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氧树脂体系功能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简述了环氧树脂的优异性能,对国内外环氧树脂作为灌浆材料、环氧防辐射材料、金属防腐材料、环氧树脂防火材料、环氧树脂粘结材料和环氧绝缘材料等6种类型的功能化材料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总结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环氧树脂体系功能化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未来环氧树脂功能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简要的介绍了传统的抗菌材料及其分类;纳米抗菌材料的特点、优势。综述了纳米抗菌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纳米抗菌材料在空气污染、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杂物的处理、防辐射、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情况。讨论了纳米抗菌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生物炭作为新型吸附剂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受到关注,该材料因良好的孔隙结构和广泛的原料来源,展现出较好吸附性能和潜在经济实用价值。文章为了探讨生物炭水泥基复合材料固化处理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可能性,选择4种常见的农业废弃生物质制备出的生物炭以不同掺量(1%、3%、5%、8%)替代水泥制备出水泥净浆试块,研究了不同水泥生物炭配比下所制得水泥净浆试块的力学性能和重金属浸出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掺入1%的生物炭能提高水泥的强度约10%,掺量超过5%将降低其力学性能。掺入4种不同材料生物炭之后,水泥基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固化效果均得到明显增强,pH值较高的玉米棒生物炭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固化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4.
铁尾矿堆存量大、利用率低,是世界上主要的尾矿固体废弃物之一,如何提高铁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是各国学者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方向。文章综述了铁尾矿在混凝土、轻质墙体材料、砂浆、水泥原料等水泥基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利用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低环境负荷型高性能水泥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水泥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地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探讨低环境负荷水泥生产技术。研究表明:水泥工业对资源、能源地消耗和环境负荷影响很大,鉴于导致环境负荷的严重性和重要性,根据材料学、热学和环境学等交叉学科入手提出了低环境负荷型水泥生产技术,为水泥工业降低环境负荷和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生产提供新的技术路线或思路。  相似文献   

6.
用粉煤灰生产水泥填充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填充料-粉煤灰蒸块的方法,这种填充材料可以直接加入水泥熟料中生产水泥,每掺入10%填料可降低生产成本5%,同掺入普通粉煤灰相比提高了强度,增加了安稳性,解决了长期以来利用粉煤灰步履艰辛的难题。通过一些厂家的使用,三个“效益”比较突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水泥生产的现状,在跟踪水泥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讨论了水泥生产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特殊性,并就其中的污染主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控制措施,同时从环境影响的角度探讨了水泥材料的环境意识评价,这对我国大中型水泥企业的环境评价和和环境保护具有指导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发展生态水泥保护生态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水泥是广泛利用各种废弃物,包括各种工业废料、废渣以及城市垃圾作为原燃料制造的水泥。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生态水泥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并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指出,生态水泥是我国水泥工业,尤其是大都市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促进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必须加强对生态水泥的研究和投入。  相似文献   

9.
通过与天然石灰岩集料对比,分析了砖混类再生集料的各项物理特性,并研制无熟料矿渣水泥用于该再生水稳材料。实验结果表明:砖混类集料用于水稳材料具有高压碎值、高最佳含水量等不利特性,以其代替天然集料制备水稳材料抗压强度下降,干缩风险增大。利用无熟料矿渣水泥作为无机结合料时,以其制备的水泥稳定碎石的7天抗压强度及相应的水泥掺量均能满足高等级公路基层的要求。该水泥具有微膨胀和抗硫酸盐腐蚀特性,且廉价易得,应用于道路基层时可望大量利用工业废渣作集料,经济与社会价值兼备。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矿山酸性废水中和渣资源化,采用硅酸盐水泥(32.5R和42.5R)、铝酸盐水泥3种胶凝材料固化中和渣制备建筑砌块。在抗压强度和浸出毒性测定的基础上,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等实验手段,探究了水泥矿物水化及其与中和渣中主要物质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m(水泥)∶m(干污泥)∶m(水)=1∶0.5∶0.75时,3种胶凝材料制备免烧砖的抗压强度均达到25 MPa以上,明显高于普通黏土烧结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