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环球扫描     
《世界环境》2011,(6):6-6
珠峰冰川消融发出危险信号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气候变化正对喜马拉雅地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连海拔8000米以上的区域都难以幸免。科学家们在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面对冰川融化带来的高海拔洪水灾害和威胁。珠穆朗玛峰南坡冰雪融化的迹象,或使登山者将来无冰攀登世界最高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冰冻圈是指地球表层存在的固态水体,主要由两极冰盖、海冰、山地冰川、冻土、积雪、湖冰、河冰等组成。我国冰雪冻土分布广泛,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冰雪造成的灾害又称“白色灾害”。主要的冰雪灾害为雪崩、暴雪、冰碛湖溃决、冰川异常运动、凌汛等。雪崩主要发生在地形险峻、降水充沛的高山积雪区。地震、火山、风力、爆炸、动物奔走、人群走动,都可能触发雪崩。一处雪崩可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整个山谷的群体雪崩。每立方米的雪崩有50  相似文献   

4.
吴飞  张福栋  王训  李秋华  江帆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1):4776-4784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典型海洋性冰川的雪冰-径流水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了雪冰-径流水中汞浓度变化趋势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贡嘎山冰川中雪、冰样品的THg浓度略高于全球背景值,而明永冰川以及米堆冰川的雪、冰、水样品均处于全球背景水平.3个冰川所有雪样、冰样、水样的THg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78±5.99)ng/L、(1.72 ±1.15)ng/L、(1.31±0.91)ng/L.不同的环境介质中THg浓度变化总体表现为:雪 > 冰 > 水,其主要受颗粒汞沉淀作用及气态单质Hg挥发作用的控制.贡嘎山的径流水中THg浓度表现为六月最高(7.48±2.22)ng/L,十一月最低(1.39 ±0.27)ng/L.所有雪冰-径流水体系中HgP与THg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雪中HgP/THg最高,其次为冰,最低为径流水.贡嘎山径流水中的HgP/THg及月均THg输出变化趋势受径流量和降雨量的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了本研究区域雪冰中THg浓度主要受大气颗粒物沉降及季风传输的影响.此外,相比于其他2个冰川,贡嘎山冰川由于更加靠近人类活动密集区域,更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哭泣的冰川     
人类对于冰川的认识很早就有了.中国的唐朝玄奘师徒在西行中曾把天山木札尔特冰川描写为:『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大意就是说冰雪堆积形成了冰凌,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都不融化.但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是现代冰川的研究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种方法对欧洲北极地区典型中等尺度景观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概述.首先是进行野外调查和观测.由于南角地的大部分地区由冰川覆盖,且随着20世纪气候的变暖,该区冰川发生急剧的退缩,因此冰川在南角地地区的景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冰川退缩对景观的影响非常强烈,这反映在区域的第四纪沉积地貌、水体、动物、植被和土壤等.20世纪最重要的景观变化表现在:冰川平衡线海拔高度升高了100~200m;冰川表面的大规模退缩和冰储量的急剧减少;入海冰川的退缩引起的陆地面积显著的减少;海岸线的变长尤其海岸冰崖的增多;陆地水网的发育和冰川退缩区内植被演替的开始.小冰期以来,南角地地区并未发生均衡抬升.  相似文献   

7.
冰川体积平衡与冰芯的联合研究可以提供详细的当前与过去气候变化信息,在这项研究中根据当前气候与冰川动变化状况分析了一段取自瑞典北部产马冰川(Marmaglaciaren)形成于小冰河期(1600-1900)的27.5m长的冰芯,当前增长的堆积率意味着北斯堪的纳维亚山区与本世纪早期相比气候上海洋性影响越来越多,受强烈的东西气候梯度和本地气候变化影响,冰川在当前变化上表现得各不相同,山脉西部块状冰川的增长幅度较大,而东部冰川地过去十年中体积并未增加,因为它们的体积主要由夏温度控制,而这个因素没有变化,当过去的气候变化由气候梯度的变化和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界线的东西移动体现时,我们在东部冰川中就拥有了非常好的具体代表性的温度记录资料,在马尔马冰川取样前利用雷达对35个瑞典冰川进行了温度分布测量,被调查的冰川中有43%在80-120m深处发现了干冰,如低于冰点的冰,因此在其它瑞黄冰川中寻找有用的古记录的可能性是非常好的。  相似文献   

8.
国际冰雪委员会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喜马拉雅冰川正在加速消融,其消融的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冰川消融的速度都要快。如果按目前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到2035年喜马拉雅冰川将可能不复存在。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地区众多冰川中的一个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个原以为经过1997年寒冷的冬季后体积会有所增大的冰川到1998年却进一步缩小了。有关专家说,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危害不仅是洪灾,致使冰川湖泊湖水泛滥,发生泥石流,田地被淹没,而且冰湖干涸后,河流必将缩小,随之而来的就是干旱。他们认为,由于受全球变暖及季风活动和作用加…  相似文献   

9.
天山典型冰川区雪冰中碳质气溶胶浓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2年与2004年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与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采集的粒雪与冰川冰样品,利用热/光反射法(TOR)分析得到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的浓度,并探讨了天山典型冰川区雪冰中碳质气溶胶浓度的时空特征与环境意义.结果表明,总碳(TC)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雪坑(1 943 ng.g-1)>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雪坑(989 ng.g-1)>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雪坑(150 ng.g-1)>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冰川冰(77 ng.g-1),OC和EC的浓度序列也较为类似;天山冰川区雪层中OC浓度平均值为557 ng.g-1,EC浓度平均值为188 ng.g-1.不同冰川积累区雪层剖面的中下部污化层附近一般都会出现碳质气溶胶浓度峰值,但某些突发性事件会使得表层雪也产生浓度峰值;在季节性碳排放(如居民采暖、农业活动等)与碳传输(如大气环流等)的影响下,雪层中碳质气溶胶浓度在7~11月间总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冰川冰与粒雪间碳质气溶胶浓度可能存在着数量级的差异,这主要受到冰川所在环境、雪冰采样时空条件等因素影响;雪层表面是否存在EC对反照率有很大影响,模拟显示在波长为300~700 nm范围内反照率平均降低0.22.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井研县岩体破碎、坡体崩滑等地质灾害频发。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的7.0级地震对井研县坡面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为防止群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井研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排查。通过调查核实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29处,其中新增31处。本文根据井研县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冰储量变化与冰川水资源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贡献有密切关系。论文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基于雷达测厚、冰川测图等多年实测资料,通过GIS技术,计算出该冰川不同时期的储量值,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2、1981、1986、2001和2006年的储量分别为10 736.7×104、10 296.2×104、9 989.4×104 m3、8 797.9×104和8 115.0×104 m3。1962-2006年44 a间,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储量亏损24.4%,厚度减薄12.1%,面积减小14.0%,最大长度缩短7.6%,且均呈加速趋势。1981年之前,冰川面积和长度的减小是造成冰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1981-2001年,冰川厚度、面积、长度的减小共同造成储量的减少,面积的缩小仍是主导因素;2001年以后,冰川厚度的减薄成为冰储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平  刘智 《环境科学》1982,(3):33-35
1980年5—9月,我们随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陈土所组成的一支包括冰川、冻土、水文、气候、化学等专业的阿尔泰冰川冻土考察队,沿布尔津河(上游称哈拉斯河)溯源而上(见图1),对友谊峰下的哈拉斯冰川及其受冰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雪冰中不溶性有机碳(Water-insoluble Organic Carbon,WISOC)的含量及其辐射强迫作用,于2012年7月和8月对青藏高原南部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90个表层雪冰样品中WISOC的含量进行了分析,采样期间利用地物光谱仪实地测量了反照率.结果表明,在消融季节(7—8月),扎当冰川表面被裸冰、老雪和新雪覆盖,以上3种消融情形下WIS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18.4±1236.0)、(432.3±329.7)和(183.7±158.0)ng·g-1,雪冰的融化导致WISOC等吸光性物质在冰川表面的富集,降低了冰川表面反照率.通过SNICAR模型(Snow,Ice,and Aerosol Radiative Modle)敏感性分析表明,3种情形下WISOC降低雪冰表面反照率(贡献率)分别为0.0020(6.8%)、0.0018(7.4%)和0.0010(2.1%),对应的WISOC的辐射强迫分别为1.14、1.34和0.81 W·m-2.平均地,WISOC对辐射强迫的影响超过了黑碳(BC)影响的20%,而在新雪覆盖条件下,WISOC对辐射强迫的影响甚至达到了粉尘影响的72.3%.因此,虽然雪冰中的WISOC的吸光能力相对于BC较弱,但所引起的雪冰表面反照率降低及冰川消融等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南方极端冰雪气候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了罕见的极端冰雪天气,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使得南方冰雪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为了研究南方冰雪气候和地质灾害的关系,本文首先以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省份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极端冰雪气候的特征;然后以典型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依据,总结了南方极端冰雪气候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最后探讨了南方极端冰雪气候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我国南方极端冰雪气候具有低温时间短、多次复杂雨雪过程的特点,仅在地表5cm以内形成短时冻土,地表冻土层易发生反复冻融,冰雪后融冰时间短,容易形成集中地表径流;②地表冰冻所产生的冻胀力一般不直接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但融冰期间的反复冻融和融水入渗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因;③我国南方极端冰雪条件下地质灾害成生的地质环境背景为山地丘陵区、地质构造复杂、雨(雪)量充沛以及斜坡表层岩土体结构松散且力学性质差。本研究对我国南方冰雪气候下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及其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81年夏季中国和西德联合组织的科学考察队对敦德冰川进行了首次科学考察,系统采集冰雪样品,本文通过对高海拔地区冰雪中化学元素特征的研究,探讨远距工业污染地区大气降水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期间直到80年代中期,欧洲阿尔卑斯山脉气候变化的特征是最低温度升高了大约2℃,最高温度升高较小,降水几乎没有变化趋势,日照时数普遍减少,最剧烈增温出现在40年代,接着是在8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的变暖比同期发生的全球变暖具有更大的幅度,总体平均达到了1℃,个别地点达到了2℃,这些变化对冰川和冰缘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自从上世纪中叶,即“小冰期”末以来,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损失了表面积的30%-40%以及原来体积的一半左右,20世纪70年代中期,估计欧洲阿尔卑斯山脉总的冰川体积大约为130km^3,但是自从1980年以来,强烈的负向物质平衡使这些留下来的冰体积又额外损失了大约10%-20%,如今阿尔卑斯山脉冰缘永久冻土的面积与冰川的面积不相上下,冻土面积必然也受到了影响,但是其长期进化却鲜为人知,利用具有20-km水平网格的区域气候模型(RCM)模拟CO2加倍情形下的高分辨率气候,得出了结果是冬季气温通常较高,冬季降水量变大变强,但是夏季却更为干旱,在这些情形下,阿尔卑斯山脉可能在数十年时间内失去大部分冰川覆被,寒冷的高海拔主冰雪地区的变暖将变得明显,并且阿尔卑斯山脉永久冻土的下降将会上升几百米,在水循环,物质坡移过程,沉积通量以及植被生长环境中将产生显著的不衡,对那些直接涉及这些变化的过程,主要的挑战将是适应调整和加速的环境演化,对某些过程,特别是径流形成和坡地稳定过程扣改进的认识将逐渐代替经验知识,鉴定未来计划的不确定性,最优先考虑的应当是适宜的计划。  相似文献   

17.
冰川是自然资源重要组分。因受认知所限,当前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尚缺乏对冰川资源的考虑。参考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案例,结合冰川水资源自身特征,构建了冰川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表明:冰川水资源的独特性使其资产负债核算与其他类型水资源存在差异;冰川水资源资产包括水量资产和水域资产,即冰川冰储量和冰川融水径流量,冰川面积和冰川融水水域面积;冰川水资源负债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冰川水资源消退和过耗、冰川融水环境损害和由此导致的冰川水资源服务衰退。青藏高原大江大河源区是冰川水资源负债区,而其负债却成为中下游的收益。应建立国家或下游为主导的水资源补偿机制,以冰川水资源流量变化为依据,统筹管理青藏高原大江大河源区流域水资源,适度对源区进行冰川水资源价值补偿。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1年在祁连山七一冰川和十一冰川采集的雪坑样品和2014年在八一冰川采集的表层雪样品,并结合2006年老虎沟12号冰川的研究成果,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HYSPLIT(Hybrid Single Practical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后向气团轨迹分析各冰川雪冰中主要化学离子特征,并探讨其反映的环境意义.研究表明:①祁连山各冰川雪冰中化学离子总质量浓度序列为七一冰川(31 014.2 μg/L)>十一冰川(17 157.1 μg/L)>老虎沟12号冰川(7 729.6 μg/L)>八一冰川(2 248.1 μg/L),整体上呈中段雪冰化学离子质量浓度大于西段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冰川雪冰中SO42-和Ca2+均为主要的阴、阳离子,Ca2+、SO42-载量在阴、阳离子中均居首位〔ρ(SO42-)/ρ(阴离子)为52.7%,ρ(Ca2+)/ρ(阳离子)为68.5%〕,除八一冰川之外的其他三条冰川间化学离子载量变化不大.祁连山冰川雪冰中主要化学离子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特征,其含量整体上高于高亚洲的大多数冰川区域,但与青藏高原东北部一些冰川相似,都有含量极高的Ca2+和Mg2+等阳离子.②Pearson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地表矿物粉尘输入是该区域雪冰中化学离子最主要的来源,Ca2+和Mg2+含量的多寡可以指示地表矿物的输入状况;此外,柴达木盆地盐湖在夏季对Cl-和Na+的贡献较大,但在湖水蒸发较弱的其他季节对雪冰中化学离子的贡献并不显著,夏季ρ(Cl-)/ρ(N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盐湖离子输入的强度,NH4+和部分NO3-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排放.③HYSPLIT后向气团轨迹反演结果表明,到达祁连山区的大多数气团主要发源于西部,途径沙漠地区,是冰川化学离子输入的主要动力,也有部分季风气团来自印度洋等海域,为冰川区带来大量降水.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发现,作为气候变化的标志,南极洲的思韦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在快速融化,冰川浮冰上的巨大裂缝可能在5年内破坏部分大陆架.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追踪思韦茨冰川的变化.思韦茨冰川每年损失约500亿吨冰,占全球海平面上升的4%.最近确认的裂缝位于思韦茨东部冰架,根据近几年卫星图像显示,这个裂缝...  相似文献   

20.
在近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球上的冰川迅速消融,我国的山地冰川也发生了剧烈变化。山地冰川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及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对山地冰川的变化进行监测至关重要。各拉丹东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极具科研价值。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同时结合所学知识,采用多达5 个时相的陆地资源卫星以及中国冰川目录等有效资料,利用冰雪指数和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冰川信息,对提取的冰川范围利用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冰川变化监测。统计分析1973—1986、1986—1992、1992—2004、2004—2009 年4 个时间段以及1973—2009 年整个36 a 间的冰川前进及后退信息,并计算冰川进退变化速率, 对其中5 条变化较大的冰川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从1973 年至2009 年近40 a 时间里,各拉丹冬地区既有退缩冰川也有前进冰川, 其中冰川退缩面积为118.64 km2, 前进面积为62.66 km2,冰川总体面积持续退缩。根据相关资料,近40 a 来“三江源”地区气温普遍升高是导致各拉丹冬冰川总体面积持续退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