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深入开展地质灾害经济研究,由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和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主持,于1992年12月21日—23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地质文害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来自地质、地震、矿山、水利、环境等方而19个单位的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宏仁就地质灾害经济研究的重要地位、研究方向及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等问题发表了讲话。地质灾害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2.
由国际自然灾害防御和减轻协会、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委员会海洋自然灾害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国际自然和人为灾害会议”将于1993年8月29日至9月3日在我国青岛市举行。会议内容很广,包括:地质灾害(地震、火山、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地质灾害经济学术讨论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于1992年12月22日至23日在燕郊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委托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组织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21个单位的代表共40人,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共21篇,地矿部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规划软措施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开发与保护的总纲领,其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战略研究的新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对国内外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规划软措施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规划与防治的政策框架构建、规划间的协同机制等理论以及规划技术方法创新等方面介绍了国际经验。研究显示,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手段限制土地开发行为,是国际防灾减灾战略的发展趋势。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土地利用规划在地质环境问题防治中的"政策框架"的构建,交叉学科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环境数据库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手段来限制土地开发行为以实现地质灾害的规避与防治,是国际灾害防治的发展趋势。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以土地规划为基础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规划体系框架:基础理论、技术框架、政策框架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4个支持系统。基础理论支持系统,是从地质学理论、空间规划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技术框架支持系统,是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政策框架支持系统,是为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措施防治地质灾害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规划,是在基础理论、政策框架和技术框架的支持下,以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中心,统筹城市规划、建成区更新规划、城市设施规划、物资储备、设施抗灾化、公众参与等措施安排建设用地。所提内卷是对地质灾害防治理论方法的探索,期望能供相关学科建设和工作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陕西省地震局主办的“’94西安—兰州国际地质灾害现场讨论会”将于今年7月举行。会议由两部分组成:(1)西安—兰州间地质灾害实地考察(7月17日~30日);(2)地质灾害研讨会(7月31日~8月1日,兰州)。研讨会上将重点  相似文献   

7.
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工程数据运筹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论述了监测信息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和地位,重点就监测信息工程建设中若干高新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根据国际上新出现的数据仓库与数据集市的概念,提出了数据运筹技术的监测信息工程,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环境保护与监测、地质工程安全监控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陕西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汶川地震陕西的勉县、宁强、略阳三个重灾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为研究对象,借鉴国际上的自然灾害风险概念,基于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精度,在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承灾体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基础上,通过GIS平台,进行了勉县、略阳、宁强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初步研究,划分了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属于细观层面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可以划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风险区,高中风险区占到全区面积的60%,是今后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3S技术的概念和特点,阐述了GPS,RS,GIS以及3S技术的结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为地质灾害的管理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服务。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是当前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绩效考核的概念,并从目的、指标、主体、方法等4个方面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绩效考核体系。应用所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考核体系的客观、实用和可靠性。研究成果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日本第3届国际防灾会议于1992年11月27日至30日在日本千叶召开。这次会议是由日本国际减灾十年总部、日本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和日本千叶县联合举办的。来自联合国、美国、中国等44个国家的9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交流减轻自然灾害的新思想、新经济,特别是关于防御台风、飓风和旋风方面的对策,讨论多灾国家之间的减灾知识合作问题。六位专家在大会上作了报告。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主席Bruce先生作了题为国际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珙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珙县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防治措施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地质灾害区划和防治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区内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危及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在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总结,归纳出自治区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同时依据地质灾害专项调查成果,在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比拟法,对全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灾害易发区划分,并针对内蒙古地质灾害状况与分布,提出了防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最后,依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国土资源的重要性,划分出重点防治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1998,(2)
1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开展的有关活动(1)国际互联网网络会议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将通过国际互联网召开第三次互联网网络会议,主题是"防灾与媒体"。如何参加该网络会议及其会议的日程安排等材料将随后公布。(2)摄影比赛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将组织世界范围内的摄影比赛。欢迎将有关自然灾害、防灾、媒体和通讯等相关内容的摄影佳作在1998年9月15日前寄到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将利用这些照片在日内瓦举办摄影展,获奖作品将在《制止灾害》杂志上发表。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还将对评出的一、二、三等优秀作品发奖。21998年们月刊日有关国…  相似文献   

15.
信用是人类社会契约精神和信任关系的表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良好的信用体系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交易效率,促进社会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完善的信用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市场经营、会员制经营、公共经营三种模式。21世纪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飞速发展,制度监管框架正在逐步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行业发展初具规模,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和四川省分别出台了各自的地质灾害防治行业信用体系制度。基于国内外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当前状况,从顶层设计、统一标准、公开渠道、联合惩戒四个方面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发展思路,构建了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行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武隆县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隆县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城镇之一,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广,危害程度大,严重地制约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从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地下水、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总结了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力求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是互利的,灾害的防治是环境质量的保证,环境条件的改善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灾害的发生或降低灾害的程度和频度。如此同步进行可有效防灾,有效保护环境。分析了黑龙江省地质灾害概况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探讨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该省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和地质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及减灾工作现状,提出了今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风险评价是防灾减灾的重要非工程手段,针对九寨沟景区在2017年8月8日M_s 7.0级地震后地质灾害加剧的问题,在GIS环境下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及治理工程效益评价研究。本文选取了构造因子、地形因子、地质因子及其它因子等9个指标建立危险性评价模型,易损性选取人口、道路、建筑物、旅游基础设施、景观、防治工程等6个承灾因子,分别采用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划分为极低风险区(41.36%)、低风险区(40.52%)、中度风险区(16.02%)、高风险区(1.84%)和极高风险区(0.27%),高-极高风险区总面积为13.79 km~2,其中村寨、诺日朗及熊猫海周边均为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建议设为重点防治区域;现有防治条件下高-极高风险区面积减少了26.73%,防治效益良好,该结果可以为景区恢复重建和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陕西秦岭南麓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越于秦岭南麓汉台区北部中低山区的316国道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类型多样。每年汛期地质灾害频发,数百至数万方的危岩体常将路面掩埋,少则堵塞交通数小时,多则数天,过往车辆及行人的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由于316国道为我国南北运输的重要通道,社会影响较大。为此,该文在汉台区1:5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的基础上,将316国道作为重点地段进行专题研究,分析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调查分析认为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孕育地质灾害发育的不稳定边坡坡型、坡向、坡高、宽度和厚度等决定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最后,提出了以监测预警和卸荷减载、铺设柔性防护网、设置抗滑桩等为主的防治对策,为汉中市国土资源局汉台分局等相关部门地质灾害的防范提供决策与依据,也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其危害性大,波及范围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向往。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和群防群测工作积累,我国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综合运用合成孔径雷达测量、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等多种新技术手段以提高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度的工作也在持续开展中。在新时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和经验指导。为了促进对该领域发展新导向的深入了解,介绍了大数据方法在地质灾害数据获取、存储、分析的几种关键技术,综述了迄今国内外学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地质灾害研究和防治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