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土地利用过程会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支持功能衰弱、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等.介绍了国内外生命周期评价中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生命周期评价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占用及土地转变使用用途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支持功能衰弱、自然生态破坏3个方面的评价方法、计算模型及应用实例,并对目前生命周期评价中关于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居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导致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对重金属污染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国重金属污染治理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何文霞 《环境与发展》2020,(1):204-204,206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最主要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和保护问题,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我国在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方面的监测水平仍然不够先进。如果仅凭借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来进行监测,其监测的有效性不高,在未来,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余健健 《环境与发展》2020,(4):141-141,143
环境监测是对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土壤环境的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以确定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以及环境污染程度。近年来,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浮出水面,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环境监测工作恰恰可以查找出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诱因,为制订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提供真实、确凿的数据支持。因此,本文围绕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针对采取的发展措施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因为矿区开采等原因造成的土地沉陷和煤矸石排放等问题,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矿区生态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矿区生态修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为人类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我国有很多矿区的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中,我国开展了关于生态恢复与生态治理方面的项目,但是收效甚微。加上煤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与破坏形式不同,地区之间的  相似文献   

6.
<正>堆积选矿厂排出尾矿的尾矿库是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尾矿数量大、颗粒细,尾矿水含有各种有害药剂,污染土地和水体,破坏原有生态环境,且尾矿库由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具有高势能,是人造泥石流危险源,所以尾矿库潜伏着巨大的环境危害和安全隐患。2008年9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公司发生特大溃坝事  相似文献   

7.
<正>众所周知,地下水作为物质生活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产与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不当的生产活动的影响导致地下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资源的问题与矛盾日益加剧,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地下水的污染的治理成为了全球性棘手问题,本文通过以地下水污染污染源为切入点,对目前所掌握的国内外在应对处理水污染治理技术中先进的解决方法与处理工艺为手段,深  相似文献   

8.
从开采方法、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经济和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采矿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治理好矿区土地资源,保护好耕地,实现粮食产需总量的大体平衡。“保护粮食安全”关键是抓好耕地保护,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考虑矿业经济发展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矿业“绿色开采”的道路,研究有利于矿区耕地保护的采矿新技术,使资源开发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对煤矸石和粉煤灰进行充分利用、防治水体受到污染、采用先进的土地复垦技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进行治理,把土地复垦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为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虽然可以促进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城市河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道可以有效防止城市发生内涝,为城市的发展保驾护航。近几年来,城市河道遭到的污染日益严重,其生态系统面临许多问题,为了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就要对其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使其更好地发挥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土高原农村面源污染的污染来源与特点,分析了农业、畜牧业、生产和生活垃圾所产生面源污染的危害,初步估算了主要面源污染物的流失量。并根据调查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旨在为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0-12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   总被引:4,自引:18,他引:4  
简要统计了201年10-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污染事件和自然灾害.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以及地震、病虫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相似文献   

12.
2002年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   总被引:3,自引:36,他引:3  
本对我国2002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及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包括火灾(城乡火灾、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天气气候特征、农业自然灾害(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冻害)、海洋灾害(风暴潮、赤潮、海浪)、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相似文献   

13.
2000年~2001年5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   总被引:51,自引:48,他引:3  
简要介绍了2000年-2001年5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包括沙尘天气、赤潮、污染事件、山体滑坡。虫害、自然灾害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01年6-9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   总被引:45,自引:44,他引:1  
简要统计了2001年6-9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包括沙尘天气、污染事件、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虫害、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环境事件。  相似文献   

15.
重庆开县井喷事故的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重庆开县“12.23”井喷事故中,大量富含硫化氢的天然气排入周围环境,致使以高桥镇为核心区的4个乡镇28个村,受到不同程度的硫化氢污染。笔者根据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当地的气候、水文等条件分析了井喷事故对该地区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距离井喷事故污染源下风方向5000m以内的区域,以及在与下风方向相垂直的方向500m以内的区域,大气环境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硫化氢污染,且在500~1500m区域内,污染最为严重。同时,由于硫化氢的沉降,该地区的水和土壤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水环境监测是根据水循环规律,对水的质量以及影响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客观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进行的定期或随时监测。据监测调查数据表明,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水污染造成的,目前,全国有1.7亿人在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有近3亿的城市居民面临水污染问题。而制订科学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方案恰恰需要精准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持,因此,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水环境监测的必要性,围绕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及保证措施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引起各国重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工业污染、森林毁坏及生态物种减少诸方面。我国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作了很大的努力,我们应该坚持走发展的道路,但在发展的进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即坚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浩 《环境与发展》2020,(2):122-124
石化工业园区造成的累积环境影响随着其蓬勃发展而逐步显现,其污染物质在周边土壤与河流底质中的积累影响较为显著[1],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关于化工园区环境污染的研究,多集中在水和空气污染问题的研究[2-5],较少针对石油化工园区土壤累积影响的研究[6-7]。本文以我省某石化园区为调查对象,通过该园区废气污染物排放监测及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了解我省新型石化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状况,对提高石化行业土壤污染防控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剖析石家庄市地表水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采用W污染分级法对地表各水域断面进行污染程度分级,并运用污染负荷比对其地表各水域的各种污染物的贡献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多数水域水质污染相当严重,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总磷和三氮类为其主要污染物,最后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选择我国不同地域6条铁路,现场调查铁路取土、弃土(渣)场的使用及恢复情况,从取弃土场的占地面积及类型、取土量、弃土量等方面分析了其利用现状,并对植被恢复效果和难易程度进行了讨论。调查表明:北方平原区、荒漠区铁路的取土量较多,南部丘陵区的弃土(渣)场及弃渣量较多。从恢复效率和程度看,南部地区植被恢复相对容易且在1年内可以恢复到较好程度,但植被恢复不到位,较易发生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东北、华北地区植被恢复2年左右可以恢复至良好程度;西北地区植被恢复需求较小;对于部分高原地区,海拔越低、降雨越多,恢复越好,但部分地区降雨量是生态恢复的首要制约因子,保水措施是这类地区生态恢复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