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洱海主要入湖河流弥苴河的河口表层沉积物为实验对象,研究其磷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Elovich方程对沉积物吸磷动力学拟合较好,考虑沉积物原有吸附态磷的修正Langmuir方程能较好描述弥苴河河口表层沉积物等温吸附特性。弥苴河河口沉积物存在释磷风险,沉积物间隙水正磷浓度远高于临界磷平衡浓度。  相似文献   

2.
高敏  张生  罗强  崔永波 《环境工程》2011,29(6):107-109,93
通过研究乌粱素海不同粒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曲线,模拟了乌粱素海不同粒级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研究显示: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包括快吸附和慢吸附,0~45 min内各粒级吸附速率均较高,且不同粒级沉积物对磷吸附的粒度效应明显。二级动力学方程是描述乌粱素海沉积物磷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方程,Langmuir...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黄石市青山湖为研究对象,对表层沉积物进行磷的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此探究城市小型浅水湖泊沉积物的“汇”“源”性质,为同类型湖泊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青山湖沉积物对磷吸附的动力学拟合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模型,30 min内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速率最快,在15 min时各样点吸附速率达到最大值,为17.31~26.99 mg/(kg·h),48 h时基本达到动态平衡。(2)低磷浓度(0~0.5 mg/L)下,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符合Linear模型,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为0.153~0.167 mg/L,青山湖沉积物处于释放状态,是上覆水体营养盐的“源”;高磷浓度(0~20 mg/L),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606.60~647.44 mg/kg。(3)沉积物总磷的含量范围为1 838.28~2 260.66 mg/kg,以无机磷为主,沉积物不同形态磷含量为TP>IP>NaOH-P>OP>HCl-P,IP占TP含量的83...  相似文献   

4.
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吸附解析过程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亚热带海湾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析特征并不清楚,其自身的粒度组成和理化性质对沉积物磷吸附解析影响尚不明晰.本研究以3个主要入海河口区采集的表层沉积物为基础,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粒径、pH和盐度等环境因子对磷吸附解析特征的影响规律.采用连续提取(SEDEX)法对沉积物吸附磷前后样品进行磷赋存形态分级,探讨沉积物对磷相应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亚热带海湾入海河口区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交叉型模型.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Qm)范围为0.332~0.864 mg/g,沉积物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EPC0)在0.076~0.150 mg/L之间.粒径较小的沉积物具有较强的磷吸附能力,海水酸碱度和盐度有利于沉积物磷吸附,吸附后的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磷(Ex-P)和铁结合态磷(Fe-P)含量明显增加,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且以物理吸附为主.研究显示,亚热带海湾表层沉积物较高含量的黏土矿物和高分子量的有机质...  相似文献   

5.
膨胀蛭石同步脱铵除磷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膨胀蛭石同步脱铵除磷能力,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氨氮和磷酸盐共存时接触时间、粒径、pH值以及温度对膨胀蛭石去除氮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膨胀蛭石具有较好的同步脱铵除磷性能,在pH值为7,温度为25℃条件下,用1.00g粒径为80~100目膨胀蛭石对100mL氨氮和磷酸盐浓度分别为50mg/L和10mg/L的模拟污水处理4h后,氨氮和磷酸盐去除率分别达79.4%和93.0%,两者吸附过程均明显表现为"快速吸附,减速平衡"二阶段特征。中性条件下氨氮去除效果最好,酸性或碱性条件有利于磷酸盐去除,温度升高,氨氮去除率下降,磷酸盐去除率上升。等温吸附实验研究表明,膨胀蛭石对氨氮与磷酸盐的等温吸附线均较好的符合Langmuir方程。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锌铝复合改性海泡石(H+-ZnAl-Sep)对磷酸盐溶液的吸附特性及其机理,文章用共沉淀法制备吸附剂,并对改性前后吸附剂特性用SEM、XRD和FTIR进行表征,用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拟合H+-ZnAl-Sep对磷酸盐溶液的吸附过程,分析吸附机理,并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析pH、温度和初始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对磷吸附量影响。结果表明,H+-ZnAlSep对磷酸盐溶液的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磷酸盐的吸附为自发吸热的多分子层吸附,反应过程为熵增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反应的进行;H+-ZnAl-Sep对磷酸盐的吸附机制主要是吸附剂表面的-OH与磷酸盐发生了络合反应和静电吸引作用。响应面结果显示,Radj2=0.995 7,回归模型显著,失拟项不显著,3个因素对响应值皆为显著影响;最佳吸附条件下磷吸附量为60.37 mg/g,与预测值62.23 mg/g相近,优化结果与拟合回归方程合理。  相似文献   

7.
滴水湖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性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滴水湖湖底典型区域采集表层沉积物,研究其对上覆水中磷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滴水湖5个采样点沉积物对上覆水中磷的"快吸附"过程发生在0~4 h内,吸附速率达3.08~5.65 mg/(kg.min)",慢吸附"发生在4~24 h内,速率为0.54~1.34 mg/(kg.min),24 h后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抛物线扩散方程Ct=C0-kt1/2可很好地拟合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当上覆水磷浓度低于0.18~0.20 mg/L时,各采样点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很低或呈负吸附状态,之后磷吸附量随初始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湖心处本底吸附态磷(NAP)较高,为6.871 mg/kg;一号码头和南岛处沉积物的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较低,分别为0.18和0.22 mg/L,纳磷潜力较大;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比Freundlish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沉积物对上覆水高浓度磷的等温吸附过程。滴水湖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容量范围为322.58~1 250.00 mg/kg,其中南岛处沉积物吸附磷容量较大,对上覆水中高磷浓度的变化缓冲力较强,但同时也是重要的磷库,应密切关注该处磷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了镧改性膨润土(锁磷剂,Phoslock~?)对水溶液中磷的吸附特征,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拟合,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磷分级方法考察了吸附后磷形态变化,并探索了粒径和pH对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锁磷剂对磷的吸附过程可用伪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方程很好地拟合,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2.02 mg/g。吸附的磷主要以稳定的HCl-P形态存在,占总可提取形态的97.80%~99.01%,且不易释放。吸附后无晶体生成,矿物成分与膨润土相似,主要为蒙脱石和石英。粒径可影响吸附速率,但对吸附容量影响较小。pH为2.96~11.03时,吸附量为7.63~11.45 mg/g,低pH促进磷的吸附;pH为2.81~11.09时,解吸率≤11.34%,解吸量随pH的升高而升高。该研究为锁磷剂在湖泊内源磷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几种基质对水中磷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钢渣、活性炭、天然沸石、粗砂4种基质,结合矿物成分分析研究其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和吸附动力学过程,并考察pH值对其吸附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天然沸石、粗砂的等温吸附特征与Freundlich方程拟合较好(r>0.9);而钢渣更符合Langmuir方程.其吸附能力大小为:钢渣>活性炭>沸石>粗砂.沸石、粗砂对磷酸盐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钢渣以化学吸附为主,而活性炭在前期以物理吸附为主,后期则以化学吸附为主.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速率方程能较好的反映4种基质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pH值的变化对钢渣的吸附性影响不大,沸石在酸性及弱碱性条件下对磷的吸附性相当,活性炭在pH3~13吸附量维持在190mg/kg左右,粗砂在pH3时吸附量达最大,综合而言,在土地处理系统的实际应用中,选取钢渣可获取最佳的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0.
桑沟湾养殖水域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室内模拟扰动条件下,研究了桑沟湾养殖水域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吸附等温线,探讨了磷酸盐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以及沉积物的源汇角色.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0.5 h,吸附平衡时间约为6 h,吸附动力学方程符合修正的Elovich模型,回归方程为: Q =85.536+35.512 ln t r2=0.960 2);低浓度条件下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线性方程为: Q =265.04 c e-7.46( 2=0.965),高浓度条件下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 2=0.989);沉积物中本底吸附态磷为7.46 μg/g,对磷的最大吸附量 max为769.23 μg/g;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EPC0为0.028 mg/L,结合该区域水体磷酸盐含量情况,初步推断该区域的沉积物大多数时间充当的是磷源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花生壳为原料热解得到花生壳生物炭,并用铁盐对其进行改性,得到改性花生壳生物炭。利用改性花生壳生物炭吸附磷酸盐,研究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曲线,同时探究了pH对吸附除磷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吸附有磷酸盐的改性生物炭作为小麦种子生长的基质。结果表明,改性花生壳生物炭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1.11 mg/g,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拟合方程,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主要为单层吸附过程,吸附过程的最适pH为4~10。同时,吸附有磷酸盐的改性花生壳生物炭能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并且能促进早期幼苗的生长。该改性生物炭可以有效吸附磷酸盐,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还能作为缓释肥料,实现环境治理与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上海滴水湖周边土壤和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集滴水湖沉积物及其引水河与排水河沉积物、湿地沉积物以及周边农田土壤进行磷的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不同来源物质对磷吸附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滴水湖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EPC0值)为0.11~0.63 mg·L-1,高于其他来源土壤和沉积物,更容易向上覆水体释放磷.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磷的等温吸附都有较高的拟合程度.由Langmuir模型计算的最大吸附量(Qm)表明,不同来源土壤和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由高到低为河流沉积物(1 003.05~2 977.65 mg·kg-1)>滴水湖沉积物(669.77~1 717.94 mg·kg-1)>湿地沉积物(368.60~1 145.51 mg·kg-1)>农田土壤(441.36~702.30 mg·kg-1).这表明农田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最弱,当过量使用化肥时,农田会成为滴水湖磷的源.  相似文献   

13.
沸石对水中磷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粒径的沸石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能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投加量7 g,反应时间60min,温度35℃,pH 3~9时沸石对水中磷的吸附效果最佳;沸石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适合用拟二级速率方程进行拟合,拟合系数接近1;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所描述的规律,温度越高,沸石对磷的吸附性能越好;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粒径越小的沸石对磷的吸附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以南昌市填埋场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矿化垃圾对渗滤液中COD和氨氮吸附效果与其粒径、用量、渗滤液pH和振荡时间的关系,并对吸附等温线模型进行拟合。实验表明:矿化垃圾对COD的去除率最高可达76.49%,最大吸附量为97.44 mg/g,吸附COD的最佳条件为矿化垃圾粒径2 mm、用量50 g/L、pH值11、振荡时间510 min;矿化垃圾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可达75.43%,最大吸附量为17.80 mg/g,最佳条件为矿化垃圾粒径2 mm、用量50 g/L、pH值11、振荡时间600 min。通过对等温吸附线的拟合得出:矿化垃圾对COD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属于多层吸附;对氨氮的吸附则更符合Langmuir方程,属于单层吸附。  相似文献   

15.
岱海沉积物内源磷释放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岱海沉积物及水体营养盐浓度较高,内源污染释放风险大,水体营养盐浓度逐年上升.通过分析岱海西南湖区、东北湖区及中心湖区沉积物磷吸附动力学特征和吸附等温特征,计算沉积物NAP(native adsorbed phosphorus,吸附解吸态磷)浓度和EPC0(equilibrium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平衡磷浓度),明确岱海各湖区沉积物磷的“源-汇”转换机制.结果表明:①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沉积物样品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行为,且沉积物吸附磷的速率较快,最高吸附速率达11.45 g/(mg·min),在8 h内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可趋于平衡状态.②修正后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R2为0.907 6~0.974 2)能较好地描述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行为,且通过参数计算发现,岱海中心湖区的沉积物具有较高的磷吸附量,最大值为0.867 mg/g.③通过对比NAP含量、沉积物EPC0与间隙水中SRP(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可溶性活性磷)浓度,发现岱海中心湖区沉积物有较大的磷释放风险,西南湖区和东北湖区磷释放风险较小.④岱海中心湖区沉积物较高的NAP含量及pH导致该区内源磷释放风险加大.根据岱海沉积物磷释放呈现的区域性特征,在内源磷释放控制方面,可采取轻重结合的防控方式对岱海湖区进行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6.
以天然方解石为材料,研究了不同pH值与不同粒径方解石对磷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设置了不同质量浓度磷系列溶液,加人1g不同粒径,即小于100目、100~180目、180~325目和325目的方解石,在PH值分别为9.00±0.02、7.00±0.02和6.00±0.02时.研究方解石对磷的吸附效果,并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等温吸附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方解石对磷的吸附等温线能较好地用Freundlich方程来拟合.方解石的粒径越小,对磷的吸附能力越强,在本实验选取的粒径范围内,325目方解石对磷酸盐的吸附效果最好;但180~325目方解石对磷的吸附能力与325目方解石的差别不大,实际应用中,选用180~325目方解石即可取得对磷的较好的吸附效果.pH值是影响方解石吸附磷的重要因素,pH为6时,由于方解石微溶产生的Ca2 与水体中PO3-4结合形成Ca-P化合物,使其吸附磷效果较好;pH≥7时,通过方解石吸附作用、与碳酸钙共沉作用及以方解石作为结晶核的钙磷化合物结晶作用去除磷;pH为9时方解石对PO3-4吸附效果好于pH值为7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徒骇河沉积物和沿岸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作用,发现二者均具有较强的对磷酸盐的吸附作用,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强于土壤,沉积物在2h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土壤在12h内达到平衡;在中等扰动条件下,随着磷酸盐浓度的上升,沉积物和土壤的磷酸盐吸附容量均明显增加,沉积物的吸附容量大于土壤,这种吸附能力对徒骇河水体的磷酸盐缓冲作用起着积极的作用;徒骇河沉积物和沿岸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18.
不同营养水平沉积物在不同pH下对磷酸盐的等温吸附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研究了不同营养水平沉积物在不同pH下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分别采用了线性和非线性2种方法拟合吸附等温线,并分析比较了2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不同营养水平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在接近中性时最大,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下降,污染严重的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受pH影响较污染轻的大;②不同pH下,不同营养水平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没有明显规律;③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拟合均存在不足,不能仅仅根据R2和X2的大小进行拟合方程的适用性比较;④为了获得更为真实可靠的拟合结果,可以利用线性和非线性方法分别进行拟合,而每一种拟合方法也要同时采用多种拟合方程,在对多个拟合结果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更符合实验数据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19.
以改性沸石/羟基氧化铁复合材料作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影响下复合材料对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沸石/羟基氧化铁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当废水pH值为13.0,吸附平衡时间为20min时,向电解质(NaNO3)浓度为0.01mol/L的含亚甲基蓝50mg/L的废水中投加5g/L改性沸石/羟基氧化铁复合材料,亚甲基蓝去除率达到94.65%.Langmuir型方程比Freundlich型方程对等温吸附实验数据拟合效果更好,D-R方程分析表明,该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分别用拟一级、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对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实验数据拟合效果较好,扩散过程以膜扩散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不同模拟条件下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磷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大量的磷输入水体,太湖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是湖泊上覆水体磷浓度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针对太湖特征,模拟影响沉积物内源磷释放过程因素中的扰动、溶解氧和pH条件研究表层沉积物的内源磷行为。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下有利于磷的释放,且没有扰动条件要比有扰动的释放量大,达到0.297 mg/L;好氧条件不利于磷的释放,经过好氧培养的沉积物中有机磷平均减少了约50%,好氧-厌氧交替使得铁结合态磷提高了0.001 8 mg/g。pH 8.2~8.6有助于沉积物磷的释放,且不同pH值下沉积物磷的最大释放时间不同,pH 9.0沉积物磷在1 d时最大释放量达到0.162 mg/L;沉积物中磷在不同pH下的形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其中铁结合态磷(Fe-P)的转变最大。可见扰动、溶解氧、pH对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