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委员们针对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要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以解决环境与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绿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8年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联合,通过与国内外智库的合作引入"生态足迹"理念,从自然资源消耗与"生物承载力"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表明,2007年人类在消耗着1.5个地球。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生态足迹总量2007年已经是1961年的4倍,尽管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已经突破了1个地球的均衡水平。与全球平均类似,中国生态足迹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碳足迹,占54%。解决中国的生态足迹超支问题,关键是降低碳足迹。目前,中国的能源供给仍然高度依赖于化石能源,超过一半的能源供给来自于煤炭,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将面临化石能源枯竭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能耗大国,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提前应对自身可能面临的能源问题。中国所面临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不能重复发达国家的高增长高资源消耗的老路,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为全球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探索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教授在“中国环境经济与管理高级研讨会”上提出了中国环境经济与管理领域重大而又紧迫的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分别是 :中国环境损失的估算问题 ;环保与贫困的缓解问题 ;可持续农业发展和成本效益的估算问题 ;水资源问题 ;中国工业、环境税改革问题 ;煤炭、林业等资源价格的合理性问题 ;城市交通模式问题 ;生物多样性问题 ;环境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问题 ;环境教育和文明问题 ,及将其纳入工商管理的问题。本次高级研讨会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环境经济工作组主办。会议就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第二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指出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始终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加快发展 ,同时要坚持不懈地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的局面 ,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实施“九五”计划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 ,出现投入大幅度增加、治理进展加快、成效比较显著的良好局面。特别是 1 998年以来 ,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把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 1 998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72 1 .8亿元 ,比上年增加 43%。今年国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利用以及软实力的分析,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影响作出了基本判断:“中国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影响力被误认,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中国因素”在不同领域发挥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看到的是“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中国宽松的经济制度环境”、“早期没有限制的资源环境滥用”以及“中国广阔的消费市场与人口红利”;在全球或亚洲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看重的是中国多年积累的“外汇”;在全球治理或危机处理中,国际社会期望的是没有话语权的“中国义务和责任”,等等.这些都是“单一因素”在特定领域中产生的“被”作用.中国对国际社会发挥积极和主动性影响作用还需要时间,需要几代人的继续努力.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极有影响的大国,中国的崛起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过程,过多地谈论其影响反映的也许是其影响力的缺乏.  相似文献   

6.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参加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会议时表示 ,在经济发展中完全可以找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途径。如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或忽视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空话。解振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中国经济在过去 10年以每年 8%的速度增长 ,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不仅没有增加 ,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还降低了 15 %。就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因而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他强调说 ,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严格保护环境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可行的。他举例说 ,中国在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7.
自新《民事诉讼法》和新《环境保护法》明确的在法条中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条款,标志着中国正式确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为环境公益的司法救济路径打开了缺口。中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在民法的逻辑下建构的,准确的说中国已经确立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而非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适用依旧障碍重重,深陷困境。可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论是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抑或是法律制度的构建上都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性。这使我们重新思考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本质与定位,回归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原命题的探讨。本文选取了美国与日本环境法较发达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他们所选择的环境公益的司法救济路径,提出对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意图为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未来发展路径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我国工业化发展最为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众多、城市拥挤、工厂林立,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本文概述了上海市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就及环境问题的挑战,并就协调解决经济发展、环境整治问题阐明了上海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初探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资源环境的现实基础表现出明显脆弱的特征。更严重的问题是 ,未来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已十分脆弱的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基础产生着巨大的压力。若在此问题上出现认识和发展政策上的失误 ,便会产生巨大负面效应 ,严重影响中国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为此 ,建议 2 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应是确保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把碳减排责任的矛头指向中国。为了明确中国碳排放的国际地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首先运用IEA2011年公布的碳排放数据分析了我国2009年面临的碳排放形势,继而研究了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碳排放的总体贡献情况,最后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认为:①尽管我国当前的碳排放总量巨大,但人均碳排放量低于世界前10名的主要碳排放国家,碳排放强度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②我国的历史累计碳排放贡献及人均碳排放均较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累计碳排放量达到世界累计碳排放量的近3/4;③与发达国家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相比,我国的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普遍伴随着高碳排放。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的碳排放,一方面中国当前的确产生了较大的碳排放,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这种碳排放规模和水平。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和碳足迹也表明,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高碳排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1.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很大重视。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能源生产和利用中引起的环境问题逐步得到重视,环境保护目标开始成为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这种格局在中国未来能源战略中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重大议题。合理产业布局、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国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该研究构建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双对数模型,以长江经济带湘鄂赣皖四省51个城市2003~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为了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异质性,在模型中引入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规制的交互项。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在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过程中存在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且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即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推动湘鄂赣皖地区城市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城市的异质性方面,环境规制对上述地区二线城市的产业结构存在显著的优化作用。同时,环境规制对三线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积极作用大于三线以下城市。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演变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存量和质量。东部沿海地区具有突出的经济优势,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模及强度达到了空前水平,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指出,该地区资源供给及资源再生能力不足,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粗放和浪费,而且,伴随着经济增长也日益出现环境恶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基于省际数据的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研究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将有助于寻求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的最适环境规制强度,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综合考虑衡量环境规制的投入与产出的各项指标及其数据的可得性因素后,构建并计算出环境规制强度指数,同时运用2004-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分析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线性的关系,而是正U型的关系.为此,我们认为,本文结论能够对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遵循成本说"还是"创新补偿说"提供合理的解释.最后,我们根据现阶段中国经济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状况,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应该是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同时认为技术创新对环境规制和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的优势,进行创新投资,用以弥补"遵循成本说"的劣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由我国能源部、经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联合国技术合作部联合主办,国家科委和国家环保局协办的联合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国际会议于1991年6月6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五大洲33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以及来自10个国家的观察员和9个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的代表1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在发展过程中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能  相似文献   

16.
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 3月1 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 ,切实做好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工作 ,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统筹安排 ,协调推进。江泽民在讲话中说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 ,到 2 0 1 0年 ,全国人口要控制在十四亿以内 ;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状况 ,使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对加强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也确定了具体目标。这是摆在全党…  相似文献   

17.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共识。那么,中国在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严重问题之际,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如何求得进一步健康发展,不但是中国政府以及全国上下有识之士所迫切关心的问题,而且也为太平洋地区其他国家所瞩目。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所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中国工业化初期就已出现,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华中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21世纪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华中地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华中地区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 为华中地区拥有较好的资源基础,特别是在水土两大资源的结合方面。但是从现状和未来国家高速工业发展看,未来华中地区自然资源承载负荷将面临较以往更为巨大和更为艰难的挑战。一方面,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华中地区在国家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当地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样会对有限的资源基础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区域发展政策应当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低碳经济是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的必然选择。虽然低碳经济理念备受推崇,但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和评估方法尚缺乏深入研究。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其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低碳经济应该包含四个核心要素,即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其中生产过程的低碳化、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和原则,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以期为定量评估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已经达到低碳水平,因此在推动我国低碳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今后更重要的是切实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奇思异想解决中国粮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布朗先生在 1 995年向全世界发问 :“谁来养活中国”?一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布朗说 :“中国的耕地少 ,生产率下降 ,膳食结构改变 ,环境资源破坏…… 2 0 30年中国粮食将出现巨大赤字。”我们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在相当程度上同意布朗的看法 ,也认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极严峻”,“确实存在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危险 ,”还有的农业经济学家经详细测算说 ,“至 2 0 1 0年中国粮食有 2 0 0万吨的巨大缺口。”看来中国粮食确实少了。然而 ,另据国内有关媒体报道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高达 2 0 0 0亿公斤以上”。这 2 0 0 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