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对于惧怕寒冷的人来说,冬天总是显得特别的漫长。于是只好把身子裹在厚厚的衣服中,足不出户,一副苦熬相地等待着日历上的春天尽快到来,也就错过了在大自然中倾听春天脚步来临的机会。物质文明的年代,是容易让人远离大自然的年代。因为物质  相似文献   

2.
<正>春困秋乏,春意盎然的时候,本是踏春巡游的好时节,但是偏偏这个时候很多人是早上起不来,吃过中饭就犯困。这样的反应还真不是懒癌发作,春困是人体面对季节变化不适的一种表现。"补觉"显然不是解决春困的最好办法,应该科学面对。为什么春困?春困是季节转换给人们带来生理变化的一种反应。寒冷的冬天,人体受低温的影响和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以减少热量  相似文献   

3.
“感谢大地,正是大地上的山脉、森林、河流与荒原,引领我们走向崇高并保有一个作家和诗人不可或缺的思考和想像。”“为了生命的广大和美丽,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这是著名作家徐刚在首届全国环境文学作品奖颁奖大会上满怀深情的话语,代表了所有关注人类生存家园——地球命运的人士的心声。提起环境文学,人们自然会想起美国著名女作家蕾切尔·卡逊和她的《寂静的春天》,还有著名作家徐刚和他的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寂静的春天》是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一声号角,引发了现代世界范围内的群众性的环保运动,“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伐木者,醒来》对中国的环境发出了强劲的棒喝之声,惊醒国人。“我们的同胞砍杀的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肌体、血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天天在流血的国家。”“我仍要在地球上放号——无论我的声音是多么细小——伐木者,醒来!”这是作者向人们敲响的大自然的警钟。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这样的感召力,不仅冲击人们的视觉,还冲击人  相似文献   

4.
一、天人合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古今谈我国古代哲学十分重视天人合一,认为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匍伏在大自然脚下的奴隶,而是参与天地化育、维系阴阳谐调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人是大自然的朋友,同时参加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身上。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提出,“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那时他就注重保护山林川泽,并且认识到山泽林薮是国家的“天财  相似文献   

5.
雷毅 《绿叶》2014,(10):18-24
新环境保护主义运动的“先知”利奥波德,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提出了“大地伦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地不仅包括土壤、水、空气.而且包括在其上生长的动物、植物;大地是一个共同体,人不是大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名普通成员或公民;人类对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和共同体本身负有道德义务。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当有助于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和摆脱传统建筑对人危害的呼声日渐高涨,一种完全以天然资源-木材、粘土和砖等为原料的“生态建筑”正应运而生。这种将古代建筑技术和现代应用技术相结合,采用“生态设计”和新型建材建成的房屋将起到减少污染、节省能源、降低造价和居住费用的目的。联合国科学考察团最近对我国窑洞建筑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窑洞十分适合人类居住。它温湿度适当.外界气候及大气中的放射物质对人的影响较小·可减少气喘病、风湿病、皮肤病等疾病;降低北方寒冷天气必须的采暖能源消耗。随着全球工业化发展·能源紧缺将是一个持…  相似文献   

7.
守望自然     
5年前,我在参与策划第三届安徽省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双年展时,把展标和主题曾起名为“守望自然”,结果竟出奇不意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艺术家为什么“守望”呢?还是我们的古人说得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有了大自然,才会有艺术创作。所以我们这些画家都疯一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造化面前神魂颠倒。这其中,我们尤为陶醉的是真实纯净的大自然,因为,如果大自然不“自然”了,就如同人没有了精神,“守望自然”就是守望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守望自然@王永敬$中国美术家协会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2004,(4):36-37
探访”过南极和北极的动物们,告别机灵活泼的北极狐、憨厚朴实的北极熊、“冷酷杀手”南极虎鲸和团结友爱的皇企鹅们,我们现在前往加拿大。加拿大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有很多山脉、森林、大河和清澈的湖泊。这些地方是动物们的家园。加拿大的冬天很冷,尤其在遥远的北方。有些动物可以在那里过冬,有些则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躲过寒冷的冬天。  相似文献   

9.
春天是旅游的季节,猫了一个冬天的人们,在这春暖花开的时候,没有哪个不想去大自然中走一遭,去体会绵延的春色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可身为旅游者的你,是否听说过生态旅游?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业内人士也预测,以“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普遍兴起。  相似文献   

10.
在大自然中,竞争才能使物种多样和强大。野生动物不“野”,就得退化。现在人类把自己放进了“保险箱”,这保健,那防疫,药品越来越贵,治疗方法越来越邪乎。结果是“劣胜优汰”,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邪症怪病层出不穷!人类应该及早地把自己放归自然,增加适应性,提高抗病力,  相似文献   

11.
现在全世界已有3500万人被艾滋病困扰,无数医务人员在探索如何医治这种世纪绝症。但头痛的是,弄不清这种疾病“源头”究竟来自哪里?因为这样,研究进展缓慢,治疗无的放矢。许多科学家认为:艾滋病可能来自非洲,特别是扎伊尔。正因为如此,他们特别注意那里各方面的细微发现。去年冬天,金沙萨市立医院一位血液化验师在血液样本库里,发现在墙角最不为人注意的地方有一个小玻璃瓶,瓶上记载的抽血日期竟是1959年6月。这是一瓶  相似文献   

12.
付成双 《绿叶》2011,(12):89-9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西方社会对基督教环境伦理的反思,"生态的印第安人"遂成为北美社会颇为流行的一个词汇,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快乐、无忧无虑、生活在与大自然和谐之中的印第安人的形象,这与西方社会那种恣意破坏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是人间的乐园,草原、河流和山谷,……生活在大自然里的人们真快乐。”这是环境教育课开始一分钟的“名牌节目”──《环境之声》正在“直播”,台下的“超级铁杆”听众们听得有滋有味。亲爱的读者,您千万别以为这是一次特殊的演出,这只不过是我们环境教育课的一段内容。为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教师坚持把创造教育思想渗透于环境教育课中,使环境教育课更有趣、更充满活力。 课堂教学──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   1.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否   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  相似文献   

14.
地球的自白     
周颖 《环境教育》2015,(Z1):116
<正>冬季不如春季的万物复苏,不比夏季的百花齐放,不似秋季的枫叶似火,它夹杂着一股寒流,让人心惊胆战。人常道,冬季是四季中最寒冷的季节,却不知冬天也是我的专属色彩。我是地球,现在的我千疮百孔,我的心就像冬天般的冰冷。当我亲眼目睹人性的泯灭,当我嗅到死亡的气息,我心灰意冷。我不知道人类为何摧毁我拥有的一切。我不理解为何要用我的牺牲来换取人类的一己之利。每天,我都要接受人类给我臭气熏天的尾气,  相似文献   

15.
<正>在引导青少年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的同时,要更多地引导他们探秘神奇的生命、神秘的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期介绍《环保三十六计》之“参观学习计”“竞赛游艺计”“绿色活动计”“加强宣传计”。2022年6月5日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共同关注的日子。每年世界环境日都会有相应的主题,我国今年环境日的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从这个主题的设立我们能看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迅猛、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他认为:把教学简单地归结为读和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学使孩子脱离充满神奇魅力的大自然,是教育的失败。   当冬天还没有过去,光秃秃的树枝仍在寒风中摇摆的时候,他就把课堂搬到了果园,激动的孩子们欢呼雀跃。   “孩子们,你们看这树芽,”他说道:“不久,它就会鼓起来,会变得柔软而鲜嫩,散发出春天的气息。”他用手小心地碰碰树芽的苞,又说:“这里面躺着一片小树叶,就是树的婴儿,苹果树把它包裹在襁褓里,让它暖暖和和地过冬。现在春天快到了,树液的流动开始加快,小树叶也不想再…  相似文献   

17.
李仙正 《绿叶》2022,(10):66-69
<正>1小河在江南。如果山是乡村肌体中的一块块骨骼,支撑起村庄地形框架的大格局;那么,河塘就是村庄的一根根毛细血管,静静地流淌在岁月的记忆里,如歌如梦,曾经陶醉了多少个你我。那是一条童年的河,一抹浓浓的乡愁,一丝淡淡的回忆,一方满满思乡的水,透着大自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张鹏 《绿色视野》2014,(6):52-59
BMX小轮车、“死飞”,这两样看似是自行车,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车。小轮车发展成一项特技运动,“死飞”成了潮人们拿来耍“酷”的工具。在安徽,小轮车爱好者郑希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运动,而爱好“死飞”的人群也在“死飞”安全与否的争议声中慢慢扩大。  相似文献   

19.
<正>让幼儿进行“深度探究”,从“水稻的生长过程”到“了解农民的劳动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水稻生长、感受收获与创作的喜悦、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引导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所谓“活教材”,就是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  相似文献   

20.
信念与奇迹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