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字城市与城市防灾减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春发 《灾害学》2004,19(Z1):67-70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涉及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有效防灾减灾就必需有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支持.数字城市技术是一种新兴发展起来的技术,它不仅可以实现城市中各类信息资源共享,还支持各种应用模型.本文着重探讨了在城市防灾减灾中怎样利用数字城市系统的信息资源和其先进的支撑技术,建设城市的数字防灾减灾系统.  相似文献   

2.
城市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城市防灾救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讨论灾害在城市中造成危害的原因和影响,城市灾害的类型,减灾和防灾的主要措施,克服危机的方法,以及可采取的对策建议,如加强城市规划等.  相似文献   

3.
城市防灾救灾组织机构设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阐明了合理的组织机构在城市防灾工作中的作用,然后通过对典型城市防灾救灾组织机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防灾救灾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构造了城市防灾救灾组织机构的改进型矩阵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的特点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4.
城市防灾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典型的上下游供应链长、协调关系多、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高的项目.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结合我国城市防灾设施建设项目的特点,分析了城市防灾设施建设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意义,提出了城市防灾设施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模式和特征,并针对我国城市防灾设施建设管理的现状,阐述了我国城市防灾设施建设中政府、有关企业与社会机构等方面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5.
熊康昊  孔昭君 《灾害学》2012,(2):133-139
应急资源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其保障能力的形成是通过应急资源投入保障机制实现的。针对以应对自然灾害为核心的应急资源投入保障机制,以应急资源投入保障机制的五大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央部门、地方部门、社会力量)为研究枢纽,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应急资源投入保障机制的现状;结合重大案例,以保障过程的三个环节(资金筹集、资金使用和保障能力形成、监督协调)为研究线索分析当前我国应急资源投入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其核心症结,即缺少专门的应急资金体系支持应急管理工作和没有统一的应急管理机构;针对核心症结,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设立应急管理专用资金体系和建立一体化的应急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6.
李天  蔡耀东 《灾害学》1997,12(1):7-10
介绍场地小区划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开发。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实用软件能够解决数据库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查询、图形显示等功能。通过在河南省的某城市的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对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工作和城市工程地质的管理工作中,都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辅助工作手段。  相似文献   

7.
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地研究包括资产管理在内的基础设施管理的各个相关方面。本文构建了基于基础设施性能的资产管理策略的框架,并详细讨论了其主要原则与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8.
电网重要基础设施对自然灾害表现出较为显著的脆弱性。针对典型自然灾害对电网重要设施影响的特征,构建了基于8类典型自然灾害的电网重要基础设施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静态和动态3级共40个指标。针对静态指标提出了对电网重要基础设施进行评价的指数评价方法,确定各指数的取值范围,划分评价等级标准,给出了评价流程及综合指数的计算规则。实例分析表明某电网重要基础设施——枢纽变电站自然灾害脆弱性综合指数为155,脆弱性等级为中等,其中雷击脆弱性指数最高为72。基于该评价方法不仅可用于同类电网重要基础设施自然灾害脆弱性对比排序,并且还可通过评价找出电网重要基础设施的脆弱性环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措施,切实提高电网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水平,保障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豫北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的建设与开发,通过调研,规划、设计了符合该省要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及形式多样的地震科普宣传方案,制定了"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和认定管理办法",配合豫北地区完成了安阳、焦作以及南阳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开发.安阳、焦作、南阳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均被认定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而其中南阳和焦作的还被认定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建成,使该地区科普知识的宣传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真正地提高了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达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据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率目前已达到30.4%,其中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分布在洪涝灾害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地带,而我国城市灾害应急防灾能力却十分脆弱。因此,加强城市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灾害经济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各国政府在灾害管理实践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结合"汶川地震"灾害经济管理的实际,就完善我国以人为本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和确保地震重灾区的可持续重建,提出了7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防震减灾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地震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及重点工作。“九五”期间,我国先后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展了防震减灾的示范研究,建立了先进的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本文全面介绍了该项示范研究的城市之一-合肥市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下系统的主要内容、研究特色和取得的工作成果。该技术系统的完成,对推进我国城市防震减灾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和实现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及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的流程分析,结合国外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事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对应急管理主体机理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公共财政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五大机制,即公共财政日常运行机制、震前预警防范机制、震时响应机制、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和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试论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建立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通过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防灾规划体制,以地方政府为防灾救灾主体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团体三位一体的灾害管理体制,和以社区防灾组织、防灾志愿组织为主的全民参与的防灾救灾体制,最终形成一个国家、地方政府、机关团体和国民各自责任明确的综合有效的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能力,努力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5.
Limite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DRM) can be cost‐efficient in a development context. Cost–benefit analysis (CBA) is an evaluation tool to analyse economic efficiency.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quantitative, stochastic CBA frameworks and applies them in case studies of flood and drought risk reduction in India and Pakistan, while also incorporating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DRM interventions are shown to be economically efficient, with integrated approaches more cost‐effective and robust than singular interventions. The paper highlights that CBA can be a useful tool if certain issues are considered properly, including: complexities in estimating risk; data dependency of results; negative effects of interventions; and distributional aspects. The design and process of CBA must take into account specific objectives, availabl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he perceptions and needs of stakeholders as transparently as possible. Intervention design and uncertainties should be qualified through dialogue, indicating that process is as important as numer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6.
依靠科学进步,促进防灾减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锋  张芝霞 《灾害学》2000,15(1):84-88
以科学技术工作为主线 ,系统地总结了陕西省减灾协会 10年来 ,从事自然灾害综合预测、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做法、经验和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以及如何建设好减灾科技社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于2006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国际减灾会议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本次会议有关论文扩展摘要集内容。以及会议上散发的大量文件、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综述了当前国际减灾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学术界、政界与企业界等在探索协调发展与减灾进程中的主要进展和发展趋向。国际减灾界当前关注的主要领域为:建立灾害与风险科学,善待与重建生态系统,关注全球环境变化与灾害的密切关系,重视利用金融、保险和再保险手段转移风险,关注女性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关注恐怖主义对社会风险的强化作用,发展灾害风险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重视建设高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国协调发展与减灾对策为:建立国家协调发展与减轻灾害风险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控制综合灾害风险水平的生态系统等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女性在农村地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区域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减灾范式和加强区域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的开发,促进灾害与风险学科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威远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红层丘陵区,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直接经济损失90.65万元。截至2006年5月,县域内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89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危岩)、潜在不稳定斜坡、采空塌陷和泥石流等[1]。地质灾害分布在高陡且节理较发育的边坡、有软弱层分布的地层、海拔高程在320~700 m的低山、深中丘区、威远背斜南东翼,及人类工程活动如矿山开采、公路建设较频繁的地段。灾害规模小,险情小,危害程度为轻到中等[2],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份的暴雨期。针对县域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形成特征,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避险搬迁、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3],共确定62处受灾害威胁需避险搬迁的农户183户计710人,灾害点治理13处、监测预警114处。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综合减灾体系目前尚不够完善,城市抗灾能力仍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国外大城市减灾管理模式的比较和研究,分析了目前沆减灾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上海市综合减灾管理模式框架和由目前灾害管理模式向理想模式过渡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Srivastava SK 《Disasters》2009,33(1):58-81
The right mix of policy,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use of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framework for a country's approach to disaster mitigation. Worldwide, there has been a shift away from a strictly 'top-down' approach relying on government alone, to a combination of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indigenous coping mechanisms of vulnerable communities; draw on their cooperative spirit and energy; and empower them through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and contextual knowledge to mitigate natural disasters. In light of this, the paper examines India's use of space technology in its disaster management effort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are almost inseparable in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 as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disasters is closely aligned with poverty. Addressing these issues together requires integrated knowledge systems. The paper examines how knowledge inputs from space technology have strengthened the national resolve to combat natural disasters in conjunction with alleviating rural pover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