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序言     
<正>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者,海洋对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全球工业化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导致污染源持续性输入,已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包括营养物质(如氮和磷)、重金属、矿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经过各种途经进入海洋环境,对海洋生物、生  相似文献   

2.
问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非科学家他 们认为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他们可能会说是“溢油”。至少在富裕的 石油消费世界,像“托雷峡谷号”和“埃 克森·瓦尔德兹号”这些名字已成为一 般环境退化的公开象征。然而,同它们 一样严重的这类货运事故也只是海洋 污染问题的一小部分。 从科学依据上说,所有海洋污染— 确实是所有进入海洋的物质,不管是 否产生污染,都来源于陆地。而且自然 通量巨大。在过去的地质年代中,河流 每年向海洋输送数百亿吨悬浮物质和 溶解物质。的确,多数人赖以生存的沉 积岩就是大量“陆地”已冲刷入海的证 据,只是还要上升并再次变成陆地。  相似文献   

3.
正氮是生命必需元素,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病毒,大到海洋中庞大的蓝鲸,都需要氮;氮是人类最需要的元素,人类发明了氮肥的生产方法以满足作物高产对氮的需要;氮也是导致污染最普遍、最广泛的元素之一,它会污染空气,影响气候,使水体富营养化,降低生物多样性,甚至会导致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今天的地球,从遥远的极地到繁荣的城市,几乎不再有无氮污染的地方。南京师范大学蔡祖聪教授与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张宁阳小朋友合作推出科普读物《氮的  相似文献   

4.
海洋污染日益加剧,适用于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鱼类模型的建立意义重大。海洋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在培养条件、生理和分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正成为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潜在模式生物。阐述了海洋青鳉鱼在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优势,系统介绍了海洋青鳉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其在分子毒理学中的应用,最后对海洋青鳉鱼在海洋生态毒理学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龚子同 《生态环境》2004,13(4):708-708
宇航员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颗璀璨光辉的星球。地球是如此美好。虽然,地球按其自身的规律不停地转动,但越来越强烈的人为活动打破了原有的环境与人类的和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因而,环境保护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环境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使地球人及其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息和工作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由于大量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CO_2浓度持续增加,其中约1/3被海洋吸收,导致表层海水pH值降低和碳酸盐平衡体系波动,即"海洋酸化"现象。污染物的海洋环境效应一直是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实际环境中,海洋酸化往往与污染物共同存在并作用于海洋生态系统,且海洋酸化极有可能改变污染物的海洋环境行为从而影响其毒性效应。但现有研究大多针对海洋酸化或者污染物单独作用下的毒性效应展开,对海洋酸化与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的研究不足、亟待加强。为此,综述了近年来海洋酸化与典型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新型污染物(人工纳米颗粒)的相关文献,重点阐述了海洋酸化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和海洋酸化与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指出当前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球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 OA)问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恶化,使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藻类作为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贡献了约95%的初级生产力,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海洋酸化能够改变藻类的初级生产力,从而影响海洋食物网中物质和能量从初级到次级生产者及更高营养级的传递,引发食物链效应,进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评估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光合作用、碳固定、生长、钙化、繁殖等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对代谢组分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归纳了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分子调控机制,同时围绕海洋酸化与环境因子以及海洋污染物对藻类的复合胁迫展开综述,并基于当前海洋酸化对藻类影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展望,以期为人们解决海洋酸化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3):346-346
我们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模式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来自对草地、森林和淡水湖泊所做的工作,但关于覆盖地球表面70%的海洋生态系统的数据仍然十分有限。在一项新的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对来自12个全球分布的海洋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了取样分析,目的是建立一个关于海洋生物多样性模式的标准。该研究最令人吃惊的发现是,生物多样性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惊人地相似,尽管环境状况很不相同。海洋植物生态系统在许多方面很像陆地植物生态系统,虽然与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植物多样性与草食动物多样性之间没有联系。(摘自N…  相似文献   

9.
地球气候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但是,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类本身的各种生产活动形成的温室效应所引起。它的影响将逐渐超过气候的自然变化,成为世界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本文着重讨论下列几个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的性质;2.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前言 当前随着沿海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免带来各种污染的物质。因此,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重金属污染是海洋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海洋重金属污染中铬污染又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元素的化学形态的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前沿阵地,元素的不同的化学形态,具有不同的毒理特性和化学行为。为了给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评价等提供  相似文献   

11.
《产业与环境》1995,17(1):4-8
温室效应:事实与数字温室效应是我们大气层的一个自然特征.没有这种效应,地球表面上的平均温室就会是—18℃.地球,主要是在其表面,吸收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被大气层和海洋重新分布,并以更长的、热的波长重新辐射到太空中.一些热辐射被大气层中有辐射活性的气体...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100年,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范围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且速度惊人。我们已经在地质尺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生物、物理及化学性质。人类活动的这种累积作用影响了地球生命的支撑系统。如何有效地管理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一旦管理失败会有什么后果?这种挑战在21世纪会更严峻。人们必须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活动如何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服务有更深入的认识,决策者为了制定高明的决策,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更准确的信息。总之,我们必须有大量信息来满足全球、国家和当地尺度的资源管理决策的需求。为此,世界多个机构和组织提出并制定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MA: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1998年12月成立了MA指导委员会。  相似文献   

13.
环境署焦点     
全球环境展望?3:处在十字路口的地球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新出版的《全球环境展望?3》(GEO?3)报告,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在未来30年里70%以上的地球陆地表面会受到道路、采矿、城市和其他基础设施发展的影响.报告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遭受的影响可能最大,其次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GEO?3回顾了过去30年中的政策和环境影响,概括了未来30年要采取的4个政策手段,并对它们可能对人类和自然界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如果由市场力量推动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那么到2032年全球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严重缺水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在…  相似文献   

14.
污染物通过多途径进入海洋,以多种方式在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积累,成为海洋生物尤其是底栖生物体内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海洋无脊椎动物作为海洋食物链中的低营养级生物,多数种类均为底栖生活,具有较强的污染物富集能力.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其体内富集的污染物会传递到高营养级生物和人类体内,最终对海洋生物和人类产生危害,甚至引发公害事件.重金属(heavy metal)作为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具有毒性大、持续性长、耐还原性和耐降解性的特点,长久以来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代表,从机体暴露途径、机体组织分布情况及过程、污染物在组织间的转移规律和变化因素4个方面入手,全面归纳和总结了重金属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国内外学者进一步开展海洋无脊椎动物重金属富集相关的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书评     
《温室中的能源政策,第一卷。从变暧命运到变暖极限:全球气候公约的基准》,Plo-rentin Krause等人著,国际持续能源路线项目和欧洲环境局合作出版(1989)。 如果说有一件事情对于全球变暖是确定无疑的,那么,它就是子虚乌有。没有人能知道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到底会使地球温度上升多少,或何时变暖?有些人并不想等待得出结论。另一些人则需要不可争辩的因果相关性,而后才会投资于防止某件目前没有使之信服的事情发生。  相似文献   

16.
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 mm的微小型塑料颗粒或碎片,海洋中常见的微塑料类型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由于形状、颜色多变,分子量大,结构稳定,粒径范围与浮游植物相近,海洋中的微塑料很容易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其他海洋动物等产生影响。微塑料还可以为病毒、细菌提供附着载体,影响浮游植物分布,进入海洋生物消化道或进一步转移到组织中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甚至通过捕食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对高等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此外,微塑料可以作为海水中痕量化学物质的吸附载体,对生物产生联合毒性。根据目前对微塑料的研究进展情况,未来应加强对海洋微塑料分离、鉴定技术的研发以及海洋微塑料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传递效应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 mm的微小型塑料颗粒或碎片,海洋中常见的微塑料类型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由于形状、颜色多变,分子量大,结构稳定,粒径范围与浮游植物相近,海洋中的微塑料很容易被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其他海洋动物等产生影响。微塑料还可以为病毒、细菌提供附着载体,影响浮游植物分布,进入海洋生物消化道或进一步转移到组织中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甚至通过捕食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对高等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此外,微塑料可以作为海水中痕量化学物质的吸附载体,对生物产生联合毒性。根据目前对微塑料的研究进展情况,未来应加强对海洋微塑料分离、鉴定技术的研发以及海洋微塑料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传递效应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冻土、植被、径流等及其水文循环的变化.该文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在宏观尺度上从系统演化的角度去探讨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祁连山生态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地质过程密不可分,应以生态地质学的理论来研究这些变化的生态地质过程,并指出未来进行祁连山生态问题研究的科学路径,为祁连山的生态保护、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淡水藻华长期变动特征综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能汪  章颖瑶  李延风 《生态环境》2010,19(8):1994-1998
水体富营养化与淡水藻华(水华)是全球普遍现象,我国是一个高氮磷投入的国家,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条件下,河流湖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文章收集了近30年来我国水华事件的相关文献资料,基于综合研究和统计学分析,回顾性评估了我国水华发生的基本特征、变动规律和成因。数据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水华发生频率从上世纪80年代每年1~2次上升到2000年以后的每年近10次(不完全统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水华从湖泊向河流库区扩展,从点到面蔓延,且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污染严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化肥施用、畜禽养殖、电站大坝建设等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暖的叠加影响下,河流湖库的氮磷浓度上升、氮磷比值下降,水体水化学和生态环境的长期变动加大了水华发生的风险。文章认为,在流域海域综合管理框架下进行氮磷污染的联合控制,以及多学科交叉开展特定水体的水华过程和机理研究是今后藻华防控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发展就是通过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产品和效益与地球生命维持系统紧密地联系着。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把它作为一种自然财富来看待,并没有把它的保护价值纳入到经济发展的体系中。因此,不是过分强调保护,不允许任何利用,就是过分开拓,导致环境破坏,结果都使人类自己的生活福利受到损害。本文就拟探讨一下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并纪念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15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