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就环境论环境不能解决环境问题。本文从分析当今时代的特点出发,剖析了我国环境污染形势,最后论述如何走出环境污染的怪圈.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但可持续发展却是永恒的主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变传统发展战略,发展是硬道理,但我们讲的发展是全社会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解振华局长说:“工业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企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企业利益,经济增长的压力是市场的竞争,经济增长的持续是协调发展。只顾产值不讲效益的观念必须改变,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社会稳定统一考虑,必须纳入国家整体战略,环境问题才能进步解决。  相似文献   

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发展历程1965年,英国率先提出了“环境的思想,这种传统的环境教育目的是使人们了解破坏环从而自觉地对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又不损害下”。可持续发并明确指出了它们是(中国211994)。这种发展既包括也包括社会的进步和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使环境变,环境教育已从单纯的面向环境保护的教育,转向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即:从政治、经济、社会的角度审视环境问题,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上述的知识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公众认识和培训”是国际可持续发展会议的少数几个议题之一,“教育和培训”这一术语在((世纪议程)(Agenda21)中出现了达617次之多,其中第36章专门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国际社会一致认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柱,是支持其他领域,例如科学、技术、立法和生产等领域,取得进步的关键。五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1.1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ZO世纪初的自然研究(NaturalStudy)。当时在学校开展自然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亲身…  相似文献   

4.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对立的统一体。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相协调‘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当前发展和长远进步、我国是一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后工业化的前期‘既需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又面临着加快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在汲取产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这一历史教训l的基础上.我国要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必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一、实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l、实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5.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6,16(2):36-36
经济-社会-环境大系统思想 湿地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口、经济问题.湿地保护需要放在经济一社令环境这个大系统中考虑。采用“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将直接危及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不重视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观念和做法都是十分有害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促进揭阳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预防和减少工业高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实现揭阳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揭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992年揭阳建市以来,在环境资源和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一些潜在的因素仍威胁着揭阳市环境的安…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建设是西部开发中十分重要的基本切入点。加快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大量资金和技术开发西部资源,发展西部经济,从而不断提高西部改善环境的支持能力。因此,小城镇建设既是发展西部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城镇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协调好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小城镇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避免走以往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提高小城…  相似文献   

8.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持人类的生存环境。经济的“量”增长应向“质”的发展转化,而经济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协调完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盲目用科学手段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应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9.
雷毅 《绿叶》2013,(4):27-33
在当代环境思想谱系中,深层生态学(DeepEcology)和社会生态学(SocialEcology)因将生态环境问题归因于观念和制度而被视为激进的思想流派。它们都力图从观念和制度上寻找解决的路径。尽管在归因上两者大致相似,但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解决方式的理解上却存在着巨大分歧,分析造成的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公正和深刻理解激进环境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及其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持续性术语出现在环境和发展领域是初80年代.但对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不论从概念还是涵义上都较为模糊,从而也难以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做出深入分析。本文在系统阐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内在涵义的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模式的相对性、约束性和均衡性特征,并从环境容量角度讨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一、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的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将持续发展定义为一种满足现一代需要而不危及将来一代需求的发展模式。它认为持续性发展包括两种基本思想:一是经济发展,二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即经济生态系统的结…  相似文献   

11.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在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观。本文论述了经济与环境共生观产生的背景与内涵。贯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的观念,必须采取2个行动:一是改变环境保护实施综合决策体制,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合决策体制。在最高决策层,要采取经济与环境融合决策体制,在这个背景下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将顺利通过。二是改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运行机制,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运行机制。京津冀等地协同治理雾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说明树立经济与环境共生观念,建立协同运行机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加强环境保护,并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经济与环保“双赢”之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广大基层环保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一大课题。一、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是实现“双赢”的前提。合理利用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它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资源;但如果不顾及区域环境承载力这个极限,盲目建设过多耗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项目,就会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唐平  刘丹  李启彬 《四川环境》2004,23(6):58-61
基于传统填埋场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填埋场的思想,即采取必要措施使填埋处置的垃圾尽快达到“最终贮存质量(FSQ)”标准,使得排放到环境(空气、水、土壤)中的物质不需要进一步处理便可为环境所接受。对于可持续发展填埋场的研究发展动态作了介绍,并且阐述了我国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和法律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向可持续发展过渡,是摆在每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前的共同任务。中国在环发大会之后,根据《对世纪议程》精神和要求,立即制定了忡国对世纪议程》,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是指导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的一种正确选择。目前,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我国面临著严峻形势,存在着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倘若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从现在起,按照《中国对世纪议程》的要求,转变传统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香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港学校环境教育的状况,与大陆比较,可谓起步迟、进展慢。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在1992年编订了《学校环境教育指引》(下称《指引》),但直到1999年公布的《指引》(修订版)才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导向”的环境教育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环境教育模式包括社会、环境和经济三部分。社会部分包括权利、行为、群体行动、健康、文化等;环境部分包括生态系统、资源、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系统等。经济部分则涉及发展、贸易、生产、消费、信息科技等。该模式以“思考从全球着眼,行动由本地开始”为重心,并以“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接受西方的环境伦理观念的。中国之所以接受这一观念并日益重视这一观念的研究和宣传,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遇到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历史、文化、社会管理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现代交汇,构成了我们环境伦理观念的现状,我国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7.
于宏源 《绿叶》2012,(8):55-64
全球环境问题是综合性问题,与人口、技术、观念和经济发展均有关,但在当今主要是国际政治问题。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根源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不平等性。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国家在落后时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赶超必然导致发展的扭曲和不均衡,扭曲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2012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里约+20峰会,在总结绿色发展经验和创新可持续制度的基础上,凝聚全球政治共识,促进治理创新。中国正在通过积极的环境外交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利益,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18.
刘洪 《环境教育》2023,(5):46-49
<正>“生态人”的培养需要根据不同学段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以期通过这种整体性、连贯性、一体化培养路径,输送更多为未来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新时代“生态人”。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的发展危机,人的发展危机又源于思想和观念的危机。培养新时代“生态人”,需要教育发挥关键作用,让下一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态价值观,重塑人性,让其关心关爱地球,重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部分景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旅游循环经济相应产生。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景区实施旅游环境教育,以保障经济、环境、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张婷婷  徐媛  李万花 《青海环境》2007,17(2):98-100
青海是一个矿产资源大省,拥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本文简述了青海省矿山生态环境现状、矿山地质灾害及潜在环境地质问题、矿山环境问题的治理及保护现状和打造“绿色矿山”,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随着矿山开采规模、强度的不断扩大,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危害越来越严重,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已成为社会关注和忧虑的热点问题。建设绿色矿山旨在治理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促使矿业可持续发展,以达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