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桉树人工林间种山毛豆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林木生长有极其显著的作用。间种5年后,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N、P、K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8.21kg/hm^2、0.85kg/hm^2、0.43kg/hm^2、1.30kg/hm^2,而对照林地分别为13.70kg/hm^2、0.56kghm^2、0.34kg/hm^2、1.10kg/hm^2;林地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显著改善;桉树生长量显著增加,刚果W5桉平均株高增长16%,平均胸径增长22%,单位面积的木材蓄积量增加59%。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湖北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成土条件与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主要养分障碍及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状况,并对水稻施肥的效应及合理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有机与常规水稻生产中土壤养分平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省万载县水稻生产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有机农户和常规农户的农业生产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操作模式下的土壤培肥措施和水稻-土壤系统养分投入、产出及其平衡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施用有机肥和绿肥种植这2种方式进行土壤培肥的有机农户比例极显著高于常规农户(P0.01),有机农户采用间套作和秸秆还田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常规农户(P0.05)。在养分管理方面,有机和常规水稻生产的氮素平衡均处于盈余状况,分别盈余57.8和36.3 kg·hm-2,盈余率分别为21.7%和7.6%;有机和常规水稻的磷素平衡亦处于盈余状态,分别盈余35.4和64.7 kg·hm-2,盈余率分别为147.5%和217.9%,远高于允许平衡盈亏率。相比常规农户,更多的有机农户会采取生态农业措施进行土壤培肥,但其氮素和磷素盈余率也较高,同样存在一定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4.
用土壤生物和养分指标表征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土壤生物和养分指标讨论了不同农田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有很大影响。有机肥明显提高土壤碳、氮和生物管理指数。单施化肥促进土壤磷、钾管理指数的上升。厩肥比绿肥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与参比土壤相比, 化肥处理的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平均每年都增长, 红壤为5 . 63 , 水稻土为5 . 8 , 潮土为4 . 83 ; 而对照处理的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平均每年都下降, 红壤为5 . 6 , 水稻土为6 . 58 , 潮土为4 . 56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的影响顺序为有机肥、有机肥配施化肥> 化肥> 参比土壤> 对照。  相似文献   

5.
在论述植物根系作为养分的主动吸收槽.对根际养分生物有效性产生重要作用的前提下,本文扼要讨论了根际pH值变化、根分泌螯合物与还原性物及根际微生物在根际土壤养分活化中的作用过程,并重点评述了有关养分活化与吸收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茂兰喀斯特地区原始林凋落物量动态与养分归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对茂兰喀斯特地区原始林凋落物进行观测,分析了凋落物总量、组分(叶、枝、繁殖器官和其他)凋落量和各组分不同养分含量的月动态变化及养分归还量。结果表明,凋落物月动态变化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般具有的双峰模式,凋落高峰出现在9至次年1月和4月;年凋落物量为6.9 t·hm-2,其中叶、枝、繁殖器官和其他组分的年凋落物量分别占年凋落物总量的71.0%、15.9%、1.5%和11.6%;凋落物各养分含量以C、Ca和N为主,无明显的月动态规律,养分年归还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Ca、N、Mg、K和P,此与一般非喀斯特地区森林(由大到小依次为C、N、Ca、K、Mg和P)不同;凋落物各组分养分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凋落枝N、Mg、P和K含量较低,其他组分C、N、P和Mg含量较高,繁殖器官C、N和Ca含量较低;凋落物中Ca和Mg含量以及Ca和Mg年归还量远高于一般非喀斯特地区森林;K含量及K年归还量低于非喀斯特地区,说明该地区K的缺乏可能制约着喀斯特地区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汤雷雷  万开元  陈防 《生态环境》2010,19(7):1744-1749
施肥被看作是一项潜在降低农田杂草对作物干扰的有效农作管理措施。不同施肥处理可形成具有不同养分状况的土壤条件,而土壤条件的差异是导致杂草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论证养分管理可显著改变农田杂草发生状况和杂草生物多样性,强调了深入开展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进化影响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利用养分管理措施调节农田杂草,在控制杂草对农业危害的同时,保持一定农田可控杂草生物多样性的科学问题。长期N、P和K平衡配施,可维持杂草群落和杂草种子库的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兼顾杂草控制和杂草多样性保护,实现平衡施肥的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的统一。同时,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养分管理措施条件下的地表光辐射变化特征、不同光辐射变化对杂草种群种子萌发及植株建立的影响、优势杂草种群的确定及其生理生态和遗传进化规律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8.
用定位观测研究表明,降雨是林地形成土壤肥力的重要机制;特别是通过林冠层的穿透水和树干的径流水,其养分通量平均要比林外雨高80%左右,但在不向的气候条件下和在不同的森林类型里,降雨输入土壤的养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无植被覆盖的坡地上,降雨会造成土壤侵蚀,使土壤养分入不敷出。  相似文献   

9.
多年连栽香蕉园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南乐东和澄迈两个种植区香蕉园为例,通过采取不同种植年限(0 a,1 a,5 a,10 a和15 a)香蕉园土壤,研究了连栽香蕉园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澄迈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乐东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则呈下降趋势;2)两种植区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呈现强烈的富集作用;3)澄迈种植区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含量的变化呈现出比较一致的趋势;而乐东种植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变化呈现出比较一致的趋势;4)连栽香蕉园土壤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含量极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与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见,这两种酶可以做为香蕉园土壤肥力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有机肥施用量与蔬菜硝酸盐和重金属关系初探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为控制施肥对蔬菜和土壤的负面影响,探讨蔬菜合理的有机肥施用量,在不同质地土壤上,田间试验小白菜、苦瓜、豇豆三种蔬菜施不同量有机肥,收获时测定其产量、品质、硝酸盐、重金属及试验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1)在施适量无机NPK的条件下,每造蔬菜的有机肥施用量(禽畜粪便,下同),砂土上小白菜为4500kg/hm2、苦瓜和豇豆为3000kg/hm2;壤土上,小白菜和苦瓜均宜施3000kg/hm2,豇豆则宜施4500kg/hm2;粘土上,小白菜每造只宜施1500~3000kg/hm2的有机肥。(2)有机肥必须与无机肥合理配合施用,才能获得最佳的产量和品质效果,在砂土上有机肥施得越多,蔬菜的硝酸盐含量越高,其它土壤也有类似趋势。(3)施高量(7500kg/hm2)有机肥的小白菜重金属含量最高,其次是施中量(3000kg/hm2)有机肥的,尤其是Cd。(4)施有机肥3000~4500kg/hm2 适量无机肥可使土壤有机质水平保持在种植蔬菜前的含量水平,该施肥量和方式不仅可使蔬菜高产、优质,还有利于保护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蔬菜施不同肥料对产量和土壤肥力的贡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控制施肥对蔬菜和土壤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施肥对土壤肥力的保护功能,探讨蔬菜合理的有机肥施用量,在不同质地土壤上,田间试验小白菜、苦瓜、豇豆三种蔬菜施不同量有机肥,收获时测定其产量、品质及试验前后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结果表明,(1)在施适量无机NPK的条件下,每造蔬菜的有机肥(禽畜粪便,下同)施用量,砂土上小白菜为4500kg/hm^2、苦瓜和豇豆为3000kg/hm^2;在壤土上,小白菜和苦瓜均宜施3000kg/hm^2,豇豆则宜施4500kg/hm^2;在粘土上,小白菜每造只宜施1500~3000kg/hm^2的有机肥。(2)有机肥必须与无机肥合理配合施用,才能获得最佳的产量和品质效果。(3)施有机肥3000-4500kg/hm^2 适量无机肥可使土壤有机质水平保持在种植蔬菜前的质量分数水平,该施肥量和方式不仅可使蔬菜高产、优质,还有利于保护土壤肥力。(4)对蔬菜产量的贡献,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处理对蔬菜产量的贡献最大,来自土壤的效应由小到大依次为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化肥→有机肥,进一步反映合理施肥有利于保护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2.
滇池流域蔬菜地土壤氮素分布与转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滇池流域蔬菜设施保护地油麦菜(Lactuca sativa var.ramosa)种植区进行研究,分为高量组和低量组两个组别进行,每组分别设置9个施肥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总氮在各水平处理之间并没有规律性变化,在垂直梯度上(0-20、20-40、40-60cm),土壤养分随深度增加而递减;高量组和低量组在生长期和成熟期,土壤总氮积累量和施氮量表现出了显著正向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73、0.9901、0.9881和0.9880;适量施氮,土壤氮积累量表现出减少,而过量施氮则表现出了盈余;高量组氮损失量均大于低量组,且高量组在不同生育期的氮损失量与施氮量表现出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23、0.9719。高量组与低量组氮素损失率生长期均高于成熟期,而各处理之间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最大损失率为39.79%,在适宜施肥量的处理中,损失率也达到了2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持续农业是关于建立资源、生态、地力、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制度的一种思想.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耕地锐减、环境污染,制约着广东农业的持续发展.土壤学应围绕持续农业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应加强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地退化,提高土壤肥力,保证耕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应开展土壤资源的动态变化研究,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京郊菜田的分布和土壤养分、土壤环境质量特点选择了监测点,按照各个指标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并据此建立了无公害菜田土壤环境评价系统。系统采用分层体系结构,在目前基于J2EE架构开发Web应用的基础上,采用J2EE中的JSP,Servlet,JavaBean以及JDBC技术来构建该平台的基础组件框架,结合MVC结构的方式来构建Web应用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根据过去3年的监测结果对于系统进行了初步应用,对各个监测点的菜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表明该评价系统对菜田环境质量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蔬菜施有机肥和它与无机肥的合理配施比例,对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对土壤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也有影响。为控制施禽畜粪类有机肥对蔬菜的负面影响,探讨蔬菜的合理施用量和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上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施过量禽畜粪类有机肥对试验蔬菜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和茄子(Eggplant)施禽畜粪超过22500kg/hm2、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超过24000kg/hm2时,其产量不再增加,成活率下降,维生素C含量下降,多个试验均表现出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小白菜硝酸盐随之增加的典型特征;同时不论土壤的质地轻重,蔬菜重金属Pb有随禽畜粪用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在质地较轻的土壤上,蔬菜重金属Cd、As有随禽畜粪用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小白菜施禽畜粪肥超过7500kg/hm2、茄子和冬种马铃薯施禽畜粪肥超过75000kg/hm2,收获后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对照和施无机肥的总Cr和As。(2)蔬菜单独施用有机肥的合适施用量,小白菜在较粘重的土壤上可施到22500kg/hm2,但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时有机肥用量可减量;茄子合适施用量应在22500kg/hm2左右;冬种马铃薯合适施用量应在24000kg/hm2左右。(3)蔬菜的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比,小白菜、茄子、和冬种马铃薯施肥的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均为0.25∶1至0.5∶1时其产量和品质水平较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将持续农业作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综述了国际上发展持续农业的形式及特点,论述广东省持续农业的现状和发展持续农业面临的挑战,最后针对广东省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有机肥施用量对菜心产量、土壤磷形态的影响,分析土壤磷形态之间的相关性,评估菜地红壤磷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并未提高菜心的产量和生物量,而超过一定使用量之后,反而降低菜心产量和生物量;土壤无机磷形态以Fe-P和Al-P为主,占土壤无机磷质量分数的90%以上。有机肥施用提高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的质量分数,且有机肥用量越高,土壤Fe-P、Al-P、Ca-P和O-P质量分数越高。有机肥过量施用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水溶性磷质量分数;分别对Olsen-P和CaCl2-P与各形态磷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只有Olsen-P和CaCl2-P与Ca-P具有线性关系(p〈0.05),方程为Y1=36.95+0.622 1X,Y2=-0.102 5+0.048 6X。表明施用有机肥下,Ca-P是菜地土壤有效磷的最直接来源,可以作为红壤磷污染风险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苏南稻田不同种植制度与土壤持续生产力的关系。维持土壤持续生产力的实质是维持土壤肥力,多熟种植制度养分产出增加,加大了土壤养分的消耗,但有机物质生产增加,有利于有机物质归还和土壤有机质平衡。在多熟种植制度中间套插种绿肥等豆科养地作物和油菜、蔬菜等培肥作物,结合秸秆还田和轮作,将能维持稻田多熟制的土壤持续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