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高辉 《防灾博览》2023,(2):46-49
<正>风景如画的意大利西南海岸,一座巍峨峻峭的高山,俯瞰着碧波荡漾的那不勒斯海湾,那就是著名的维苏威火山。距今大约260年前,一群意大利农民正在维苏威火山下挖掘水渠。突然,“当啷”一声,铁锹似乎碰到了什么金属物,在翻开的泥土中,露出了金光闪闪的金币,这个发现迅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这里寻找金银财宝。人们不断地挖出更多东西:陶器、经过雕琢的大理石碎块等等。不久,有人挖出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庞贝”字样,人们这才明白,这里就是被维苏威火山爆发后的岩浆掩埋了的罗马古城——庞贝城。  相似文献   

2.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藏交通廊道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工程环境,全线复杂结构桥梁、超长深埋隧道众多、 长大坡道客货共线运行,使其安全高效建设和长期稳定运营面临巨大挑战。首先阐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地貌、 气候环境、新构造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特征与规律;深入分析高原东南缘独特自然地理对川藏交通廊道提出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最后提出如何改进和强化轨道结构来应对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①沿线区域大地貌格局以高山峡谷为主体,具山高、坡陡、谷深的险峻地形和极致地貌景观;②沿线各地具有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和区域差异大等特点,灾害性天气如雷暴、冰雹、大风、大雪及暴雨频现;③沿线行经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以及向东和南东方向“逃逸”的侧向挤出地体群,区域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断裂活动性强,具有强构造应力和高地热;④ 沿线区域为高灾害风险区,尤以强震、地震滑坡、高位远程滑坡、冰湖溃决以及大型滑坡堵江事件等致灾因子危险性高;⑤建议采取增加钢轨重量和采用合金轨、强化无缝线路结构稳定性以及轮轨系统动力学性能合理匹配等措施改进和强化现行轨道结构。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河北省夏季降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嗣荣  张可慧 《灾害学》1999,14(2):23-27
应用青藏高原地面站积雪观测资料,NOAA卫星观测积雪面积和美国宇航局微波遥感积雪深度等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确定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年际变化,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状况对河北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季多雪时,当年河北夏季降水往往偏少;青藏高原冬季少雪时,河北夏季降水往往偏多。  相似文献   

4.
马伟东  苏鹏  贾伟 《灾害学》2020,(4):215-221
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是世居民族依赖的主要食物,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加剧,使青稞的灾害暴露加大,威胁到高原世居民族的粮食安全。在梳理高原青稞种植范围、品种变化、产量需求等研究基础上,界定青稞面向自然灾害风险的暴露内涵及时空表达,并对基于现代技术条件下青稞暴露的定量分析方法和未来可能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从青稞暴露研究的角度为农作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的大震危险性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的历史地震和近代地震的分布特征来分析本区域的地震危险性。通过用1889年以来的7级以上大震的面波震级对印度块体推挤作用所积累的能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每年在该区域将会积累的地震波能量在2.09×1016J左右。分析认为,由于应力的不均匀分布,能量得不到全面释放,所以大的地震将会在一些断层带上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6.
依托中国逐日雪深模拟预估数据集、草地生产力数据、气象站点数据、灾害统计资料以及统计年鉴,选取了历史基准时段(1986—2005年)、未来近期(2016—2035年)和未来远期(2046—2065年)三个时间段,以及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分析了青藏高原牧区雪灾危险性、牧区牲畜暴露量以及脆弱性,在此基础上,定量预估了青藏高原畜牧业雪灾风险。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区域内,中国逐日雪深模拟预估数据中,CESM1-BGC模式模拟的积雪深度数据更接近于站点雪深观测值,模拟精度最高,此次研究选用该模式下雪深数据识别雪灾危险性。雪灾危险性从时序看,相比于历史时期,RCP4.5情景下未来近期、未来远期和RCP8.5情景下未来近期、未来远期发生雪灾危险性的范围减少6%、11%、6%和14%;但是雪灾危险性强度减弱并不明显,RCP4.5情景下,未来远期,甚至增强;空间分布来看,危险性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冈底斯山脉沿线、昆仑山脉西段沿线、祁连山脉沿线、三江源区域和横断山脉山脉区域。(2)与2000年青藏高原牧区草地载畜量相比,2017年载畜量增加11%,未来载畜量将可能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北侧突发性暴雨特征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1970-200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陕西的突发性暴雨研究发现,其夜间降水特点明显,对流层中层较强的偏南气流是突发性暴雨水汽输送贡献最大者和低层辐合的主要动力来源。偏南气流北伸的位置决定突发性暴雨落区偏南或偏北,300hPa一致的纬向12~20m·s-1强风速带为突发性暴雨提供高层抽吸作用。上述两点对突发性暴雨落区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云图分析显示,突发性暴雨多有中尺度云团配合,上升运动最大值的高度层与突发性暴雨落区地域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理论模式计算雹云单体在降雹过程中的VIL,再用MAX函数逐个提取最大VIL(简称:VILmax),采用统计和回归处理技术,对2004~2006年5~8月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雹云单体的VILmax与对应地面冰雹最大雹径(简称:Rmax)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冰雹Rmax与对应单体VILmax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02年青藏高原29个气象台站的沙尘天气资料,分析了冬、春季沙尘暴频次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并结合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的200 hPa高度场数据,分析了冬、春季沙尘暴异常年份对应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沙尘暴主要集中发生在12月至次年5月,1961-2002年间其发生频次呈显著减少的趋势;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区和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为沙尘暴的高发区域;沙尘暴高发中心随季节的推移由藏南逐渐北移至羌塘高原及塔里木盆地;冬、春两季200 hPa高度场在沙尘暴强年均表现出纬向西风气流增强,传输到地面的能量增加,利于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而在沙尘暴弱年均表现为经向环流增强,阻碍了能量的向下传输,不利于大风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利用数字化近震P波波形资料,追踪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1990年2月~1995年8月P波波形时间线性度的变化过程。发现该区较大地震发生前线性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现象。分析认为:大震前孕震区应力场的不均匀分布可使通过孕震区及其周缘的地震波产生频散,可能是较大地震前波形时间线性度下降的物理本质  相似文献   

11.
江义 《防灾博览》2005,(5):30-30
目前,青藏高原研究正吸引着地质、环境、气候、生态等领域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目光 ,再次成为新一轮热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春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1967~1996年30年中春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发现有45%的成灾性降雪过程与该地区的低涡天气系统有关。在归纳总结高原春季降雪天气形成的3种环流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通常情况下高原切变线对高原低涡发生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1)高原切变线西南段区域内为上升运动区且气流的气旋性涡旋处于发展阶段,切变线东北段区域内为下沉运动区且气流的反气旋性涡旋处于发展阶段,是低涡形成的前期条件;(2)高原切变线附近的流场有利于将周围水汽聚拢,使低涡系统得到持续不断的水汽供给,其中负的水汽通量散度扰动中心位于切变线中段南侧,形成水汽汇,正的水汽通量散度扰动最大值部分位于切变线西南段南侧,是低涡水汽的主要来源。文中还给出了高原部分测站降雪量、最低气温的预报方程,可供有关预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季风变化及其与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关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48—2003年的逐H600hPa2.5&#176;&#215;2.5&#176;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57—2003年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日数资料,计算了反映青藏高原地区季风特征的高度场指数序列,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度场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56年来,高原季风指数总体呈现冬季风减弱、夏季风增强的变化趋势;高原季风的变化与我困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的多寡密切相关,高原冬季风偏强的年份,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偏多,而高原冬季风偏弱的年份,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偏少。  相似文献   

14.
青藏铁路未来地震灾害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青藏高原地震带、活动构造、活动断裂人手,讨论了该区大地震活动规律,指出东昆仑山断裂带东-西大滩段可能是未来发生大地震的最危险地段;提出了应对地震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有553公里从冻土区经过,而高原冻土的融沉和冻胀,会造成路面的坑坑洼洼,给行车留下安全隐患。因此曾有“青藏线10年后会因冻土退化出现安全问题”的说法,对此,风火山观测站对外宣称,青藏铁路能够克  相似文献   

16.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讨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会议开幕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同年10月联合国大会第27届会议接受并通过了这一建议。每年的6月5日,世界各国都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纪念活动,以唤起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努力,同时要求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系统为推进环境保护进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防灾博览》2004,(5):36-36
“是药三分毒”,抗生素也不例外,但近年来抗生素滥用现象非常普遍,其毒副作用相当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对抗生素的了解有很多误区。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约有500万次,虽然仅仅只有100次左右能造成灾害,但由于其造成的灾害常常是毁灭性的,仍然是全球自然灾害之首。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始终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工作做出过重要指示,这次由国务院组织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化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将防震减灾工作提升到了相应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时下,人们在空闲及节假日都会到风景名胜区游玩,特别是到地质公园观赏大自然的奇峰怪石已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导游的解说,仅引导人们从文化艺术及神话中领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丢失了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科学含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的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这种病毒终生传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遗传和性接触等.艾滋病目前仍是不治之症,它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