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杨凤琼 《绿叶》2012,(10):109-112
区域督查中心是受环保部委托,主要肩负着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执法两大重要职责。区域督查机制在宏观上具有巨大作用,有力推动了地方环保工作。地方环保局则是地方环保行政执法活动的承担者。由于区域督查建立时间较短,其机构、机制、执法主体还存在不断完善的方面。区域督查中心和地方环保局在环保执法的关系上还不够明晰,导致个别地方环保部门对区域督查产生一些模糊甚至矛盾和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环保职能弱化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乡镇企业发达地区经济和环境失衡的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职能的弱化,本文从地方政府“经济人”特征出发,构建了地方政府二元目标函数,从中引申出导致我国地方政府环保职能弱化的两个深层原因,即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的利益趋向性以及经济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体制,本文在最后部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工作起步晚、发展慢,仍与国家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的基本思路逐步由传统的保障总量削减目标实现、加严污染排放控制,向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以及实现区域联防联控并重转变。以北京、上海、广东等主要省市地方标准现状为例,分析了地方标准的工作难点,并探讨了"十二五"时期地方标准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刘思敏  朱洪端 《绿叶》2012,(7):75-80
中国化的生态旅游早已成为由中央有关部门到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当地社区等共同推动的、全面开展的旅游实践活动。但是,由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使得目前存在于操作层面的生态旅游名不副实,某些地方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愈演愈烈,甚至与"原教旨主义"的生态旅游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转型期,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为给基层环境管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这是造成目前地方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问题的存在,有思想、体制、管理、监督诸方面的原困,必须相应采取措施防止和克服地方政府短期行为对环境管理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财务状况披露不公开、不透明,债务风险急剧扩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各地方政府应将融资平台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债务情况,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建立地方投融资平台信用评价方法,使得投融资平台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调研设区的市立法权放开后各地立法进展,通过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除港澳台外)等公开渠道收集整理的各设区的市"首次立法"(第一部实体法,简称"首法")立法情况,发现截至2017年7月,全国89%新获立法权设区的市已完成"首法"立项,超一半新获立法权设区的市已顺利出台"首法"。从"首法"立项类型来看,约40%设区的市"首法"关注环境保护,仅次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类立法,表明环境保护是各地"首法"立法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从地方环境"首法"立项类型来看,水环境保护领域条例立项数最多,其次是生态保护领域和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从地方环境"首法"立项分布来看,水环境保护类条例多分布于位于水系末端的沿海各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则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及其周边空气质量较差的区域。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各地有必要抓住地方立法这一机遇,研究出台地方环境条例,助力地方环境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立法权限的规定和地方环境立法的实际状况来看,地方环境立法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不仅省级权力机关可以制定地方性环境法规,而且较大市的权力机关也可以制定地方性环境法规;不仅省级和较大的市的权力机关可以制定地方性环境法规,而且省级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国家坏境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地方性环境规章,作为权力机  相似文献   

9.
环保责任状:地方政府环境职责的法律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月和9月分别发生在甘肃和湖南的两起环境污染事件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地方政府所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上来。有人曾将环保比喻为“不通电的高压线”,之所以高压线通不了电,就在于地方政府有时不送电。这种说法虽然不能全面说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却也形象地道破了地方政府在保证地方环境中的重要性。国家环保总局受国务院委托,已经完成了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的环保责任状,其目的就在于给环保高压线通电。  相似文献   

10.
正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在国家对食品监管屡出重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