示,优化预氯化工艺可有效地使处理水中总三卤甲烷浓度达标。用臭氧,二氧化氯,氯胺和高锰酸外替代液氯作消毒剂,可显著地降低总三卤甲烷的形成,但实际应用时,还须严格控制由此产生的其他副产物。  相似文献   

5.
活性炭对水中有机物去除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活性炭吸附是受污染水源水深度处理的有效手段,本文较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颗粒活性炭对水中有机物吸附的选择性。活性炭可有效降低水的致突变活性,有时能使Ames试验的阳性水转化为阴性水;活性炭对分子量小于3000,尤其是分子量500 ̄1000的有机物能较好的去除;活性炭对消毒副产物卤乙酸(HAAs)的控制周期较三卤甲烷(THMs)更长。  相似文献   

6.
1、绪言近年来,饮用水用氯消毒处理,被怀疑有致癌性的氯仿等三卤甲烷(THM)生成,因此寻求抑制和消除卤化物的措施,成为世界上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消除卤化物的措施有:(1)用活性炭吸附和臭氧氧化,以去除形成 THM 的物质;(2)改变消毒方法;(3)改变投氯位置。但采取(1)法并不能使形成THM 的主要物质腐植质(富里酸,腐植酸,胡敏素)达到很低的浓度,特别是腐植酸中分子量小的富里酸。除了联合使用活性炭或臭氧氧化和微生物处理外,再  相似文献   

7.
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分类特性及其卤代活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XAD树脂对原水中的天然有机物进行富集分类 ,将其分为腐植酸、富里酸、亲水酸和其它亲水物质等 4种有机组分 .考察了原水中各有机组分的分布及其在加氯消毒过程中的三卤甲烷生成量、生成速度及耗氯量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原水中的主要成分是富里酸 ,占有机物总量的50.7% ,其它3种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原水具有较高的三卤甲烷生成能力 ,富里酸是生成三卤甲烷的主要有机组分 ;对各有机组分卤代活性的研究表明 ,腐植酸、富里酸和亲水酸具有较高的卤代活性 ,其它亲水物质的卤代活性较低 ;从各有机组分的三卤甲烷生成速度及与氯反应速度来看 ,腐植酸、富里酸及亲水酸具有较快的三卤甲烷生成速度 ,与氯的反应速度也较快 ,而其它亲水物质的三卤甲烷生成速度及与氯的反应速度均较低 .  相似文献   

8.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分析及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DBPs)是消毒剂和一些天然有机物(NOM)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主要包括三卤甲烷(THMs)、卤代G@(HAAs)、卤代乙腈(HANs)和致诱变化舍物(MX)4类。本文针对氯、氯胺、二氧化氯、臭氧4种主要消毒方式产生的消毒副产物,讨论了有关分析技术的发展过程,从DBPs的前处理技术、分析技术等角度,介绍了DBPs研究领域近期所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在pH 6~8、反应时间2~72 h、反应温度10~30℃条件下,钱塘江水源水在臭氧-氯消毒联合作用下,三卤甲烷(THMs)、二卤乙酸(DHAAs)、三卤乙酸(THAAs)、二卤乙腈(HANs)、三卤硝基甲烷(THNMs)等5类消毒副产物(DBPs)的形成和溴取代特征.结果显示,臭氧-氯消毒下DBPs的形成与氯消毒有较多相似之处:①大部分DBPs形成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相应的溴取代因子(BSFs)则随着时间的延长、温度的上升而呈下降趋势;②氯代DHANs倾向于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多,而溴代DHANs则倾向于在碱性条件下形成多;③不管是氯消毒还是臭氧-氯消毒,也不管是哪种消毒条件,5类DBPs的BSF值顺序均为BSF_(HNMs)BSF_(DHANs) BSF_(THAAs)BSF_(THMs)≈BSF_(DHAAs).但与氯消毒不同的是,臭氧-氯消毒下THMs、DHAAs、THAAs、HANs的形成产量更低,而THNMs的产量则更高;而且与氯消毒相比,臭氧-氯消毒普遍增加了DBPs的溴取代程度,也改变了溴离子在不同DBPs之间的分配,即减少了THMs、DHAAs、THAAs、DHANs对溴的利用率,但大幅增加了HNMs的溴利用率.鉴于溴代HNMs的极高毒性,因此对于钱塘江水源水,臭氧-氯消毒要注意HNMs带来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0.
氯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饮用水消毒剂,但是它杀灭病毒的能力较差,消毒过程中还可能形成有毒的氯化有机物。本研究认为臭氧灭活病毒的作用迅速、浓度低、效率高,副作用较小,经臭氧消毒后的水无色、无臭、无三卤甲烷等有毒副产物。 二氧化氯也可以用作饮用水消毒剂。使用二氧化氯消毒产生的三卤甲烷要比氯消毒少得多;同时,二氧化氯不与水中常有的氨作用,形成消毒能力较差的氯氨。本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的饮用水pH范围内,二氧化氯是一种比氯性能良好的消毒剂。因此,臭氧和二氧化氯可以代替氯,单独地或与氯结合用于水的消毒。  相似文献   

11.
滇池水中有机物去除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水处理工艺,加氯消毒副产物多,饮水中有机卤代物对健康不利。通过臭氧、活性炭及投加粉末活性炭等实验对以滇池水为源水的饮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有一定效果。根据这一生产性试验,本文讨论了滇池水深度处理结果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帅霞  汪蕊 《能源环境保护》2007,21(4):40-42,44
通过预臭氧和生物活性炭工艺对饮用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结果证明:该工艺对CODMn、UV254、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藻类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6.5%、46.5%、45.6%、91.2%和98%,最终出水浊度达到0.2NTU,CODMn≤3mg/L,提高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武珉辉  刘爽  钱灏  王铮 《环境工程》2021,39(10):72-77
为优化上向流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水厂中臭氧的投加,设计中试试验研究了臭氧投加量改变对各处理单元运行效果的影响,并利用Central Composite响应面设计研究了臭氧投加量对中试工艺去除TOC及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的影响规律,同时简单分析了该中试工艺对金泽原水中常见微污染物的去除率。结果表明:过高的前置臭氧投加量不利于混凝沉淀单元对浊度、UV254及耗氧量的去除,过高的后置臭氧投加量不利于活性炭单元对UV254及耗氧量的去除。针对金泽原水TOC及THMFP的去除,优化后的中试工艺臭氧投加量为:前置臭氧投加量为0.6~0.65 mg/L,后置臭氧投加量为1.35~1.4 mg/L。在中试研究的臭氧投加量范围内,该中试工艺对金泽原水中常见抗生素及除1,4-二氯苯、乙苯外的致嗅物质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中卤代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述了卤代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代乙酸)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研究了投氯量、氯化时间、pH值和温度对它们的影响,提出了去除卤代消毒副产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水中天然有机物的臭氧化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冬梅  冀武 《陕西环境》2002,9(1):27-29
综述了臭氧化处理用于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即NOM)、降低三卤甲烷(TriHalideMethane即THM)生成能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工程实践情况。指出了臭氧化的功效主要在于(1)直接去除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即TOC)或降低三卤甲烷生成能(TriHalideMethane Formation Potential即THMFP);(2)改变有机物分子大小或结构;(3)提高有机物的生化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6.
羟基氧化铁催化臭氧氧化对滤后水THMs生成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鲁金凤  张涛  马军  陈忠林  江进 《环境科学》2006,27(5):935-940
实验比较了滤后水经过单独臭氧氧化和羟基氧化铁催化臭氧氧化后的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考察了不同的溴离子含量、pH值、碱度、O3/TOC比例、氧化反应时间、催化剂投量时,2种氧化条件下滤后水THMFP的变化规律.发现羟基氧化铁催化氧化后,滤后水的THMFP比单独臭氧氧化后的降低了30.5%.溴离子浓度较高时THMs以溴代产物为主,羟基氧化铁催化氧化后溴代的THMFP是单独臭氧氧化后的45%~65.5%.在滤后水pH值为6.33~9.43、O3/TOC比值为0.65~2.05、氧化时间为2~20min的条件下,羟基氧化铁催化氧化都表现出明显降低THMFP的优势.碱度升高使2种氧化后的THMFP都降低,且使其差值减小.催化剂存在降低THMFP的最佳投量.催化氧化降低滤后水THMFP的原因是比单独臭氧氧化提高了对TOC的去除率,催化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进一步氧化降低了水中有机物卤代活性位的数量.  相似文献   

17.
膜与活性炭组合工艺处理天然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性炭吸附作为膜分离技术处理天然水的预处理,可以有效去除水中膜本身难以去除的低分子溶解性有机物,减少三卤甲烷等物的生成,同时减轻膜的污染。阐述了活性炭和膜技术组合工艺处理天然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以处于对数生长期后期的悦目颤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藻细胞及胞外分泌物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的贡献,以及臭氧预氧化对DBPFP的影响规律,即不同臭氧投量及预氧化时间对DBPFP的影响,并探讨臭氧预氧化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原因.研究表明,藻细胞和胞外分泌物的三卤甲烷类副产物都主要是氯仿和一溴二氯甲烷,卤乙酸类副产物都主要是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颤藻细胞和其EOM本身及经臭氧预氧化混凝后形成卤乙酸的能力基本都高于形成三卤甲烷的能力,在实际含藻水的处理中,应该更加重视对卤乙酸的控制.臭氧预氧化可以降低胞外分泌物形成氯化消毒副产物(DBP)的能力,且随着反应时间延长,DBPFP降低越多.在本试验条件下,0.975 mg/L臭氧预氧化10min后混凝,可比单纯混凝降低胞外分泌物DBPFP 31%,其中HAAFP降低52.6%,而THMFP却升高12.5%,可见臭氧预氧化控制胞外分泌物DBPFP主要原因是其可以很好地控制卤乙酸生成势.同时臭氧预氧化会使含藻细胞水样的DBPFP大幅度升高,且随着氧化时间延长,各种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势几乎呈线性增加.在实际水处理中,应在去除藻细胞之后再进行臭氧氧化以控制DBPFP.  相似文献   

19.
底泥、土壤均是水体有机物的重要来源,但目前相关消毒副产物(DBPs)形成方面的研究偏少.本研究以长三角重要水源地太湖、钱塘江取水口的底泥和周边土壤的浸出液为研究对象,探索氯、臭氧+氯、氯胺、臭氧+氯胺4种消毒方式下,三卤甲烷(THMs)、卤代酮(HKs)、卤乙腈(HANs)、卤代硝基甲烷(HNMs)的形成情况.结果表明,太湖、钱塘江取水口的底泥、周边土壤有机物的芳香度均很低(SUVA254(即比紫外吸光值)2),与腐殖质(Sigma)相比,底泥、土壤有机物不是氯消毒中THMs的重要前驱物,但却是HANs特别是HNMs的重要前驱物.相比氯消毒,氯胺消毒能大幅降低土壤、底泥有机物THMs、HKs、HANs、HNMs的生成量,而且也可抑制含溴DBPs的形成.臭氧预处理大幅提高了氯、氯胺消毒中HKs、HNMs的产量,但对THMs、HANs则不一定.太湖、钱塘江的土壤、底泥存在一定的溴污染,但不管是哪种消毒方式,均是HNMs的溴嵌入因子最大.  相似文献   

20.
兰亚琼  刘锐  马正杰  陈吕军 《环境科学》2018,39(12):5541-5549
以长三角地区J市典型有机微污染水源P水厂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使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TOC)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升19. 2%、10. 4%和23. 0%.水厂原水中检出8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s)、16种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5种卤乙酸(haloacetic acids,HAAs),其总浓度分别为53. 9~100. 0、6. 5~41. 8、2. 5×103~1. 1×104ng·L~(-1),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对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2. 5%和25. 9%,比常规处理工艺出水的水质有显著提升.卤乙酸的去除率为33. 8%~87. 0%,主要通过常规处理工艺去除;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对氯代乙酸略有去除,溴代乙酸有少量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