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垃圾渗滤液富集培养氨氧化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确保活性污泥中适当的氨氧化菌(AOB)的数量及活性对污水生物除氮过程至关重要,投加富集AOB是增加活性污泥中AOB浓度的方法之一. 为了经济有效地获取富集的AOB并有效处理难降解的垃圾渗滤液,对利用垃圾渗滤液富集培养AOB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采用烟台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作为培养基,利用辛安河污水处理厂A2/O工艺二沉池的回流污泥进行接种,通过更代方式富集培养AOB. 结果显示:更代4次后,菌液中AOB的浓度增至原来的5.6倍;向活性污泥中投加14.5%的经过4次更代富集培养的AOB,氨氧化速率提高了65.4%,从而验证了利用垃圾渗滤液富集AOB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李海玲  岳波  黄启飞  苏毅  何洁 《环境工程》2014,32(11):118-122
分别采用厌氧瓶培养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测试了6种典型填埋场覆盖材料的甲烷氧化能力和甲烷氧化菌数量,并分析了典型覆盖材料甲烷氧化能力与甲烷氧化菌含量及物料特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厌氧填埋陈腐垃圾、准好氧填埋陈腐垃圾和老覆土的甲烷氧化速率约高于粪便堆肥和垃圾堆肥1个数量级,约高于新覆土2个数量级;厌氧和准好氧填埋陈腐垃圾的甲烷氧化菌含量约高于老覆土和粪便堆肥1个数量级,约高于垃圾堆肥和新覆土2个数量级。覆盖材料的甲烷氧化菌数、甲烷氧化速率与物料填埋或驯化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甲烷氧化菌数与覆盖材料的甲烷氧化速率、含水率、总氮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覆盖材料的甲烷氧化速率与其理化性质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是与覆盖材料本身的甲烷氧化菌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矿化垃圾中氧化甲烷兼性营养菌的筛选与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填埋了10 a的矿化垃圾中分离得到1株能以甲烷为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DH,经NCBI比对发现,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3个菌株的同源性在99%以上.目前该菌株已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申请了专利保藏,保藏号为M2010099.微杆菌DH具有极强的温度耐受性,最佳培养pH为6.5,以甲烷为碳源可实现高密度生长,菌液D560 nm值可达到1.1~1.2.微杆菌DH对甘露糖、果糖和葡萄糖3种单糖以及蔗糖和乳糖2种双糖的利用效果较好.当以蔗糖和甘露糖为碳源时,菌液D560 nm值分别达到了0.758和0.742.与对照组相比,喷洒DH菌液可以提高矿化垃圾的甲烷氧化率1倍以上.微杆菌DH的发现克服了专一营养甲烷氧化菌难于扩大培养、活性低等工程应用问题,为该类细菌在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温室气体的大量释放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日趋加剧。垃圾填埋场作为人类活动最大的甲烷(CH4)释放源,其甲烷排放和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对缓解温室效应意义重大。从甲烷氧化研究进展、垃圾处理现状和垃圾填埋场甲烷释放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甲烷好氧氧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究体系,而硫酸盐还原型(SAMO)及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DAMO)原理亟待研究。垃圾填埋场甲烷的产生受垃圾组分、含水率、温度以及pH等因素影响。控制影响因素,综合利用经济可行的减排策略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已筛选获得的甲烷氧化混合菌,选取填埋场覆盖土(LCS)、矿化垃圾(AR)和塘渣(TZ)3种填埋场周边易得的材料为供试生存基质,从基质选择性及长效性角度进行了甲烷减排应用条件的探究及使用效能评估.结果表明,在TZ、LCS、AR、TZ-AR和LCS-AR这5种生存基质中,TZ-AR最适合甲烷氧化混合菌的生长,且TZ与AR的复配比例以5∶5为最佳.甲烷氧化混合菌在TZ-AR的粒径≤4 mm和含水率为20%时具有最高甲烷氧化能力.一次性接种甲烷氧化混合菌在静态体系中的最佳使用有效期为31 d.其在接种量为0.08、0.16、0.20 m L·g-1和0.25m L·g-1时甲烷氧化速率无明显差异,从工程应用角度而言,8%的接种量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垃圾卫生填埋过程中逸散的甲烷与渗滤液处理过程中反硝化段不够彻底产生的硝酸盐对周围环境具有严重的威胁,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技术可实现甲烷与硝酸盐的同步去除,极具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模拟垃圾填埋过程,以矿化垃圾作为垃圾填埋的覆土层与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的接种源,建立了矿化垃圾床系统.结果表明,反应系统在140d的运行期间...  相似文献   

7.
8.
垃圾填埋场覆土层Ⅱ型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基于16S rDNA 的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技术研究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覆土中Ⅱ型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比较了不同填埋操作方式对Ⅱ型甲烷氧化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覆土铺有HDPE 膜、无填埋气体渗入的填埋覆土中未发现Ⅱ型甲烷氧化菌;而有填埋气体渗入时,进行渗滤液亚表面灌溉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无论是否同时进行层内回灌,其覆土中均检测到甲烷孢囊菌(Methylocystis).卫生填埋场填埋龄长达5a 的填埋覆土中发现了甲基弯菌(Methylosinus),填埋龄较低的填埋场覆土中未发现II 型甲烷氧化菌.渗滤液亚表面灌溉及长时间填埋气体驯化能促进Ⅱ型甲烷氧化菌的生长.有机质等营养物质丰富而NH4+-N浓度较低的填埋覆土有利于Ⅱ型甲烷氧化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邢志林  赵天涛  高艳辉  何芝  杨旭  彭绪亚 《环境科学》2015,36(11):4302-4310
基于实际填埋场覆盖土建立了可实时在线监测生物气的模拟覆盖层系统,连续监测了不同垂直梯度生物气浓度变化.甲烷通量不变时,覆盖层内不同梯度生物气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甲烷通量变化后2~3 h生物气可再次持续稳定.考察了覆盖层甲烷氧化特性与甲烷通量的关系,深度大于20 cm,氧气浓度随甲烷通量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表层氧气浓度与甲烷通量无相关性,不同梯度的甲烷氧化速率与甲烷通量呈正相关(R2变化范围0.851~0.999).为避免覆盖土脱离系统环境造成的误差,以动态连续监测结果为基础,利用双基质Michaelis-Menten方程拟合了覆盖层甲烷氧化动力学(R2范围为0.902~0.955),得到覆盖土半饱和常数Km为0.157~0.729,Km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原始覆盖土和经模拟覆盖层运行后的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运行后甲烷氧化菌OUT数量显著增多,优势菌群为Ⅰ型菌的Methylobacter和Methylophilaceae及Ⅱ型菌Methylocystis.  相似文献   

10.
余婷  何品晶  吕凡  邵立明 《环境科学》2008,29(10):2987-2992
填埋场覆土中的甲烷氧化菌可削弱填埋场的温室气体释放,其中I型甲烷氧化菌对环境条件的改变反应灵敏.实验采用16S rDNA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基因指纹技术研究不同填埋操作方式,包括高密度聚乙烯膜(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liner,HDPE)隔离、渗滤液亚表面灌溉和植被种植,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表层覆土中I型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I型甲烷氧化菌均属于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从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以归纳得到:渗滤液亚表面灌溉和植被种植比HDPE膜隔离对表层覆土中I型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更大,它们会降低I型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并且推测渗滤液亚表面灌溉会抑制Methylobacter的生长.无HDPE膜隔离的土壤中,即有填埋气体侵入的土壤中,随填埋气体作用于土壤时间的延长,I型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会发生变化;覆土时间分别为3周、1.5 a和5 a的土壤中,I型甲烷氧化菌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在覆土1.5a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矿化垃圾反应器处理中晚期垃圾渗滤液时由于反硝化区缺少碳源而导致总氮去除率不佳的问题,开展以优先利用原水中的有机物充当碳源为目的的两段式进水两级矿化垃圾反应器处理工艺的研究。通过控制反应器的曝气量、好氧区和反硝化区,研究了两段式进水两级矿化垃圾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渗滤液水力负荷为46.0 L/(m~3·d)时,在第一级反应器底部曝气量为1.86 m~3/(m~3·d),第二级反应器中上部曝气量为0.37 m~3/(m~3·d)的条件下,COD、NH_4~+-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1%、92.6%、85.6%,运行稳定后TN平均去除率达76.0%,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构建3个微曝气(0.1 L/min)矿化垃圾反应器进行渗滤液处理,研究较长时期内不同水力负荷对矿化垃圾处理渗滤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反应器对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和氮污染物的降解能力降低。在试验运行稳定阶段,水力负荷为28,42,56 L/(m3·d)时,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66%、56%;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90%、71%;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50%、45%。当水力负荷42 L/(m3·d)时出现NO-2-N累积现象,且水力负荷越大NO-2-N累积越严重。建议微曝气矿化垃圾反应器处理渗滤液过程中水力负荷不宜大于42 L/(m3·d)。  相似文献   

13.
用准好氧矿化垃圾反应器来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4 mm以下、4~10 mm、10~20 mm三种粒径的矿化垃圾对渗滤液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2 L/d,进水频率1次/d的条件下,粒径为4~10 mm的矿化垃圾处理渗滤液的效果最好,其渗滤液出水中氨氮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2%和65%以上。  相似文献   

14.
陈威  施武斌  刘磊 《环境工程》2014,32(2):33-35
西南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COD和NH3-N浓度高,可生化性较好,且出水需直排入海。针对该类废水水质特点,采用UBF-SMSBR-双膜组合工艺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运行稳定,处理效果良好,COD和NH3-N去除率较高,出水水质达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5.
白轩  潘大伟  王翠艳  胡筱敏 《环境工程》2013,(Z1):285-287,291
对辽宁省鞍山市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晚期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选择MgO和磷矿粉两种矿物,利用共沉淀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用于制备磷铵镁复合肥,实现垃圾渗滤液的资源化利用。实验结果如下:MgO与磷矿粉配合使用,能够较好地去除垃圾渗滤液中COD和氨氮。采用MgO、磷矿粉共沉淀法生成磷铵镁复合肥具有可行性,同时可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给定条件下(氨氮浓度1200 mg/L,COD 3180 mg/L),垃圾渗滤液COD去除的最优实验条件为MgO添加量5.0 g/L、磷矿粉添加量100 g/L,反应时间4 h,处理后COD去除率为62.1%,氨氮去除率为87.5%;氨氮去除的最优实验条件为MgO添加量10 g/L、磷矿粉添加量60 g/L、反应时间4 h,处理后COD去除率为42.1%,氨氮去除率为96.1%。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分散型餐饮废水的产生量也逐年增多。分散型餐饮废水的不合理处理处置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以矿化垃圾作为基质材料来处理分散型餐饮废水,并对比了矿化垃圾和土壤淋滤系统对分散型餐饮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餐饮废水经矿化垃圾反应床连续运行21 d后,出水COD和氨氮分别为42,3.8 mg/L,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2.6%和77%以上。与土壤淋滤系统相比,矿化垃圾反应床的处理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强磁粉协同作用预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强磁粉(Fe3O4)与无机混凝剂Al2(SO4)3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Fe3O4与Al2(SO4)3复合使用混凝效果优于单纯使用Al2(SO4)3的混凝效果。当Al2(SO4)32.0g/L,磁粉(Fe3O4)1.6g/L,搅拌强度150r/min,pH值3.0,沉降时间5min时,可使渗滤液的COD去除率达70%,混凝时的胶粒沉降速率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8.
以某350 t/d的垃圾焚烧炉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模拟方法研究了城市生活垃圾掺烧填埋场陈腐垃圾及不同配风方案对燃烧过程、流场分布及NOx排放规律等影响。结果表明:掺烧陈腐垃圾延后了床层焦炭燃烧过程,有利于挥发分析出,从而使燃烧区及烟道气相燃烧更剧烈,提高了炉膛整体温度,但也加剧了局部超温,同时一烟道出口NOx浓度从247.85 mg/Nm3降低到198.75 mg/Nm3。工况4增大了上下层二次风,使燃烧区流体充分混燃,且烟道流体湍动度增大,使炉膛内温度更加均匀,有利于缓解一烟道高温腐蚀现象。合适的配风比可极大降低一烟道出口NOx浓度,使之从198.75 mg/Nm3降至89.80 mg/Nm3,同时也延长了炉膛烟气的停留时间。该研究结果可为垃圾焚烧炉改进陈腐垃圾掺烧比和配风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在渗滤液处理设计上的经验,对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处理工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MBR工艺应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宇  杨宏毅 《环境工程》2004,22(2):69-71
结合我国垃圾渗滤液的特点 ,利用MBR工艺处理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 ,发现按常规MBR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 ,重金属离子会在反硝化反应器中富集 ,从而影响处理的效果 ,需要在MBR运行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尽量减低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经过调整后的MBR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可以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