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丹德 《环境》2006,(3):38-40
我非常高兴《环境》杂志的约稿,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些年来丰富的经历和有趣的故事。两个关键词构成了我近十几年来人生的主题:一个是“环保”,一个是“中国”。前不久,我在给中国同事的新年嘏辞中还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我找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能像环境保护那样,让我的人生充满意义。  相似文献   

2.
环球扫描     
《世界环境》2012,(5):6-6
壳牌计划每年投资10亿美元开发中国页岩气资源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拥有最多非常规天然气的国家,贮藏在古代页岩中的天然气可用水力压裂法进行开采,这一技术近年在北美已发展得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3.
专家动态     
正解振华会见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贝德凯先生,双方就应对气候变化最新形势等议题交换意见樊元生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举办期间接受媒体采访表示,环境保护的高标准、高要求给环保产业带来机遇与挑战赵英民出席中意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级研讨会并致辞王金南在本刊发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创新》一文周宏春在《中国经济导报》发表《新常态下的节能降耗,优化产业结构成  相似文献   

4.
在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上,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越做了题为《中国优秀文化与科技第一生产力发展共进》的演讲。论坛结束,记者有幸就河南省文化发展问题采访了王越院士。记者:王院士您好!很荣幸听到您一番对文化的高见。听您的演讲,我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文化囊括了所有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5.
田刚 《环境》2004,(6):24-25
和中国一样,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外出就餐或吃工作餐的常用餐具。真正使我注意到日本一次性筷子的,是前两天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我因外出采访错过了回家吃饭的时间,只好到一家拉面馆凑合一下。由于已经过了吃饭高峰期,拉面馆里只有我一个客人,老板就与我闲聊起来。在得知我是中国人后,这位老板告诉我,日本的一次性筷子几乎全是从中国进口的。我非常纳闷,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7%,为什么日本要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呢?  相似文献   

6.
3次获普利策奖的美国资深记者、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写过一本极为畅销的书,叫《世界是平的》。托马斯之所以称世界是平的是正如他在今年8月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在技术的推动下,特别是在电脑、因特网、软件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使得世界上更多的人可以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相互合作。  相似文献   

7.
邹晶 《世界环境》2006,(4):12-13
对于国人来说,沙尘暴一词应该说是非常熟悉、家喻户晓的术语。特别是今年春天北京城里的“满城金甲”更是让沙尘暴成了“罪大恶极”的“污染”元凶。沙尘暴不光是中国的“敌人”。更是全球荒漠化恶化的“副产品”。因此。在纪念国际荒漠年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效10周年,以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之际,我刊记者对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大气科学家,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能力建设中心主任格兰茨(Glantz)先生进行了越洋电话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是一个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大省,因而节能减排的压力无疑是十分巨大的。而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于山西省低碳发展的模式,作为一个典型能源城市的朔州市为全省低碳环保发展树立榜样,为此,《中国环境管理》就如何加快推进高碳能源城市向低碳转型发展等问题对朔州市市长冯改朵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在全球低碳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国以大国担当更新了国家自主贡献方案,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又一个强有力信号。国家自主贡献方案之所以备受全球关注,是因为这是《巴黎协定》最核心的制度,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的减排力度、低碳转型进程,乃至全球气候行动势头。为此我刊特转发《中国环境报》2020年12月14日第二版刊载的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解振华关于纪念《巴黎协定》达成五周年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建设健康环境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点内容,提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纲要》中与环境保护部门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有哪些?《纲要》的印发实施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有何意义?为此,记者采访了参与《纲  相似文献   

11.
专家动态     
《环境保护》2013,(18):1
李文华出席《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丛书发布会暨生态学高层论坛魏复盛接受《重庆日报》记者关于美丽"中国梦"的主题采访王毅主持《中国低碳政策"十二五"评价及对"十三五"的建议:以重庆和广东为例》项目启动会苏伟在晋城市就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调研座谈李保民一行到中铁一局集团调研,就央企如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这一课题进行交流高吉喜出席生物多样性评估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在淮河流域采访治理污染的企业 时看到,一些企业因为治污工程明显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在全国同行业间的竞争力,而且治污项目将来的运行成本更是一个不知该怎么办的长期的重负。因此想到:在平等的法律环境中的企业,由于各地区对当地企业的环保要求和标准不同,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可能处于相对不平等的地位。如果一个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注定失利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鼓励的是什么? 还是《中国环境报》的一位同行点得透,他的文章题目就是“治污也要好环境”。什么“环境”呢?我想,应该包括法律环境、政…  相似文献   

13.
对于洪仁玕《资政新篇》中现代化举措的来源及其现代化观念的根源,学界一直缺乏详尽的追究。仔细考察《资政新篇》所受当时新教传教士中文杂志及书籍的影响,可以揭示贯彻在《资政新篇》背后的新教文明观和现代化观念。《资政新篇》中的思想观念,主要来自洪仁玕在香港和上海时期对"洋社会"的接触,以及对世界发展大趋势的了解。《资政新篇》之新,正在洪仁玕比一般的中国人更早地了解世界时势,并预见到了在中国即将出现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潘骞  邬安 《世界环境》2003,(6):17-20
赫图安(Tor Chr.Hildan)大使似乎与本杂志有缘,在他刚刚接到出任驻华大使任书的同时.也接到了本刊通过挪威驻华使馆文化专员梅园梅(Rigmor Kristin Johnsen)女士转达的采访邀请.他欣然接受了本刊的采访邀请,原意把本刊作为他来华后首先接受采访的媒体.并希望能为《世界环境》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困难”,是李稻葵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李稻葵是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这次参加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40届年会。央视著名记者芮成钢就达沃斯论坛上反映出来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过高期望问题,采访了他(见央视2010年1月29日财经频道)。  相似文献   

16.
邹昌 《世界环境》2010,(4):41-47
作为一个"老环保",访问和采访过的国内外城市应该说不少。但对于与中国"近在咫尺"的邻国日本,一个蜚声世界环境领域的绿色先锋,我却一直未能身临其境。2010年6月24日至29日,笔者有幸随中华环保基金会组织的赴日水处理环保技术考察团访日,对日本个别城市的水处理技术,特别是东陶株式会社(以下简称TOTO)的节水和环保建材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所到之处印象深刻,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7.
《世界环境》2009,(2):44-46
2月20日-22日,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中国,受到了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讨论了经济、安全以及环保等领域的问题。紧凑的40小时访华日程里,希拉里专程参观了北京市太阳宫燃气热电厂,强调中美应当在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上展开合作。希拉里显然是“有备而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做足了功课”,这就不能不提到她出访亚洲四国之前在总部位于纽约的美国亚洲协会发表的演讲。从她的演讲中,我们依稀看到了2月初发布的《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的影子。为什么《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会对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产生背景和过程如何?去年12月底,《世界环境》警杂志总编贾峰对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夏伟(Orville Schell)的采访或许能解答读者的疑问。  相似文献   

18.
贾峰 《世界环境》2007,(1):20-23
拍摄反映发达国家环保教训和经验的系列电视片《世界环保之窗》是我十年前的理想,我希望借助画面、语言和音乐,向国人直观地传达中国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世纪相交之时,我们远赴美国完成了22家电视片《美国环保之窗》的拍摄;2006年春天,日本成为实现这一理想的第二站。去年秋天《日本环保之窗》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9.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282
评《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一书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著名的森林培育学家沈国舫教授主编的《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一书,经作者们和编辑们连续两年多的辛勤劳动,终于在国庆50周年前夕完成,并于2000年12月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了。这是第一本全面论述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专著。是沈国舫院士和参加编著的专家们多年来酝酿在心头的一本书。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也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森林面积只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9%,森林蓄积只占世界森林蓄积的2.6%,要想以只占世界3%~4%的森林资源,既要满足占世界22%人口的生活、生产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维护占世界面积7.2%的国土生态环境的需要,这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中国的森林资源如何发展?能否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来保证,又要有广大公众的参与,只有广大公众对森林的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中国的森林资源才能不断地增加,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想这就是作者们酝酿已久的心愿。    《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这本专著,全书共12章,该书从森林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出发,以深入浅出的笔调,全面阐述了现代森林的概念,结合中国的国情、林情介绍了中国森林的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和特征,森林资源的现状和消长动态分析,并从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各个侧面:生物资源、物产资源、生态防护功能、社会公益功能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森林资源清查、监测和调整、法制建设和公众参与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最后,作者还在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中国森林存在的问题,就中国森林资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针进行了战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是我所见到的近年来难得的如此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其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科技图书专著。我深信这本书将对所有关心中国森林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管理干部、科技、教学和生产部门的人员以及广大公众都将有所裨益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宗炜   2001年2月19日于北京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城市化进程非常快的国家。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9.68%,和全世界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50.6%)基本一致。也就是说,2010年,世界上有一半人居住在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