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开发一种结合原位化学氧化和二氧化硅溶胶-凝胶的可控氧化剂释放技术,制备出一种高锰酸钾(KMnO4)凝胶缓释剂(SRPG).优化SPRG的制备条件和探究影响其在水中缓释效率的因素,并考察其对不同氯代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二氧化硅溶胶的质量分数、KMnO4的含量及pH对SRPG凝胶化过程有显著的影响;提高缓释剂中KMnO4的含量和降低二氧化硅溶胶质量分数,可有效提高SRPG中KMnO4的释放速率,当KMnO4质量分数为6.51‰,二氧化硅溶胶质量分数为40%,KMnO4的释放符合拟一阶动力学,释放速率kobs=0.83 h-1(R2=0.9750),且12 h后KMnO4释放率为82.7%;SRPG可有效降解水中氯代烃污染物,其中对三氯乙烯(TCE)的去除效果最佳,反应24 h可去除水中98%的TCE.因此,SRPG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土壤和地下水中氯代烃的实际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包覆型纳米铁的制备及其降解三氯乙烯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聚合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微乳液原位聚合法制备包覆型纳米铁,采用XRD、FI-IR、TEM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包覆型纳米铁(En-n ZVI)是在纳米铁颗粒(n ZVI)外层形成了稳定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包覆层,包覆后的纳米铁粒径均一、不团聚,并能于空气中放置3 d以上而不被氧化,克服了纳米铁在空气中不能稳定存在的缺点.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材料能有效降解环境污染物三氯乙烯TCE,24 h去除率超过了92%,脱氯率达到90.0%.  相似文献   

3.
高锰酸钾氧化处理三氯乙烯污染地下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法处理三氯乙烯(TCE)污染的地下水,以去离子水作为氧化反应的试剂水.在不同TCE体积分数(0.5,5,20,50,100)×10-6,KMnO4与TCE的摩尔比值[n(KMnO4)/n(TCE)],即P值,并配制2P,5 P,10P,20P,50P的不同溶液,在完全混合的理想状态下研究TCE的去除效率并探讨反应中TCE的去除效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TCE浓度相同但P值不同的条件下,随P值越高,TCE氧化去除效率越高.当P值相同但TCE浓度不同的条件下,TCE浓度越高,TCE氧化去除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将零价铁渗透反应格栅和生物降解格栅联用,先利用氯代烃易还原脱氯的性质通过零价铁渗透反应格栅去除氯代烃,后利用BTEX易生物降解的性质通过生物降解格栅去除BTEX,可以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由氯代烃和BTEX这两种性质迥异的污染物形成的混合污染羽.但在联合格栅技术中,零价铁渗透反应格栅后的强碱性环境(pH9)、氯代烃脱氯还原中间产物(cis-1,2-DCE)的积累和可能出现的TCE穿透均可对生物降解格栅中BTEX的生物降解产生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TCE和cis-1,2-DCE对苯或甲苯厌氧生物降解的影响.结果发现,碱性pH条件有利于苯或甲苯的生物降解,但不同pH条件下TCE或cis-1,2-DCE的加入对苯或甲苯的生物降解均产生抑制(除pH=7.9,cis-1,2-DCE=100μg·L-1时的甲苯),且TCE对苯和甲苯生物降解的抑制要明显强于cis-1,2-DCE;不同pH条件下,TCE 100和500μg·L-1对苯生物降解的抑制作用没有明显差异,但对甲苯生物降解的抑制却随着TCE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H=7.9时,cis-1,2-DCE的加入有利于甲苯的生物降解,之后随着pH的增加又转变为抑制.另外,在苯或甲苯厌氧生物降解过程中,可能存在cis-1,2-DCE与苯或甲苯的共代谢生物降解,且甲苯更有利于cis-1,2-DCE的共代谢降解.  相似文献   

5.
受氯代烃类污染的地下水环境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越来越多的地下水源正遭受氯代烃类有机物的污染,氯代烃类的地下环境行为及其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是当前环境学界的一个热点。目前修复这类污染环境的技术主要有抽出处理、渗透性反应墙和生物修复等。其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强化抽出处理技术、零价铁降解氯代烃类的渗透性反应墙技术以及原位强化生物修复技术。零价铁反应墙如何长期稳定运行是目前的研究难题,也是该技术的发展目标。强化生物修复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一项新兴技术,构建一个能同时降解多组分污染物的微生物生态群落并成功引入污染场地发挥最大功效,是地下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中的难点,也将是热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零价铁-缓释碳修复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受氯代烃污染的地下含水层,采用零价铁-缓释碳技术进行修复中试研究。中试期间,向地下9~18 m受氯代烃污染的含水层(体积900 m3)注入7 200 kg零价铁-缓释碳药剂。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进行定期监测,结果显示:零价铁-缓释碳技术可以高效地将地下含水层中的氯代烃污染物脱氯降解。其中1,2-二氯乙烷的去除率达99.90%以上,1,1-二氯乙烷的去除率达86.00%以上,氯仿的去除率达98.00%以上。在零价铁-缓释碳还原体系存在的条件下,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烷和氯仿三种污染物的半衰期分别为46,115,70 d。研究证明:零价铁-缓释碳技术可以高效地修复被氯代烃污染的地下含水层,并且修复期较短,对氯代烃类污染场地地下水的修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浅层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的天然生物降解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何江涛  李烨  刘石  陈鸿汉 《环境科学》2005,26(2):121-125
对我国北方某城市的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有机污染调查,局部地区发现了严重的氯代烃污染.PCE和TCE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远远大于CF和CT,是主要污染物,最高浓度分别为487.55μg/L和63.74μg/L.本文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结合氯代烃天然条件下生物降解判定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氯代烃生物降解衰减可能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市地下水氯代烃污染区浅层地下水环境、Eh、pH值、生物降解的间接标志NO3-浓度变化,以及PCE和TCE生物降解中间产物等均有助于证实氯代烃生物降解转化的存在.多数点为Eh小于100mV的还原环境,将综合污染评价分级中1、2级,3、4级和5级所对应的NO3-/Cl-值求平均分别为0.804,0.754和0.596,在所有检出DCE的点中,cis-1,2-DCE的百分比均超过了DCE总量的80%.室内模拟实验进一步说明,氯代烃污染区地下水环境中,氯代烃完全可能产生共代谢生物降解转化,因此,确认PCE存在向TCE的生物降解转化,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这一地区TCE和PCE的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8.
采用液相Na BH4还原法,制备出淀粉负载纳米铁镍双金属(淀粉/ZVI-Ni)和淀粉负载纳米铁镍铜三金属复合材料(淀粉/ZVI-Ni-Cu),并采用XRD、SEM、BET、XRF等仪器对其性能进行表征;进而对比其与纳米零价铁(ZVI)、淀粉负载零价铁(淀粉/ZVI)对三氯乙烯和氯仿的降解效果及影响淀粉/ZVI-Ni-Cu降解氯代烃的因素.结果表明:通过双金属和三金属的掺杂,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对氯代烃的降解,其降解效能关系为:淀粉/ZVI-Ni-Cu淀粉/ZVI-Ni/淀粉/ZVIZVI.其中淀粉/ZVI-Ni-Cu三金属复合材料在48 h内可实现氯代烃的完全降解.由于淀粉载体的加入,使得纳米金属材料成功地负载在淀粉上,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增强了,降解效果也更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9.
高锰酸钾净水的氧化副产物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在高锰酸钾预氧化条件下 ,对北京京密引水渠水和松花江水进行混凝处理 ,并将原水与出水水样经色谱 质谱联用仪分析 ,以 1997年美国国家环保局 (USEPA)提出的饮用水规程和健康建议为标准 ,初步探讨了高锰酸钾净水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是否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尚未发现高锰酸钾氧化生成USEPA规定的有毒有害副产物 ,并认为其原因可能与高锰酸钾氧化作用方式以及氧化过程中生成的新生态水合二氧化锰的吸附作用有关 .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工业迅速发展,以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PCE)为代表的挥发性氯代烃(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VCHs)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也日益显著。城市建设过程中受VCHs污染的工业场址若直接再开发为住宅区、商业区、学校等公众场所将危害公众健康,因此,在这类土地转型利用前对污染场址的环境评价有着重要意义。概述了典型VCHs在国内外的生产使用情况;介绍了VCHs在工业城市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分布的广泛性,以及我国工业污染防治的相关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我国VCHs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污染控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酸性法测定高锰酸盐指数全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水样静置时间、水样浓度、水浴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影响测定结果。文章总结了测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确保获得准确数据。  相似文献   

12.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强化过滤微污染水质的效能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步探讨微污染水质对过滤失效的影响及致因,并对高锰酸钾复合药剂(CP)强化过滤微污染水质效能进行研究,试图提出水体污染条件下强化处理的概念。在不同污染水质条件下进行了生产性试验,采用多种常规和强化处理工艺对比的方法研究CP对微污染水质强化过滤的效能。研究中发现:CP强化过滤对微污染水中色度、浊度、藻类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理想,优于预氯化工艺等工艺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3.
Oxidation of As(Ⅲ) by potassium permanganat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The oxidation of As(Ⅲ) with potassium permanganate was studied under conditions including pH, initial As(Ⅲ) concentration and dosage of Mn(Ⅶ).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potassium permanganate was an effective agent for oxidation of As(Ⅲ) in a wide pH range. The pH value of tested water was not a signific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oxidation of As(Ⅲ) by Mn(Ⅲ). Although theoretical redox analyses suggest that Mn(Ⅶ) should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in oxidization of As(Ⅲ) within lower pH rang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xidation efficiencies of As(Ⅲ) under basic and acidic conditions were similar,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adsorption of As(Ⅲ) on the Mn(OH)2 and MnO2 resulting from the oxidation of As(Ⅲ).  相似文献   

14.
以花翅摇蚊幼虫为试验对象,研究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对摇蚊幼虫代谢产物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控制.研究表明:在p H由5升高到9时,三氯乙酸(TCAA)与二氯乙酸(DCAA)的浓度呈逐渐减少趋势;p H由5升高到7时,三氯甲烷(TCM)和三氯乙腈(TCAN)的浓度减幅最大,1,1-二氯丙酮(1,1-DCP)和1,1,1-三氯丙酮(1,1,1-TCP)则在p H为8时浓度达到最低值;随着药剂投加量的增加,TCM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趋势,DCAA呈总体下降趋势,而TCAN、1,1-DCP、1,1,1-TCP和TCAA则先增加后减少,高锰酸盐的投加量为3mg·L-1时,消毒副产物去除效果显著;延长预反应时间,TCM呈总体上升趋势,1,1-DCP、DCAA、TCAA呈下降趋势,TCAN、1,1,1-TCP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综合考虑最佳预氧化时间为30 min;投加混凝剂能够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生成,随着混凝剂的不断增加,TCM、1,1,1-TCP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TCAN、1,1-DCP、DCAA、TCAA浓度则逐渐降低,在投量为40 mg·L-1时,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中试试验考察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超滤的组合工艺的除藻效能以及PPC预氧化对藻类引起的膜污染的缓解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投加0.6mg·L-1PPC能使预处理阶段对藻类的平均去除率提高约28%.组合工艺处理高藻水时,PPC预氧化通过强化预处理,降低膜表面的污染负荷,对藻源污染物引起可逆和不可逆污染均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化学清洗试验结果表明,碱洗对超滤膜TMP恢复效果远远强于酸洗,因而有机物是超滤膜处理高藻水时的主要污染物质.  相似文献   

16.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irgin and potassium permanganate modified lignite semi-coke (SC) for gaseous Hg0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attempt to produce more effective and lower price adsorbents for the control of elemental mercury emission. Brunauer-Emmett-Teller (BET) measurements,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urfac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C, Mn-SC and Mn-H-SC before and after mercury adsorp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otassium permanganate modification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roperties of semi-coke, such a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pore structure and surface chemical functional groups. The mercury adsorption efficiency of modified semi-cok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SC at low temperature, but much higher at high temperature. Amorphous Mn7+, Mn6+ and Mn4+ on the surface of Mn-SC and Mn-H-SC were the active sites for oxidation and adsorption of gaseous Hg0, which oxidized the elemental mercury into Hg2+ and captured it. Thermal treatment reduced the average oxidation degree of Mnx+ on the surface of Mn-SC from 3.80 to 3.46. However,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amorphous MnOx, the surface oxidation active sites for gaseous Hg0 increased, which gave Mn-H-SC higher mercury adsorption efficiency than that of Mn-SC at high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7.
以大肠杆菌为试验对象,采用高锰酸钾(KMnO4)预氧化法,研究了不同的高锰酸钾浓度、氯化时间、pH值、预氧化时间及反应温度在氯化消毒过程中对大肠杆菌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DBPsFP)的去除影响.研究表明:随着KMnO4浓度的增加,二氯乙腈(DCAN)、三氯乙腈(TCAN)、1,1,1-三氯丙酮(1,1,1-TCP)及三氯乙醛(CH)浓度先降低,后升高,1,1-二氯丙酮(1,1-DCP)浓度先升高,后降低;三氯甲烷(TCM)浓度逐渐降低.在KMnO4浓度2mg/L时,DCAN、TCAN、1,1,1-TCP浓度降至最低,对大肠杆菌DBPsFP的氧化去除效果最好;延长氯化时间,TCAN,1,1-DCP浓度逐渐升高,而DCAN,CH和1,1,1-TCP浓度先升高后降低.TCM浓度先升高后趋于稳定;pH值由5升高到9时,1,1,1-TCP、TCAN浓度不断地降低;DCAN浓度先降低,再升高;而1,1-DCP、CH浓度先升高,再降低;延长预氧化时间,TCAN、DCAN、TCM的浓度逐渐降低;1,1-DCP、1,1,1-TCP的浓度先升高,再降低;CH的浓度先升高,之后趋于稳定;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1,1-DCP、DCAN的浓度逐渐升高;1,1,1-TCP浓度则逐渐降低;TCAN、TCM的浓度先升高再降低,而CH浓度则先降低再升高.综上,在KMnO4浓度2mg/L,氯化时间48h,碱性条件(pH > 8),预氧化时间30min时最有利于大肠杆菌DBPsFP的去除.  相似文献   

18.
高锰酸钾氧化去除砂壤土中三氯乙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环境中常见的污染物三氯乙烯(TCE)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锰酸钾(KMnO4)对工业场地土壤中的TCE进行处理,探讨了不同氧化条件、污染物初始浓度、氧化次数等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正交试验获得优化操作条件为:KMnO4浓度125mg/L,pH7,反应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100mg/kg的TCE去除率达到93.7%.TCE的去除率随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对于污染程度高的土壤,2次处理能有效提高去除率.土柱实验结果表明经过KMnO4溶液淋洗12d后,初始浓度为50mg/kg的TCE氧化率均达到88.1%以上,降低淋洗流速可提高TCE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