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基于AHP法的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盘山保护区是目前中国唯一以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及其生境为核心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保护区类型和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改善、科研教育价值、生态旅游价值作为准则层,选择多样性、稀有性、脆弱性、自然性、典型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干扰作为评价层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保护区自然生态评价.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指数达0.778 4,说明大盘山保护区目前整体生态质量较好,保护价值较高,属于优先保护区域.  相似文献   

2.
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保存比较完好的暖温带山地生态系统其组成结构复杂,类型多样,面积4150.3hm^2,拥有高等植物783种,高等动物184种,本研究通过建立3个层次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标赋分和加权平均法,对松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认为,该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较高,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均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目前保护区的面积,结构及经营管理可以满足保护区持续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剑湖湿地3条入湖河流:格渼江、金龙河、永丰河进行实地调查,结合以往生态驳岸评价研究确定剑湖湿地入湖河流生态驳岸评价指标,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辅助软件得到生态驳岸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对其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灵敏度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每一个生态驳岸评价指标对剑湖湿地3条入湖河流是如何影响的,这样可以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河道生态驳岸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湿地变化对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服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1988~2012年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和湿地的动态变化,并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的平均值分析了该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并对湿地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8~2012年,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有天然湿地类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面积比例由93.83%减少至77.25%,芦苇湿地和典型滩涂、滩地面积减少最多;1988~2012年,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共减少了18.25%.就类型而言,耕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加了4617元,水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减少了2012元,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减少了115133元;该保护区湿地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率最高,且远远超过其他地物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贡献率,但贡献率从1988年的75.07%下降至2012年的68.86%.由于该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频繁,不断侵占天然湿地,导致该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充分考虑衡水湖湿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湿地生态特征、功能整合性和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中筛选出24项指标,同时参考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得出了适合衡水湖湿地的评价体系。通过专家咨询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并与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得出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制约湿地健康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衡水湖湿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独特,珍稀濒危动物富集,但在人类干扰下,其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干扰等7项指标对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自然保护区自然性赋值为4分,多样性赋值为3分,代表性赋值为4分,稀有性赋值为4分,生态脆弱性赋值为3分,面积适宜性赋值为4分,人类干扰赋值为2分,综合评价指数为0.78,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今后仍应加大该区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与珍稀水禽为主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渭河入黄流路调整工程位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工程建设将对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在调查该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渭河入黄流路调整工程建设对该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结构与功能、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的环境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该保护区位于沧州市东北部,东临渤海,占地面积16000公顷,是一个由草甸、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湿地系统。地貌复杂,蕴含丰富,人为干扰少,保持了较原始的自然状态。2002年5月,河北省政府批准设立自然保护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西部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遥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综合运用最小均方差、变异系数、景观指数、信息熵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景观发展强度指数,研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大致呈递减趋势;1987~2013年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强度不断增加,且与保护区保护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耕地和草地为湿地转出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总转出面积的63.71%和21.69%;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的降低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变化是内因,而人为活动干扰,尤其是开垦造田和水利修建加速了湿地退化.最后,论文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保护区管理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白龟湖水源保护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蓄湖泊,是平顶山市区重要饮用水源地.针对水源保护区生态特征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构建入库河流生态修复、上游流域水土保持、河口人工浮岛、库区水体生物链、人工湿地及生态驳岸复合水生态系统等生态修复技术,为白龟湖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以及饮水安全保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可使白龟湖水源保护区水质得到有效的保护,实现城市饮用水水质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11.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敦煌阳关湿地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明显的特点。人为活动对该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湿地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等的严重威胁。这也对该湿地功能的发挥和可持续利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以敦煌阳关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阳关自然保护区内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规划湿地、开展湿地资源监测、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本文对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Due to its high biodiversity the Danube Delta, in Romania, is recognized as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Natural Site and it is listed as a RAMSAR wetland. The Danube River variable discharge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habitats and the overall ecological status of the delta. One of its most vulnerable parts, from both hydrodynamic and morphological point of view is the Sontea-Fortuna wetland located in the upstream of the Danube Delta. Sontea-Fortuna wetland is susceptible to both floods and droughts. On a long term, decision makers in the area need to know which measures to implement and how these will impact/improve the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presents how a 3D hydrodynamic model can be used as support for making sound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management of deltaic ecosystems. In particular, the methodology is applied on the Sontea-Fortuna wetland. The case study is part of a wider research in the area, which was developed within the EnviroGRIDS EU FP7 research project. EnviroGRIDS aimed at building capacity for scientists, decision-mak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n the Black Sea Catchment, through collection and sharing of environmental data and models at the basin scale.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湿地类型有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共4大类,总面积12 188.57 hm2,占深圳市国土面积的6.12%。本研究提出深圳市湿地保护和利用模式。湿地保护模式分重点保护湿地和一般保护湿地两个层次,重点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湿地利用模式划分为防护型湿地、资源利用型湿地、水质净化型湿地和湿地公园。水质净化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生态水质净化技术,可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河水水质净化、面源污染控制与水源保护等领域。湿地公园是对城市湿地面积缩减的弥补和平衡,具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对城市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陆盛森  刘敏  左倬 《环境工程》2023,41(1):181-188
为评价长江大保护中尾水型人工湿地的运行效果,针对性地提出运维管理建议,以芜湖江东水生态公园为例,于2021年7月—2022年1月对其不同功能单元出水进行监测,分析各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路径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净化效果方面,在尾水水质较好的前提下(COD、NH3-N、TN、TP等污染物浓度指标均远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江东水生态公园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仍较好,其中强化表流湿地对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53%、17.60%和33.71%,串联于强化表流湿地后端的生态涵养塘具有进一步削减强化表流湿地出水中污染物的能力,其中在夏秋季(8—10月)对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04%和22.51%。影响因子方面,温度和溶解氧浓度对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影响较大,可在冬季采取保温增氧措施,并根据运行实际综合采取小剂量分批次投加植物碳源,优化潜流湿地填料,设计多级人工湿地串联系统等手段,进一步保障长江大保护尾水型人工湿地运行效果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湿地泥沙环境动态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Ⅰ)理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类比相邻学科近年来发展的水体快速生物评估的思想,根据湿地泥沙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湿地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湿地(泥沙)沉积物环境动态评价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湿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评价,其最大特色是可以对那些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快速的动态评估。快速评估的目的在于加速环境质量评估过程,同时促进后续的管理决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江苏湿地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禀赋、城镇依托、交通可达性、人口经济基础四方面构建湿地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定量评价江苏湿地资源的旅游开发适宜性。结果是江苏126个湿地资源分布区的旅游开发适宜性总分值在36.64~72.98之间。依据各湿地分项分值进行聚类分析,将江苏湿地资源分为4种旅游开发类型,即高适宜性湿地资源、较高现实适宜性湿地资源、较高潜在适宜性湿地资源、低适宜性湿地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开发高适宜性湿地、适度开发较高现实适宜性湿地、与经济发展同步开发较高潜在适宜性湿地、暂时限制开发低适宜性湿地的建议,并提出坚持湿地资源旅游开发公益性的思想。同时对湿地资源旅游开发中一些未有定论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城市湿地存在于城市区域内或城市边缘地带,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其生态功能不同于自然湿地。近年来,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城市湿地面临湿地面积缩小、生态系统变脆弱、水体环境受污染、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调研哈尔滨市城市湿地公园现状的基础上,以哈尔滨市为例,阐述城市湿地的作用和价值,归纳分析了城市湿地主要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哈尔滨市开发建设中加强城市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2006年秋季对北大港湿地进行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调查,并结合对湿地核心区-北大港水库进行的鸟类、鱼类、植被状况、空气、水质、土壤状况等调查,采用张峥等人提出的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稳定性和人类威胁等6项指标组成的湿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评分值R为67.7分,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水平,生态环境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因此,今后要加大对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草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水源涵养、水分调节、水土保持、初级生产、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保护)和社会经济价值(如牧业生产、牧民生计维持、牧区文化传承等)。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恢复是草原资源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根本基础。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草原主体功能从生产转向生态,草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凸显。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过程中,对标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的总体战略,聚焦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理念,提出基于地理分异和功能特征的草原分区方案,是推进草原资源高质量管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利用文献调研、专家问卷调查和会议咨询等方法,构建以“生态保护优先、兼顾绿色发展”为主导思想的中国草原分区体系,提出生态地理单元分异原则、主体功能优先原则、产业布局协调性原则、历史传统相结合原则、行政边界完整性原则,提出了区、亚区和小区三级分区体系的主要指标、命名方式、功能判定及产业布局的厘定方法,将全国草原分为5个区(内蒙古高原草原区、西北山地盆地草原区、青藏高原草原区、东北华北平原山地丘陵草原区、南方山地丘陵草原区)、47个亚区、2899个小区,并给出了不同分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及产业发展方向。分区结果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和时代性,可以为新时代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湿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湿地资源研究是对湿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估,揭示湿地资源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的影响,协调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关系。论文分析了湿地资源研究的现状与战略需求;国内外在湿地资源监测,湿地资源功能评价,湿地水资源与生态恢复,湿地生物资源保护,湿地与全球变化,城市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湿地生态旅游,典型区域湿地动态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等领域最新进展。并结合国内外湿地资源研究发展趋势,指出了未来湿地资源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