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压液体色谱法测定工业废水中的烷基苯磺酸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相高压液体色谱(HPLC)荧光法测定合成洗涤剂废水中的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激发波长为232nm,发射波长为290nm。使用国产C_(18)色谱柱,甲醇/水体系作流动相,水样经微孔膜过滤后直接进入HPLC仪分析。当废水样中LAS浓度在17—24mg/l时,变异系数为0.8—2.4%;水样加标加收率为82±5%;最低检测浓度为0.016mg/l。  相似文献   

2.
直链十二烷基苯磺酸盐(LAS)是合成洗涤剂中含有的重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之一.LAS进入水体后,与其它污染物结合形成分散胶体颗粒,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物理、化学和生化特性都有很大影响,并产生潜在的危险.GB 8978—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LAS一级排放限量为5 mg.L-1[1].  相似文献   

3.
《环境化学》2011,30(2):577-578
直链十二烷基苯磺酸盐(LAS)是合成洗涤剂中含有的重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之一.LAS进入水体后,与其它污染物结合形成分散胶体颗粒,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物理、化学和生化特性都有很大影响,并产生潜在的危险.GB 8978—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LAS一级排放限量为5 mg.L-1.  相似文献   

4.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津市某洗涤剂生产厂的排水沟污泥中分离到一株对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LAS1,经生理、生化、VITEK微生物自动鉴定仪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该菌为放射形土壤杆菌(Agrobacter radiobacter),LAS1生长的最佳pH值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30℃,无机氮可以促进其对LAS的降解,而有机氮则会对其降解LAS产生强烈竞争.当LAS浓度高于60mg/L时,LAS1的LAS降解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LAS1对LAS的降解时间动力学曲线为二级动力学反应.图4参5  相似文献   

5.
采用Gibbs自由能最小化法对四氢呋喃(THF)部分氧化制乙炔和合成气反应进行热化学平衡计算.考察了温度、氧燃比(n(O_2)∶n(THF))和压力等因素对THF部分氧化制乙炔和合成气反应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乙炔、合成气含量及氢碳比(n(H_2)∶n(CO))明显增大,CH_4和C_2H_4含量先增大后减小,C_2H_6含量显著减小;1200—1500℃时,乙炔和合成气含量较高,氢碳比较稳定,有利于乙炔和合成气的制备;温度大于1200℃时,随氧燃比的增加,乙炔含量减小,合成气含量增加,在氧燃比0.02—0.10时较为适宜;随压力增加,乙炔和合成气含量减小,C_2H_4和C_2H_6含量增加,低压有利于乙炔和合成气的制备.在1200—1500℃、氧燃比为0.10、常压条件下,乙炔和合成气含量最高、氢碳比2.1、副产物含量为0.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秸秆腐解的最佳初始条件,为腐熟秸秆还田提供科学依据,以水稻秸秆为腐解对象,设置不同的"金葵子"腐秆剂用量(因素A:A_0、A_(0.5)、A_(1.0);%)、含水量(因素B:B_(50)、B_(60)、B_(70);%)及初始碳氮(C/N)比(因素C:C_(20)、C_(22)、C_(25))等初始条件,进行正交试验,研究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pH、种子发芽指数(GI)、C/N比、腐解率(DR)、水溶性有机碳(DOC)及紫外光谱参数(SUVA_(280)、E_2/E_3和A_(226-400))等指标的动态变化,以确定这些初始条件对水稻秸秆腐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腐解过程中,所有处理GI和DR值均随着腐解的进行逐渐升高;A_0B_(70)C_(25)和A_(0.5)B_(70)C_(22)处理C/N比持续下降,其他处理先升高后下降;A_0B_(50)C_(20)和A_(1.0)B_(70)C_(20)处理DOC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其他处理持续升高,紫外光谱参数的变化反映了水溶性有机物芳香性结构和腐殖化程度变化情况。(2)腐解结束时,未腐熟完全的A_(0)B_(50)C_(20)处理pH、GI和DR值(分别为7.05、34.9%和30.7%)明显较低,其C/N比(25.7)则明显较高,而大多数处理pH值符合腐熟堆肥标准(8.00-9.00),GI值符合毒性较低(≥50%)或完全腐熟状态(≥80%);A_0B_(70)C_(25)、A_(0.5)B_(70)C_(22)和A_(1.0)B_(60)C_(25)处理C/N比(分别为13.1、14.4、16.4)基本符合腐解产物最佳C/N比标准(15.0);A_(0.5)B_(70)C_(22)处理DR值(47.1%)最高。通过紫外光谱参数测定来预测GI值大小,为判断秸秆是否腐熟完全提供了一种替代性评价方法。直观分析法表明,水稻秸秆腐解最佳初始条件为"金葵子"腐秆剂0.5%、含水量70%、初始C/N比25;腐秆剂用量对DOC含量影响最大,含水量对C/N比、DR、SUVA280、E_2/E_3和A_(226-400)值影响最大,初始C/N比对pH和GI值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家用洗涤剂产品包括洗衣粉、洗洁精、洗手液等,它们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各种表面活性剂,以直链烷基苯磺酸盐(LAS)、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最为常用,其中APE包括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表面活性剂使用后的最终归趋为各种水体,由于表面活性剂使用量巨大,这些常用表面活性剂在家用洗涤剂中的含量分布很少有报道,因此有必要对市场上主要表面活性剂在家用洗涤剂中的含量分布特征进行较详尽的调查,为水体环境中各种主要表面活性剂的来源分析和家用洗涤剂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是一种常用的洗涤剂,具有难降解和易残留等特点,是我国水体中普遍存在的有害物质.当水中LAS浓度过高时,会对淡水水生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以LAS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淡水水生生物组成特征,筛选国内外文献中有关LAS水生生物毒性数据,涵盖5门12科19种,共40个急性毒性数据.运用毒性百分数排序法(SSR)和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SSD)进行推导,结果表明,利用SSR法推导得出基准最大浓度(CMC)为0.56 mg·L-1、利用急慢性比(取10)求得基准连续浓度(CCC)为0.11 mg·L-1;利用SSD法得到CMC为0.58 mg·L-1,CCC为0.12 mg·L-1.2种方法结果相近,从安全角度考虑,选取SSR法所求的水质基准为最终结果.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水体中存在LAS潜在生态风险,且主要集中在城市水体中.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地区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的变异规律对于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空间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地点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的差异及其与土壤和气候因素的关系,采集南宁、常州、宿迁、牡丹江4个不同气候区11个样点的土壤,在当地年平均土壤湿度和25%土壤湿度下培养土壤,测定1年的累积土壤异养呼吸量、有机碳含量,进而估算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并测定土壤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最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的牡丹江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最大。在采样点年平均土壤湿度下培养土壤的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变异范围为(18.60±3.90)—(74.73±10.47) a,在25%土壤湿度下培养土壤的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变异范围为(13.40±1.61)—(83.54±19.28)a。在采样点土壤湿度培养土壤的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变化主要与有机碳含量有关,而与年异养呼吸量无显著(P0.05)相关性;当土壤湿度提高到25%之后,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变化则受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年异养呼吸量的双向调节,且培养土壤的湿度提高到25%后,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显著(P0.05)增加。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随土壤全氮含量增加而增大(P0.05),随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而减小(P0.05)。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与土壤pH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回归关系(P0.05)。基于土壤总氮含量(TN)、有效磷含量(SAP)、年平均温度(MAT)、年平均降水量(AP)的模拟方程[MTT=13.156e(0.667TN-0.005SAP+0.019MAT-0.311AP)]可模拟采样地点土壤湿度下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MTT)85.5%的变异,基于总氮含量(TN)、年平均温度(MAT)、年平均降水量(AP)的模拟方程[MTT=7.637e(0.906TN+0.127MAT-2.393AP)]可模拟25%土壤湿度下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82.6%的变异。该研究显示不同采样点土壤有机碳平均周转时间存在极显著(P0.001)差异,且这种差异主要与土壤和气候因素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环境标准品和湖水中LAS的烷基同系物的组成,并比较了几种商品级LAS中同系物的比例。用YWG-CH作为固定相和含高氯酸钠的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达到LAS同系物较好地分离。成功地用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除去萃取液中的亚甲基蓝。方法的回收率为95.01%,标准差±2.97,最低检出量10ng。还用此法检测了武昌东湖湖水中LAS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表面活性剂对柴油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景环  曾溅辉 《环境化学》2007,26(5):610-613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土壤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吸附行为,探讨表面活性剂对柴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LAS和CTAB的吸附等温线均为非线性,其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为:轻壤土>轻粘土>中壤土>砂壤土>重壤土>紧砂土.同一土壤中,CTAB的吸附量大于LAS的吸附量.LAS和CTAB均利于柴油在土壤表面的解吸,且LAS的解吸效果更好.柴油的吸附量随LAS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CTAB的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吸附量随CTAB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CTAB的浓度等于或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吸附量随CTAB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气中总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采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测定大气中总烃(C_1—C_8)的方法;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并以除烃空气作为载气和助燃气。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8%,最低检出限为0.1mg/m~3(以甲烷计)。应用本方法,对大庆市大气样品中的总烃进行了测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华北典型城市——河南新乡市市区采集4个季节大气PM_(2.5)样品,每个季节连续采样1个月,共获得样品124个。用热-光透射法(TOT)分析了PM_(2.5)中的碳质气溶胶组成,并用核磁共振(~(13)C-NMR)的方法测定了碳组分结构。采样期间PM_(2.5)、OC和EC的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8±123)、(28.5±20.5)和(5.08±4.46)μg·m~(-3)。其中4个季节的TC与PM_(2.5)质量浓度高度相关,显示碳质气溶胶是新乡PM_(2.5)的重要组分,其季节平均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OC/EC比值在2.78~16.20之间,平均值为6.33,说明新乡碳质气溶胶来源具有多样性。不同季节OC/EC比值的变化范围也有不同,其中春季变化范围最小,说明污染源相对比较稳定;冬季变化范围最大,最低值为2.78,最高值为16.2,显示了生物质燃烧贡献的重要性。核磁共振结果显示新乡市碳质组分的主要成分为烷基碳、羟基碳、烷基取代的芳香碳和芳烃或者酚醛树脂类碳。秋季羧酸类碳和氧取代芳烃或者酚醛树脂类碳明显增加,显示了生物质燃烧对城市秋季大气碳质气溶胶贡献的重要性;冬季羟基化合物增加主要来源于室内生物质燃烧;春季芳香类化合物增加,可能为汽车尾气排放源;夏季烷烃类碳明显增加,与植物生长和气候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石家庄市冬季道路积尘中PM_2.5与PM_10的碳组分污染特征和来源,利用移动式采样法对市区不同类型铺装道路积尘进行收集,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样品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并分析其特征.结果表明,OC、EC在PM_2.5中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66.54 mg·g~(-1)、25.35 mg·g~(-1),在PM_10中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18.31 mg·g~(-1)、20.3 mg·g~(-1),总碳(TC)占PM_2.5中百分比为19.2%,占PM_1013.9%,表明碳组分更容易富集到细粒径颗粒物上;相关性分析表明OC、EC来源大致相同;8个碳组分中OC3的百分含量最高,OC4次之,EC3最低;主成分分析及OC、EC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道路积尘中的碳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大气降尘中的燃煤成分.  相似文献   

15.
使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5年8月1日至7日,对大气中细颗粒连续监测,有8万多个颗粒具有测径和电离信息,SPAMS所捕获的颗粒数与PM_(2.5)浓度的相关性达到0.78,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颗粒物数浓度能够反映大气污染变化趋势.分析表明,捕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可分为具有代表性的8类:元素碳(EC)、混合碳(ECOC)、有机碳(OC)、高分子有机碳(HOC)、富钾(K-rich)、矿物质(KWZ)、左旋葡聚糖(LEV)和重金属(Metal)颗粒,不同类型颗粒粒径分布差异较为明显.颗粒类型以ECOC和OC颗粒为主,约占到电离颗粒数的50%以上.ECOC和OC颗粒数百分比在1:00 am至12:00 am左右,先上升后下降;EC颗粒主要受到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所占比例白天高于夜间;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的增加和低风速是造成PM_(2.5)浓度上升阶段的主要原因;源解析结果表明,拓东体育馆周围大气污染源以机动车尾气为主,贡献率为28.5%;其次为燃煤源,贡献率为23.8%.  相似文献   

16.
燃烧及碳纳米材料的生产和处置过程中,均有可能产生富勒烯(C_(60))等纳米颗粒物.这些纳米颗粒物进入大气后,主要存在于气溶胶中.由于本身的共轭结构C_(60)可以吸收紫外可见光发生光氧化转化,研究C_(60)在气溶胶中的光转化对于评价其环境归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环己烷、甲苯和二氯甲烷等溶剂模拟气溶胶表面液体层,采用模拟日光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C_(60)在3种溶剂中的光化学转化.实验结果表明,C_(60)在环己烷、甲苯和二氯甲烷中的光降解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光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80±0.01)×10~(-3)、(3.80±0.02)×10~(-3)、(14.80±0.20)×10~(-3)min~(-1).DFT计算结果表明,C_(60)在3种溶剂中均可以通过光致产生1O_2发生氧化反应.然而,仅在二氯甲烷中C_(60)可以通过电子转移生成O_2~(·-)来促进C_(60)的光转化.甲苯溶剂中激发态甲苯分子可以敏化C_(60)产生C·-60从而加快C_(60)的降解.理论计算结果有助于解释实验中C_(60)在二氯甲烷中光解速率最快,在甲苯中光解速率比在环己烷中快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土壤有机质最活跃的部分,可用来表征土壤肥力水平,而且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有重要意义。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上海市3种城市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C_(mic))和氮含量(N_(mic)),并分析了其空间变化和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林型之间C_(mic)和N_(mic)差异显著,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香樟混交林C_(mic)和N_(mic)变化范围分别为46.57~908.77和10.61~103.64、64.58~480.54和20.14~88.39、57.38~853.18和16.67~148.00 mg·kg~(-1),各林型C_(mic)和N_(mic)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3种林型除15~2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显著以外,0~5、5~10和10~15 cm 3个土层都有明显季节动态,且最高值均出现在秋季。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同时N_(mic)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较大。不同城市森林中植被与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的不同,造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时空格局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用酵母菌C_(59)在添加1%碳源的蚕蛹有机污水中进行发酵,可降低污水中的BOD、COD和总氮的含量,其去除率分别达56.1%,44.0%和46.1%,并可对酵母粉C_(59)进行综合利用。如对发酵滤液进一步用植物、维生物、低等动物,人工假根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工程进行二级处理,则可达到无公害排放,从而使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得到较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甲醛的水溶液在有Ca(OH)_2沉淀存在时,在常温(25℃)下静置,能发生甲聚糖反应,生成糖类混合物。糖的收率高于无Ca(OH)_2沉淀的常温甲聚糖反应。低浓度甲醛(5%)缩合,能获得组份大为简化的甲聚糖。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主要是C_5、C_4和C_3糖,并检出了木糖。  相似文献   

20.
选取辽河灌区不同肥力水平春玉米(Zea mays ssp. mays L.)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施肥对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组分(TOC、ASOC、LFOC、DOC和MBC)的影响,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连续种植春玉米能够显著增加低产田土壤w(TOC),增加各产田土壤w(ASOC)和w(MBC),降低各产田土壤w(LFOC),土壤w(DOC)变化较小.施肥使土壤w(TOC)增加了-13.41%~7.54%,平均增加了0.16%;使高产田表层(0~10 cm)土壤w(TOC)显著增加,低产田犁底层(20~40 cm)土壤w(TOC)显著降低.施肥使土壤w(ASOC)增加了-13.98%~72.22%,平均增加了15.82%;使低产田犁底层和高产田耕层(10~20 cm)土壤w(ASOC)显著增加,中产田耕层土壤w(ASOC)显著降低.施肥使土壤w(LFOC)增加了-42.60%~168.57%,平均增加了48.83%;使中产田表层和犁底层、高产田表层和耕层土壤w(LFOC)显著增加,高产田犁底层土壤 w(LFOC)显著降低.施肥使土壤 w(DOC)增加了-42.74%~51.29%,平均增加了9.36%;使中产田耕层和犁底层、高产田表层和耕层土壤 w(DOC)显著增加,低产田耕层土壤 w(DOC)显著降低.施肥使土壤 w(MBC)增加了-1.16%~19.97%,平均增加了9.32%,除中产田耕层土壤之外其他土层土壤w(MBC)均有所增加.施肥主要提高土壤ASOC和LFOC含量,促进土壤DOC的变化.施肥显著增加低产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促进中产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增加高产田土壤有机碳耗损.施肥主要增加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耗损犁底层(20~40 cm)土壤有机碳,调解耕层(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施肥对微生物可利用性及结构不同的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不同;高、中、低产田因其土壤理化性状及有机碳本底值不同,对施肥的响应存在差异.施肥总体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同时通过改变微生物及玉米根系活力影响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组分.土壤中有机碳组分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产量)=-4665.61-0.008×w(SOC)-0.421×w (ASOC)-0.777×w (LFOC)+5.370×w (DOC)+33.408×w (MBC).ASOC和MBC具有土壤肥力指示作用,施肥主要通过调控土壤ASOC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