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瑞典早在70年代初,就着手研究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进入80年代之后不久,不少民间团体开始对废弃物采取分类回收。瑞典每年产生各类废弃物约5200万吨,其中有2200万吨可以再生利用。瑞典的许多超级市场都设有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顾客喝完饮料的易拉罐和玻璃瓶投入自动回收机  相似文献   

2.
英斌 《环境》1995,(11)
瑞典早在七十年代初就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并着手制定相应的计划。进入八十年代后,由民间机构开始实施对废弃物的分类回收。瑞典年均产生各类废弃物5200万吨,其中可以再生利用约2200万吨。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废弃物回收利用,瑞典的许多大商场都设有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装置。顾  相似文献   

3.
日本易拉罐制造协会大皇芳昭理事长7月15日宣布,日本1995年度易拉罐回收率为65.7%,比上一年度的61.1%提高了4.6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美国的易拉罐回收率。美国1995年度的易拉罐回收率为62.2%。日本1995年度回收的易拉罐为17.382万吨,其中用于再生产易拉罐材为7.9万多吨,占全部回收量的45.6%,比上一年上升5.6个百分点。用于其它铝工业制品生产的达到5.5万吨,用于脱酸剂、日用品生产的达4万吨。日本回收的易拉罐65%来自城镇地区,学校、企业集团、商店的回收也很普及。日本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希望到四皿年日本易拉罐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1972-1992年)美国原铝的产量增加不多,从370万吨增加到400万吨,增加8.1%。可是再生铝的供应量却从100万吨增加到280万吨,增加了180%。再生铝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全铝易拉罐消耗量与废旧易拉罐回收量大幅度增加。在1972-1992年期间,美国易拉罐铝带材的生产量由50万吨上升到190万吨,增长280%。二十年来易拉罐由80亿个增加到923亿个,废旧易拉罐的回收量也相应地由12亿个增加到627亿个,回收率约为67.9%。除了废旧易拉罐以外,其他废杂铝回收率也相当高。美国废铝高回收率的原因:1新旧废铝料比例变化废铝分为新、旧…  相似文献   

5.
《环境工程》2006,24(3):53-53
彩电、冰箱、电脑等电子废弃物未来不再成为环境污染源。未来三到五年,上海将筹建电子废弃物回收三级网络体系,在每个区都设立一个回收分中心,通过这些中心,电子废弃物将被分别重新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外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方法,分析了上海市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现状,提出了包装废弃物可采用的回收模式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香港平均每天产生固体废弃物1.6万吨,全年高达580万吨。这些废弃物一般采用填埋和焚烧的方式加以处理。然而,近年来可供填埋废弃物的场地越来越少。目前仅有4处废弃物填埋处理场,其它的9处早已呈饱和状态。为了处理日益增多的废弃物,香港有关部门决定在新界地区新建3个废弃物填埋处理场。 香港约有17%的废物可以再生利用,其中有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纸张等。从八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1988年,香港在新界建了一个专门回收废旧的加工厂,从不同渠  相似文献   

8.
机械分离回收方法处理电子废弃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正成为1个全球性的紧迫问题。针对电子废弃物增长较快,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身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的现状,从电子废弃物的增长性、危害性、潜在价值等方面,阐述了电子废弃物的主要特点;从电子废弃物的拆解、破碎、分选等方面,阐述了电子废弃物机械回收利用的一些方法。指出电子废弃物的机械分离回收与其他回收方法相比,污染小、效率高、方法简单、成本低、容易规模化。介绍了国内外电子废弃物机械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在工业上的应用与发展,可为国内在这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良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要求所有生产厂商回收利用所有的电子废弃物的时机尚不成熟,但还是需要寻求各类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方法。正是在这个目标下,夫琅和费(Fraunhofer)化工高分子学院与戴姆勒一奔驰(Daimler-Ben)研究中心合作发明了一种安全回收电子废弃物的组成材料的方法。电子废弃物由不同成分构成。当废弃电子部件只需简单拆分而无须处理就可重新使用的部件越多,生产厂商就可以节省越多的开支。困难来自这些部件由不同成分组成。比如为了回收印刷电路板的贵重金属,电路板要经过多次分解并且金属的分离还要经过复杂的处理过程,处理后的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讲述了建筑与建筑拆除废弃物回收的基础工具,包括建筑废弃物管理的基本元素、废弃物材料的重新使用、回收的团队管理、回收培训和管理方案、循环材料的运输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根据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的现实情况,从回收网络、处理情况和优缺点等方面,分析比较了我国五种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个体户回收处理体系、民间回收处理体系、供销社回收处理体系、生产商回收处理体系和电子废弃物专业拆解公司回收处理体系,并提出建立“个体户+公司+拆解基地”合作关系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现状 目前我国的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完全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发进行的。废弃物回收以个体从业人员走街串巷回收为主.辅以生产厂家以旧换新回收、环保部门从生活废弃物中回收等方式。许多城市废旧物资市场被大批外来人员回收队伍占据,处于一种分散经营状态,未形成回收网络。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组织体系及相关政策的扶持、约束,废弃物回收的分类处理与再制造、再利用脱节,回收处理技术落后,多采用人工操作,加工程度低,资源回收率低,回收成本高。  相似文献   

13.
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分析了多种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其次建立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系统框图,最后提出了面向回收利用的包装设计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大量废旧家电、手机等电子产品废弃物正以惊人速度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们健康。为此,中国将建立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试验基地,填补国内在电子废弃物专业化处理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电子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电子废弃物的危害及回收利用进行了综合论述,并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河北环境保护》2007,(9):41-42
电子垃圾以每年3%-5%的增长速度成为目前世界垃圾速度增长最快的废弃物之一。在有些电子废物存储地,由于管理不当,污染了地下水.有的污染了土壤,变成了不毛之地。可见.监控电子产品垃圾的回收与处理势在必厅。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我国《报废电子电器产品环境管理的有关惰况》显示.电子废弃物在固体废物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只要处置得当.废旧电器对环境的污染完全可以避免。其实电子废物不废。只是把它放错了地方,如果用现代科学方法拆解和回收,一些元器件、电缆、电线、金属、塑料等就可以成为宝贵的再生资源。希望通过下面一组文章让读者对电子垃圾有个全方位的了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科技简讯     
开发再生资源前景广阔刘世昕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再生资源工作会上,国家内贸部陆江副部长说,科学技术在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起了巨大作用。回收和加工利用废旧物资,可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要使大批废旧物资真正变废为宝,单靠传统工艺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所以要应用科学技术改进传统工艺,推动再生业发展。勺\五”期间,“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科技研究”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7个课题则个专题已基本完成。如从废蓄电池回收铅的生产与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回收率可达98%。用易拉罐配制成“6063”或“38”…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管理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电子废弃物存在着产量大、资源化率低、污染危害严重等问题,其回收处理形势十分严峻。文章简要阐述了典型发达国家的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概况,总结了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方面的相关立法管理和具体工程实践,分析了当前国内回收体系存在的弊端,并对最新实施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进行了重点评述,分析了其在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正规回收体系上取得的积极成果和重要意义。同时,就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管理体系的发展,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电子废弃物回收管理现状与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针对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巨大产生量和废弃量,分析了我国电子废弃物的来源与流向,以及管理过程中收集、贮存、重复使用和再生利用等几个环节的现状。提出针对我国国情,在电子废弃物立法、产业化以及回收体制等方面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废弃物产生国,由于废弃量大、经济价值高以及不当处置污染严重,对电子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迫在眉睫。日本在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本文从政策法律、回收体系、资源化过程三个方面对日本电子废弃物管理状况进行梳理与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