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扬子东南缘浙赣地区地质构造特征,通过研究中生代的构造分层、盆地演化、火山活动构造环境等,分析了研究区中生代构造环境,认为研究区中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由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向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方向的转变和由挤压-拉张-挤压-拉张的构造环境变化;构造体制环境从晚侏罗世开始,到早白垩世早期基本完成转换过程。伴随构造环境的转变,研究区内形成了中生代不同类型的盆地。  相似文献   

2.
遂昌柘岱口一湖山北东向断裂带在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晚期经历了多期次、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活动与该地区两个大规模萤石矿田的形成关系密切。晚侏罗世晚期到早白垩世早期断裂活动表现为拉张松驰作用,为黄沙腰萤石矿田的形成提供了导矿和容矿构造空间,萤石矿主体赋存于北东向断裂带内。晚白垩世晚期,断裂活动表现为挤压环境,断裂带具有导矿作用,矿体受控于派生之北西向次级断裂内,湖山萤石矿田的形成具有此特征。  相似文献   

3.
萤石中的铱     
对15个矿床的30个萤石单矿物及其10个矿石样品的研究表明,这些样品中铱含量的范围从痕量到0.17g/t。研究查明,晚中生代矿床中具鲜艳颜色(绿色、紫色)的萤石含铱、金、银和铅稍富,这些矿床产于断裂与环状构造的交切部位和隔开中生代断裂构造的地垒隆起的边部。晚中生代矿床中萤石富含的铱和其他铂族元素以及贵金属来源于成矿流体和火山喷发物。从基拉韦亚火山1983年爆发时的喷发物中发现有地幔成因铱的氟化物及其他化合物也是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正> 矿床产于叠加在中生代褶皱带之上的火山拗陷内白垩纪火山穹窿建造中。围岩由早白垩世层状酸性火山岩和超覆其上的陆源含煤岩层所组成。在深部,火山岩中有未出露地表的晚白垩世花岗岩类岩体侵入。矿体局限在具不同方向的脉带和矿脉范围内。对于金、银来说,产于近南北向构造中的热液阶段早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地层学的观点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中生代地层沉积及构造特征后,指出地层分布上虽存在“脱节”与“分离”,构造形态上存在差异和不协调,但在总体上又是统一和相成的,同于处一个构造体系之中。作者认为本区印支期地壳运动是一种和缓的、以升降作用为主的运动;地壳变形主要表现为隆起与拗陷。早期地壳上升(相当于金子运动)—由浅海逐渐变为陆地,晚期地壳上升(相当于南象运动)一形成了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其中并发生构造运动的东向迁移和沉积作用的北向迁移。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西坡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火山喷发特点、火山岩岩石组合及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大兴安岭西坡地区发育的大量中生代火山岩可分为三个放回,自早而晚依次为:晚侏罗世的塔木兰沟族回、上库力旋回和早白垩世的伊列克得旋回。不同旋回火山岩具有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在岩浆起源、源区性质和演化过程等方面,不同族回火山岩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别。火山岩为深部作用和过程的产物,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本区中生代发生的剧烈的火山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寿昌地区位于寿昌—马剑火山构造洼地中段(图1),西至田坂村,东至儒源, 南至童家,北至石马头,总面积约500km~2,是浙西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发育的典型地区。 寿昌—马剑火山构造洼地,是燕山运动早期在区域复式背斜隆起基础上因断陷作用而形成的火山岩盆地。东南是金衢盆地和浦江盆地,多以断裂为界;北西为桐庐—淳安复式向斜,亦多以断裂为界;南西和北东均以沉积不整合覆盖于下古生代地层或更老的  相似文献   

8.
<正> 库兹涅茨克一阿尔泰汞矿带是阿尔泰一萨彦褶皱区西部最重要的控矿构造,该褶皱区作为独立汞矿省是中亚次大陆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和汞矿化带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提供的大量事实表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阶段,无论对该矿带地质构造的形成或其一定的成矿专属性——主要发育汞矿石建造的低温热液汞矿床,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然而,对于这些矿床形成的时代和成因还存在着另外一些认  相似文献   

9.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6,(4):259-265
通过分析皖南休宁天井山金矿床和小贺铅锌矿床的构造控矿因素,认为燕山晚期花岗岩和北东向断裂是安徽休宁—歙县东南部地区金多金属矿形成最重要的控矿因素。歙县南源口和休宁桃溪两个地段的构造分析表明,该区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四期构造变形,其中早期向北西的逆冲推覆和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层是成矿前构造;燕山晚期北东向高角度正断层控制燕山晚期花岗岩类侵入和成矿,是成矿期构造;随后的右行平移断层为成矿后构造。  相似文献   

10.
江西相山火山盆地位于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带的最西端,具有明显的东西向构造域与北东向构造域叠加特征,其在扬子东南缘(浙赣段)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流纹英安岩和边缘相碎斑熔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研究其岩石地球化学、地质构造特征,认为相山火山盆地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的强烈转换时间为133.87±0.76 Ma至132.01±0.7 Ma之间,可代表扬子东南缘(浙赣段)中生代构造体制强烈转换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矿床成矿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老一新成矿 ,东西南北有别”。“一老一新成矿”表现为主要成矿时代为早元古代 (2 6 0 0~ 14 0 0Ma)和中生代 (部分晚古生代 30 0~ 10 0Ma) ,且中生代形成的金矿床所占的比例更大。“南北有别”表现为 :我国早期成矿作用在扬子地块和华南地区主要以中元古代 (180 0~ 14 0 0Ma)为主 ,而华北地区以早元古代 (2 6 0 0~ 180 0Ma)为主 ,甚至存在晚太古代的金矿床 ;我国晚期成矿作用在华南地区以印支期—燕山早期为主 (如海南—粤西地区为 2 30~ 190Ma) ,在华北、胶东地区为燕山中晚期 (14 0~10 0Ma)。“东西有别”表现为我国东部地区中生代是金矿床成矿的最重要时期 ,而西部地区晚古生代是金矿床成矿的重要时期 (以北山、天山和北疆地区最明显 ,成矿年龄以 30 0~ 2 30Ma为主 )。同时 ,我国的金矿床普遍具有“成矿物质来源老 ,矿床定位年龄新”、“多期成矿作用叠加明显”和以“岩浆热液型为主”的特征。上述特征是受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12.
湘东北燕山晚期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湘东北中生代多期陆内花岗岩浆活动中 ,燕山晚期花岗岩占有重要地位 ,燕山晚期大规模花岗岩侵入代表一种特殊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湘东北主要燕山晚期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来判别成岩构造环境 ,认为该期花岗岩属于富碱质的钙碱性花岗岩 ,为陆内拉张环境下的产物 ,进一步进行构造环境分类 ,判别其属于后造山PA型花岗岩 ,形成于造山作用后期的拉张环境 ,与陆内裂谷长期拉张的构造环境明显不同。在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湘东北燕山晚期花岗岩形成于印支—燕山早期陆内挤压 走滑剪切造山作用后期的构造松弛阶段拉张环境 ,燕山晚期P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陆内活化由挤压向拉张的构造转折 ,同时也反映湘东北的陆内活化至少经历了陆内挤压和陆内拉张两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滥木厂铊 (汞 )矿床产于NE向滥木厂鼻状背斜核部和近核部 ,并严格受控于与背斜关系密切的NE向断裂组。矿床中矿体的产出则多与层间虚脱空间有关 ,且主要产于晚二叠世龙潭组 (P2 l)和长兴组 -大隆组 (P2 c+d)。对该矿床不同部位取样并进行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 ,其结果表明 :成矿元素的活化和迁移与塑性变形关系密切 ,脆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层间滑移则为矿体形成提供了有利空间 ;在应力作用下 ,导致有机质的局部富集 ,为富铊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实验结果与汞铊矿体和富铊矿体主要产于晚二叠世含煤岩系有利岩石组合内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4.
1987-1990年四年中我国火山矿床研究中取得下列诸方面的成就:(1)玢岩铁矿的形成决定于基性-中基性并具有高碱低硅岩浆的演化,结晶分异时低氧逸度条件;从世界范围看,构造背景与板块俯冲带或缝合带(包括板内古缝合带)直接或间接有关;实验研究解决了几种特殊矿物组合如“膏包辉”组合等的物理化学条件问题。(2)随着中生代火山岩区金矿床的不断发现,对含矿主岩、基底及矿床类型与分布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3)斑岩型矿床分布广泛,除Cu,Mo外,涉及Pb-Zn,Ag,Au,W及Sn矿床,并发现与国外层火山中心地区可以对比的上部为脉状矿下部为斑岩型铜矿的实例;(4)火山岩中铀矿床多形成于晚白垩世之后,受火山盆地攻破火山口构造的明显控制;(5)西北与西南海相火山岩区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中,明确了黑矿型钢及多金属矿床和独立的金矿床的存在,在分类上除了Cu-,Cu-Zn-,Zn-Cu-Pb-及Zn-Pb-型之外,Cu-Pb型在国外很少有报导。(6)从成因或构造角度进行了火山岩区矿床成矿规律成分布规律的探索,注意到基底性质与基底构造的关系,对分布规律挺出了岩浆活动中心迁移造成的分布格局上的超覆和地区的剥蚀深度问题;(7)区分出非金属矿床的两个系列:次生石英岩系列及玻璃岩系列。通过这些研究,在火山岩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远景区和新的矿床。  相似文献   

15.
根据研究,江苏及邻区中生代含油气盆地按时序可依次划分为海相裂陷盆地(T_1-T_2~1)、前陆盆地(T_2~2-J_(1+2))、陆内走滑一拉张盆地(J_3-K_1)、陆内拗陷盆地(K_(2p+2c))和陆内断陷盆地(K_(21)—E)五类。这些盆地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沉积充填序列、沉积-构造演化、油气储集等方面均具不同特征,反映它们是在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发生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日本两条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的地球动力学特征。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下火山岩系岩石经受了左旋走滑的韧性剪切变形而形成片理或片麻理构造。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活动的起始时间、动力变形和结束时间都早于日本约30Ma。西南日本高镁安山岩和埃达克岩(120~105Ma)是在大面积白垩纪岩浆作用的起始阶段由大洋俯冲板片在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火山-侵入活动的结束标志中国东南沿海岩浆岩带是板内环境的晶洞A型花岗岩和以流纹岩为主的双峰式火山岩;在西南日本岩浆岩带是年轻地壳挤压重熔的S型过铝质石榴石/白云母细粒花岗岩和流纹岩,不存在类似华南的壳源S型花岗岩,中国东南沿海没有代表洋壳俯冲的弧岩浆岩。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源区都以幔源为主并有前寒武纪再旋回地壳物质加入,它们的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随时间推移,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岩中幔源组分增加,而西南日本则相反。华南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开始(170±5Ma)是在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背景下,大陆岩石圈减薄,陆内深断裂再活化的结果。东亚大陆边缘在晚中生代(120Ma)进入古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构造体系,但不同地段的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下扬子区中上元古界,可以分为四个构造层次.中元古界早期构造层,为一套巨厚的地槽型火山碎屑岩及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形成于1900-1400Ma;中元古界晚期构造层,为滨海——浅海——半深海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形成于1400-1000Ma;晚元古界早期构造层,为山前凹地或山间盆地磨拉石堆积,形成于1000-800Ma;晚元古界晚期(震旦系)构造层,则为砂泥质、硅质、碳酸盐岩夹冰碛砾岩建造,形成于800-600Ma.这些构造层之间不同形式的接触关系都代表着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九岭群和修水间的修水运动,形成扬子准地台的雏型;上溪群和历口群邓家组间的祁门运动是形成扬子准地台的主褶皱幕;历口群铺岭组和震且系间的休宁运动,只使地壳抬升.这些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也是推动地质历史演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调研区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中生代以来班公湖—怒江洋及雅鲁藏布江洋相向俯冲、消亡,形成多岛弧—盆系洋陆的转化和陆内汇聚—高原隆升,构成了极复杂的构造格局。根据藏北1:25万邦多幅、措麦幅地质调查成果及区域前人资料综合分析,以多岛弧盆造山模式为理论,认为在Ⅰ级大地构造单元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及拉达克—冈底斯—拉萨—腾冲陆块上,由北至南可进一步划分晚侏罗世前陆盆地、白垩纪残余海盆、阿索构造混杂岩、燕山期岩浆弧、中生代复合弧后盆地、断隆带、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岩浆弧带及新近纪—第四纪南北向地堑等Ⅱ级大地构造单元,将复杂的造山活动遗迹进行了有序的时空配置。  相似文献   

19.
人们普遍认为,中生代以来苏丹没有发生过年青的断层作用。苏丹地质图(1∶400万,1963年版)和非洲构造图(1∶500万,1968年版)上都表示境内没有断层,而且近来有关苏丹构造的很多评论也指出,晚凡勒  相似文献   

20.
江苏泗洪及周边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盆地演化及现今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郯庐断裂带泗洪段多期构造活动。新近纪—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完整记录了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沉积基底起伏特征和沉积物堆积过程。文章以泗洪段SHJ02钻孔为例,在钻孔岩心特征分析及地层序列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古地理环境及构造演化特征。SHJ02钻孔孔深246.00 m,自上而下揭示的地层包括:第四系(埋深0~47.43 m)、新近系(埋深47.43~239.52 m)、晚白垩世红层(埋深239.52~242.70 m)及早白垩世火山岩(埋深>242.70 m)。该区晚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序列和沉积格架特征,揭示了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晚白垩世断陷沉积、古近纪隆升剥蚀、新近纪伸展环境下河-湖相沉积,以及第四纪晚期挤压背景下快速隆升的构造演化过程。新近纪—第四纪河道演化变迁、河-湖相频繁交替等沉积体系的快速转换是对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