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硝酸磷肥装置含氨尾气系统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硝酸磷肥装置含氨尾气系统存在的问题,介绍改造工艺,主要设备和改造后收到的良好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黑化集团有限公司硝酸装置的尾气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硝酸生产过程中尾气治理的常用方法,结合黑化集团有限公司现有条件,利用氨库弛放气为还原剂,采用氨选择性催化还原工艺对硝酸装置尾气进行了治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备用发电机在非稳态工况下运行时会产生污染的尾气,若不加以处理任其排放,会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本研究通过发电机尾气排放特征分析,拟采用喷淋塔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尾气可达《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中的第二时段二级标准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湿法烟气脱硫喷淋塔的阻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装配有自行设计的湍流装置的冷态喷淋塔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气速、喷淋量、液气比(L/G)、湍流装置垂直和水平间距对其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湍流装置结构形式一定时,喷淋塔的湍流层阻力(ΔP)均随气速、喷淋量和L/G的增大而增大;当气速、喷淋量、L/G一定时,湍流层阻力均随湍流装置垂直与水平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当气速、喷淋量、L/G、湍流装置垂直与水平间距分别为2.0 m/s、100 m~3/h、10 L/m~3、120 mm、120 mm时,湍流层的最小阻力为0.14 kP a;而当气速、喷淋量、L/G、湍流装置垂直与水平间距分别为3.6 m/s、240 m~3/h、25 L/m~3、90 mm、100 mm时,湍流层的最大阻力为0.62 kP a。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该喷淋塔湍流层阻力的经验公式为ΔP=0.000 46V ~(0.724)Q~(0.930)D~(-1.860)f~(-5.480),其拟合优度与显著性良好,对工业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素平 《环境工程》2004,22(3):72-72,79
本研究通过对太原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分析 ,指出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 ,机动车尾气排放已逐渐成为影响城市大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分析 ,对太原市机动车尾气分担率建立动态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精度较高 ,预测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6.
从畜禽养殖厂土壤中分离筛选出2株高效异养硝化脱氨菌株,命名为LH-N7、LH-N29,通过16S rDNA分析鉴定及系统发育树分析,LH-N7属于善变副球菌(Paracoccus versutus),LH-N29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以(NH4)2SO4为唯一氮源、葡萄糖为唯一碳源的氨氧化培养基中,菌株LH-N7及菌株LH-N29 72 h内氨氮降解率达到92%和93.2%,体系中总氮降解率达到65.5%和73.3%。菌株LH-N7降解过程中有硝酸盐积累,但随后会同步转化,说明LH-N7同时具有好氧反硝化能力,菌株LH-N29脱氨过程中几乎没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积累,说明LH-N29能够同步硝化反硝化。两株菌配伍后脱氮率高于任一单菌株,且以V(LH-N7)∶V(LH-N29)=1∶2混合去除效果最佳,氨氮降解率达到99.3%。两株菌在最佳脱氨配比条件下能够使活性污泥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24 h提高24.7%和47.1%,达到97.5%和84.2%。  相似文献   

7.
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兰州市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对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主要干线车流量、车型比例及固定源污染状况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较为科学的方法计算了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分担率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对兰州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从而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新型高效内流式循环脱氨塔装置在高氨氮废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及运行中注意要点。通过实际运行证明:内流式循环脱氨塔装置能够有效处理高氨氮污水的设计要求,进水氨氮在3000mg/L时,经过处理后出口氨氮可达到100mg/L以下,硫酸铵回收浓度可控制在20%~25%左右,完全可以回收使用。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状况的分析计算,得到了近年来兰州市CO、NOx的排放量及分担率、HC的排放量,2006年各车型污染物排放量及分担率,2006年城市主要道路机动车污染物年排放量等数据,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综合研究试验筛选,研发专门适用以黄磷生产中外排废尾气为原料,匹配当今较先进的甲酸甲酯水解法(改进工艺)生产具有广泛用途和良好市场前景的环保型有机强酸———甲酸,完全满足优级甲酸生产的气体净化、提纯、提浓工艺技术,且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豆蛋白粉生产过程中喷雾干燥塔尾气温度较高,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现实,也针对目前的节能需求,对现有的喷雾干燥塔的尾气排放部分进行改造,设计一个片状空气预热器,以利用高温的尾气与系统的进气做热交换,实现热量再利用,降耗和提高蛋白粉产率的目的,并对投资收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气体放电光催化去除VOCs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实验研究试图将气体放电等离子填充床反应器与纳米TiO2 光催化剂相结合 ,以气体在介质表面放电产生的紫外线为光催化材料的驱动力 ,将等离子与光催化两种处理VOCs技术相结合提高反应器的去除效率。实验证明这种气体放电光催化处理VOCs的效果是明显的 ,较无纳米TiO2 光催化涂层提高去除效率 10 %~ 17%。  相似文献   

13.
超重力旋转床用于烟气除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艳辉  柳来栓  刘有智 《环境工程》2003,21(6):42-43,58
超重力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强化传递过程的技术 ,将其应用于烟气除尘方面 ,是一个新的思路。在此通过对超重力旋转床的气相压降、除尘效率等性能指标的考察 ,证明该设备具有复合除尘机制 ,在除尘方面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湍流装置对吸收塔的增效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球式湍流提效结构。以装配有该新型湍流装置的热态吸收塔为研究对象,讨论气体流速(气速)、液气比(L/G)、浆液浓度及湍流装置纵横间距对其增效及阻力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湍流增效装置,新型湍流装置可在较小压力下达到更高的脱硫效率,工业应用前景良好。并且增大气体流速或L/G,减小纵间距均可获得更大的脱硫效率,但压力随之增大。当进口烟气ρ(SO_2)为2000 mg/m~3,湍流层横纵间距为X_2∶Y_3,气速为3. 6 m/s,L/G为12 L/m~3,浆液浓度为10%时,脱硫效率最高,出口烟气SO_2浓度达到超低排放标准(≤35 mg/m~3)。  相似文献   

15.
简要分析了雾化Ca(OH) 2 浆滴对SO2 气体的吸收过程。在竖直单管冷凝换热器内利用喷入雾化碱性浆滴,研究了影响SO2 气体吸收的主要因素,Ca S值、反应器入口SO2 浓度、雾化空气量、烟气进口温度、烟气雷诺数都会影响对SO2 气体的吸收效果。实验表明,雾化碱性浆滴强化了烟气冷凝脱硫效果。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新型涡旋脉冲式反应器的结构设计。用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PVC反应器进行了含粉尘HCl废气净化试验。系统地考察了操作温度、液气比及吸收液中的HCl含量对HCl脱除率R的影响。结果表明:涡旋脉冲式反应器可以高效率地脱除废气中的HCl和粉尘,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HCl脱除率可达99.5%以上;粉尘去除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7.
吸收法脱除甲苯废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柠檬酸钠溶液为吸收液,在散堆填料塔里进行脱除甲苯废气的实验研究。研究了柠檬酸钠浓度、甲苯进口浓度、空塔气速及液气比对含甲苯废气吸收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解决含甲苯废气污染问题提供了应用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填料层高度可使吸收率达到88%~93%,废气达标排放,并对吸收液的后处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过程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模拟试验研究了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中脱硫渣再循环利用、气体参数(SO2浓度、气速、气温)及浆液参数等对脱硫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喷雾干燥塔内传热传质过程。本文结果将有助于改进喷雾脱硫塔的设计和操作。  相似文献   

19.
生物法净化含NO_x尾气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化纤厂废水处理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 ,采用生物法处理硝酸碱吸收后的含NOx 尾气。初步研究表明 :静态、动态培养驯化挂膜后 ,可见到短杆菌属的脱氮菌 ,在进气浓度、循环液pH值、液气比等一定的条件下 ,可获得较高的脱氮效率。生物法是净化含NOx 废气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处理含SO2气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一种氧化亚铁硫杆菌脱除SO2的新工艺。并研究铁离子浓度、液气比和气体SO2浓度等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对比实验表明细菌菌液比稀硫酸吸收法的脱硫效率更高。在细菌菌液的脱硫作用中,不仅铁离子,而且细菌本身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微生物脱除气体中的SO2是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