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二元经济是我国生态建设补偿机制面临的根本约束条件。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双二元经济的形成逻辑同环境污染现状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我国政府在建国初期所采取的赶超战略和改革开放后的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是联系二者的历史渊源。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博弈模型表明。在双二元经济结构的约束条件下。生态建设供给的博弈均衡应是由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先进部门承担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生态建设成本。因此。我国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构建方向就应该是构建一个有效完善的跨区域、跨部门的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以平衡生态建设者和生态建设收益者之间的成本和收益,这是保障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运用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内在机制,估算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揭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分布的空间格局,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每年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为36 602.44×104元,其中土壤养分损失占总损失的89.46%,土地废弃损失占总损失的4.64%,土壤水分损失占总损失的1.05%,泥沙损失占总损失的4.85%。旱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最大,占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61.94%。从各县来看,清镇市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最大,占总经济损失的32.87%。研究区平均单位面积经济损失为1 174.86元/hm2,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土壤侵蚀单位面积经济损失价值较大。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通过计算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之间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的差异,建立各省间水资源利用和经济补偿的联动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长江流域各省份水资源超载指数,结合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结果,考虑地区补偿能力,构建水资源生态补偿的量化模型,计算各省份应当支付的生态补偿量。长江流域各省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总量高达9.37×1012元,各省生态服务价值也都在3.1×108元以上。整体上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趋势,上中下游生态服务价值比例分比为44%,49%和7%。因此,处于长江流域下游以及中游的地区理论上应当对上中游地区水资源保护以及"生态服务价值外溢"进行相应的补偿。长江流域总体应获得1193.53亿元的水资源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而形成的生态地理单元,在中国乃至于整个亚洲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西部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依然存在水资源失调,干旱灾害严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风沙灾害蔓延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整个西部地区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使自然灾害强度加剧并且频度增加,造成社会经济的突出损失、增加了社会发展成本、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由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实施生态保护建设的意义,阐析了生态保护建设目前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西部生态保护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西部地区的现状给出了相关建议: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建设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中央宏观综合管理部门统一主管的、地方政府负总责和执行的政策框架;不断加大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积极发展西部地区农业的替代产业,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模式,降低农村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地压力,迅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将替代产业发展纳入到生态建设工程之中;建立西部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全面评估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为未来的生态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运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防护费用法等评估方法,以皂市水利枢纽工程为例,构建了5个生态补偿主体受益评估模型和8个生态补偿对象受损评估模型,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对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皂市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生态补偿标准为0676 0×108元/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水电开发业主是主要的生态补偿主体,其承担的生态补偿额分别占总生态补偿额的6805%和2658%;移民和河流生态系统本身是主要的生态补偿对象,其获得的生态补偿额分别占总生态补偿额的7574%和1695%  相似文献   

6.
退牧还草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退牧还草工程作为21世纪初国家启动的一项重大的生态治理工程。在部分地区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尤其是现行的补偿体系不够完善。无法实现农牧民的适度补偿。因此。建立与完善退牧还草项目的补偿体系。对巩固草原地区生态建设成果意义重大。本项研究在构建完整的生态补偿机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及跟踪访谈等方法。对内蒙古翁牛特旗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不同类型草场的产量与承载力。遵循“以失定补”的原则。制定了不同类型草场的补偿标准。最后提出建立与完善退牧还草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预算约束和无预算约束条件下,分别模拟了6种不同的生态补偿区域选择方案,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从补偿资金效率、补偿对象特征、吸纳的贫困人口、补偿额的分配情况、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和项目成本等7个方面对6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效益成本比标准方案的补偿资金效率最高,在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方面占优势,但方案的参与率最低,补偿的乡镇数量和贫困人口最少,在项目成本方面占劣势;效益成本比标准方案的补偿资金效率和参与率较高,补偿乡镇数量较多,贫困人口的参与率最高,在生态重要性和项目成本方面占优势,但在生态脆弱性方面占劣势;效益标准方案的补偿资金效率较高,补偿的乡镇数量较多,参与率最高,补偿的贫困人口最多,在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方面占优势,但补偿面积最少,在项目成本方面占劣势;成本标准方案的补偿面积最大,补偿的乡镇数量最多,参与率较高,补偿的贫困人口也较多,在生态重要性和项目成本方面占优势,但补偿资金效率最低,在生态脆弱性方面占劣势;如果不存在预算约束,只考虑生态脆弱性,风险标准方案最合适,可避免处于退化风险的草地没有得到补偿;统一标准方案可补偿整个区域,亩均补偿额相同,补偿额在补偿区上分配公平,方案实施便利,简单易行,但需要庞大的资金预算,且实施困难较大,补偿资金效率很低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的范围或资源在经济活动和生态维护的利用边界应是边际上经济收益与生态收益相等之处,生态补偿的最低标准便是资源用于经济活动产生的边际收益。如果东江湖库区生态保护主要是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最先应该退耕的是玉米,然后是板栗、水稻、茶叶,最后是柑橘和生姜;如果生态保护主要是提高水质,减少氮磷总量流入水库,则最先退耕的应是生姜,其次是柑橘、茶叶和玉米,最后是水稻和板栗。生态补偿采取行政强制方式时,可能导致信息租金或交易成本太高。这时,生态补偿可考虑谈判交易的方式。在东江湖库区,化肥对柑橘收入、产量和种植业及林业收入增加的作用已不明显,如果氮、磷超标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勿须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林,政府只需要提供测土配方的技术和相应的肥料配送便可以改善水质。东江湖库区越来越多的农民正离开土地放弃农业,部分生产力低的坡地将被撂荒。所以,东江湖生态补偿工程过后几年推进可能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地优化配置模型的耕地生态补偿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耕地利用的私人最优决策与社会最优决策存在不一致,难以达到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通过土地优化配置模型分析,可知目前经济发展中缺乏考虑难以量化的生态非使用价值,解决外部性问题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是建立政府干预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把生态非使用价值的部分价值补偿给农民。耕地生态补偿的核心是如何把生态非使用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和确定合理补偿标准,而合理补偿标准确定能更好解决生态服务的最优的供给问题,真正使生态补偿起到对正外部供给的激励和对负外部性释放的约束作用。本文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探讨耕地生态补偿必要性和尝试建立耕地生态补偿的核算基本理论框架,认为耕地提供净生态效益是核算补偿的基础,但同时需要考虑地块特征、空间特征、个体特征对生态补偿影响,不断修正补偿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切实可行、现实有效的标准,确保补偿标准更能揭示个人的偏好和效用,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玛曲草原的实地调查,评价青藏地区草原旅游业的生态负效益,分析旅游收益对生态负效益的补偿能力以及旅游生态负效益的补偿现状。研究表明:文化参与旅游模式的生态负效益补偿能力最强,其次是游览观光模式,再次是休闲度假模式;在旅游业实际运营中,旅游生态负效益并未得到有效补偿。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形成青藏地区草原旅游业生态负效益补偿的保障机制:选择生态负效益小的旅游运营模式以降低旅游生态负效益补偿难度;建立旅游生态负效益补偿督促制度;提高旅游经营者的生态补偿意愿;落实资源集体所有制并让集体成员参与资源股分红以扩大旅游收益对减畜还草的促进作用;政府加大二次分配力度以将部分旅游收益用于生态修复;为旅游业受益增设减畜还草等生态建设附加条件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重点问题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我国森林资源有限.并且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然而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者主要是江河中下游地区,一般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因而如何给森林生态效益提供者实施补偿.实现生态公平。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研究提出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总体框架和分析评价国内外森杯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对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重点问题进行操讨:界定了森林生态补偿的内涵与范畴;对补偿森林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分为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两类;对森林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估算.考虑营造林的直接投入、保护森林生态功能而放弃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益三个方面的因素;培育森林生态补偿市场化途径,加强对私人企业的激励机制.建立基金寻求国外非政府组织捐赠机构支持等办法;开征森林生态税,对征收对象、征收范围、征收依据和税率等进行研究;最后提出森林生态补偿的“三步走”战略。包括补偿基金完善阶段。补偿基金与生态税双轨并行阶段。生态税独立运行阶段。  相似文献   

12.
生态破坏使西部年损失千亿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环保总局 12月 2 9日公布的调查表明 ,目前西部每年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15 0 0亿元 ,占到当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 13 %。据统计 ,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 62 .5 % ;西部地区沙化面积超过 160 0 0万公顷 ,占全国沙化面积的 90 % ;新增耕地 90 %以上来自对林地和草地的破坏 ;草地面积持续减少 ,鼠害严重。环保总局有关人士建议西部地区应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和掠夺式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 ;主要调整人的经济行为 ,辅以生态工程措施 ,重点解决人为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破坏使西部年损失千亿…  相似文献   

13.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环境资源有偿利用的重要政策工具,结合流域及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对于在全国范围切实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述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进展及其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构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框架体系,揭示其基本环节的主要特点,并从补偿资金来源的视角,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划分为上下游政府间协商交易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上下游政府间共同出资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和基于出境水质的政府间强制性扣缴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等类别,系统阐释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与适用条件,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矿区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矿产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政策工具,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矿区生态补偿模式对于在全国范围切实开展矿区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资金来源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补偿资金匮乏、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资金往来主体不明确、资金收取标准不统一等,建议应明确界定生态补偿的主体、建立科学的补偿标准、采取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不同方法广泛筹集资金,完善立法,为加强矿区生态补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为了做好这件工作,必须正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资金不足的现实困境。为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补偿资金,以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顺利开展下去,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5.
因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已达58.5万hm^2,且每年还有新增沉陷面积4万hm^2;煤矸石累计占用土地近6.5亿hm^2,且每年以200~300hm^2的速度增加。在日前召开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保护研讨会上,专家们呼吁,应尽快制订煤炭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协调矿区发展,使得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任务得以落实。目前面临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与东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的扩大.同时,随着全国贫困人口绝对规模的减少,贫困人口的分布进一步向西部地区集中,生态环境在诸多致贫因素中越来越突出.文章从西部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空间分布的关联性以及地区贫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深入解析了西部地区贫困和生态环境互为因果的耦合机理;分析了当前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资金、人力资本、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即: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同步进行,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互协调;设计了原地扶贫和离地扶贫两大生态扶贫模式,并提出了不同生态扶贫模式的特点、实施范围和基本内容.原地扶贫通过创造生态管护就业岗位,发展当地特色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实现贫困人口在当地就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同时,通过拓展整村推进和本地教育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能力.离地扶贫则以生态移民为主,并结合城镇化战略,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向城镇和东部沿海地区转移,通过异地就业、生活实现脱贫.最后,提出了实施生态扶贫战略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以教育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开发,以特色农副产品开发、特色生态旅游和绿色品牌建设为核心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及以生态移民制度和政府管理体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创新等.  相似文献   

17.
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显然,实施这种安排需辅之以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后两类区域因被限制或禁止(工业)开发而损失的经济利益。而国内现行或试行的生态补偿因数量太少、标准过低而缺乏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导致各地争相挤入重点开发区域而抗拒被定位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即使被划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也不甘"寂寞"而设法实行变相开发。这就需要研究生态补偿的合理量化标准,通过对代际和区际公平的充分兼顾来增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可行性。本文基于机会均等观,运用机会成本法,通过建立生态补偿与发展机会成本的数量关系模型,提出了对生态功能区的单项与综合补偿标准并选择样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主体功能区划下,特定区域接受"限制"或"禁止"开发之定位安排的经济底线是所获生态补偿足以弥补因限制或放弃开发而付出的机会成本。因"限制"或"禁止"开发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则该机会成本可以理解为一地限制或放弃工业增长后所相应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及其他相关收益。据此核定的生态补偿标准才具有较大公平性和可行性。在实施中,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单项(财政收入)补偿逐渐扩展至综合补偿。在此基础上,未来还可考虑纳入生态建设投入补偿和环境服务付费(PES),使生态补偿标准对各地承担生态屏障、致力可持续发展更具激励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脆弱生态区,土地退化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区域发展可持续性差。对此区退化土地进行生态重建,是西部开发中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以位于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带的关岭县为研究区,分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特点,土地退化的主要过程及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生态重建对策,指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外部的物质、技术,资金等投入扶持,而最终实现则需要立足于本地的生态重建和生态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水污染生态补偿是解决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的重要措施。以行政单元为补偿主体,通过交界断面水质目标确立上下游政府间的水污染生态补偿责任,建立基于污染物通量的生态补偿量化计算方法,并提出了生态补偿运作模式。以钱塘江流域为例,根据2004年钱塘江流域水质状况,在75%保证率的水文条件下,基于COD通量估算了流域内各县(市)间水污染生态补偿量。结果表明,生态补偿量反映区域污染特点,上游地区基本上都是接受补偿者,而呈结构性污染的地区是生态补偿支付者,部分区域补偿强度超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表明其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钱塘江流域水污染生态补偿模式可以是政府层面上的财政支助,也可以通过项目支持、技术支持等形式实现区域间的补偿。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将对流域水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丹江口库区化肥施用控制与农田生态补偿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减少氮、磷流入水体,可考虑以生态补偿方式鼓励农民将部分土地休耕或退耕。利用样本调查的农户微观数据,估计了丹江口库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经验函数,计算了库区农田平均生态补偿标准。结果是:基于2008年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市场价格,种植小麦须补偿259.69元/亩,玉米须补偿331.64元/亩,水稻须补偿567.31元/亩。为减少补偿过程中的政府强制行为和信息租金,可考虑将农户土地按历年产量进行评估后分成多个等级,每一等级支付该等级土地最高净收益。本文将每亩作物净收益即每亩劳动收入和地租作为农田生态补偿标准,这一计算标准是基于农民遭受的损失,属于保留效用,是农民谈判的起点。如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有利可图的,可进一步将工程的部分净收益分配给维护生态系统、保护水质的库区农民,具体分配的份额则取决于当地农民的谈判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