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GIS、RS、GPS、ES等技术已在环保领域得到大量应用,但大多只能提供低层次的辅助决策功能,为支持环境领域的中高层决策,本文提出了环境决策支持系统(EDSS)的建设。文中介绍了环境系统的特点,GIS、RS、ES技术特点和其对EDSS的支持,阐述了当前软件技术和EDSS的开发模型,指出利用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进行GIS、RS、ES系统集成,是开发EDSS的简洁、实用的方案。最后介绍了本模型的简单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2.
开展战略环境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勇  杨凯 《污染防治技术》1999,12(3):139-141
战略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政策,计划和规划等战略层次的应用,是在战略层次上及早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和规划手段。SEA与项目EIA形成了完整有层次的EIA体系,提供了一个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框架,可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工具。通过借鉴和引入国外SEA理论与经验,尽快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SEA理论和制度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在回顾SEA国内外开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在我国开展SEA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目前国内外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制氢技术现状,较全面的分析了PEMFC汽油重整制氢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开发适合于PEMFC汽油重整制氢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 3月 2 2日 ,欧洲水协会 (theEuropeanWaterAssociation ,EWA)向人们介绍了欧洲水污染控制网络 (theEuropeanWaterPollutionControlNetwork ,EWPCN) ,这是一个专门提供水环境保护领域信息并进行水环境信息集中交流的网站。EWPCN为方便用户 ,将分散的、与水污染控制有关的信息集中起来 ,便于用户上网浏览自己需要的信息。EWPCN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欧盟国家的水污染控制政策及文件、时事通讯、项目报告和其他背景资料等。栏目主要包括 :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亚洲季风与ENSO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ENSO与季风的相互作用中,季风是驱动因子,即季风的强弱变化引起了ENSO事件的发生。夏季风强(印度及东南亚季风降水多),在其后的秋冬季热带太平洋为LaNina;夏季风弱,在其后的秋冬季为ElNino。反过来,从统计意义上说,在ElNino年,印度季风弱,降水偏少;东亚季风亦弱,推进慢,从江淮流域到日本夏季降水偏多,华北夏季趋于干旱。在LaNina年,夏季风强且推进快,华北夏季则多雨;印度季风强,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6.
固相萃取技术在水体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固相萃取技术(SPE)的原理、方法及特点,阐述了SPE和气相色谱(GC)在线与离线两种联用技术应用于水样中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并着重介绍了SPEGC应用于分析水环境中痕量多氯有机化合物,包括多氯联苯化合物(PCBs)和有机氯农药(OCPs)的方法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5%锐颈特县浮剂与95%马拉硫磷文替使用对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oa)乙酰胆碱酯酶(AChE,EC3.1.1.7)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2mg/L,锐颈物与2mg/L马拉硫磷交替使用均影响被抑制的AChE活性恢复。文中还探讨了研究农药影响对于合理评价农药环境毒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面水水质评价是一项既复杂又繁琐的工作,运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对地面水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具有快速、高效、形象、直观等优势,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工艺处理石油化工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厌氧附着膜膨胀床(AAFEB)反应器处理石油化工废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温条件下(35℃)AAFEB稳定运行的适宜工艺参数为HRT32h,容积有机负荷0.523kgCOD/m^3.d,COD去除率达80.8%,升高温度可以提高AAFEB反应器的处理效果,AAFEB反应器在高温条件下(55℃)运行耐冲击负荷成于中温条件(35℃)。  相似文献   

10.
林巍 《污染防治技术》1999,12(3):145-148
COZEE-中国沿海环境保护增强工程选择泉州市为试点形展IEMP项目,在大气环境规划的制定中,将国外先进经验,计算方法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首次采用英国环境部推荐的ISCL(S)T软件,取得了良好的计算效果,成功地制定制泉州市规划区大气污染分配,控制方案,介绍了ISCL(S)软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Schmidt AC  Kutschera K  Mattusch J  Otto M 《Chemosphere》2008,73(11):1781-1787
Phenylated arsenic compounds occur as highly toxic contaminants in former military areas where they were formed as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chemical warfare agents. Some phenylarsenic compounds such as roxarsone and aminophenylarsonic acids were applied as food additive and veterinary drugs in stock-breeding and therefore pose an environmental risk in agricultural used sites. Very few data exist in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uptake and effects of phenylarsenic compounds in plants growing on contaminated soils. In this study, the accumulation, extractability, and metabolization of five different phenylarsenic compounds, phenylarsonic acid, p- and o-aminophenylarsonic acid, phenylarsine oxide, and 3-nitro-4-hydroxyphenylarsonic acid called roxarsone, by the terrestrial plant Tropaeolum majus were investigated. Ion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was used to differentiate these arsenic compounds,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was used for total arsenic quantification. All compounds considered were taken up by the roots and transferred to stalks, leaves, and flowers. The strongest accumulation was observed for unsubstituted phenylarsonic acid followed by its trivalent analogue phenylarsine oxide that was mostly oxidized in soil whereas the amino- or nitro- and hydroxy-substituted phenylarsonic acids were accumulated to a smaller degree.The highest extraction yield of 90% for ground leaf material was achieved by 0.1 M phosphate buffer, pH 7.7, in a two-step extraction with a total extraction time of 24 h. The extraction of higher amounts of arsenic (50–70% of total arsenic present in leaves depending on arsenic species application) from non-ground intact leaves with deionized wat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buffer (20–40% of total arsenic) is ascribed to osmotic effects. The arsenic species analysis revealed a cleavage of the amino groups from the phenyl ring for plants treated with aminophenylarsonic acids. A further important metabolic effect consis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arsenate and arsenite from the phenylated arsonic acid groups.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容耦合等离子体和催化剂协同作用对干空气中的甲烷进行了氧化实验,并和没有放置催化剂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放置催化剂后甲烷的分解效率明显提高,反应产物中CO2的选择性增加,副产物NO和NO2的浓度减少.反应所需的能耗降低。甲烷的最终氧化产物为CO、CO2和H2O。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容耦合等离子体和催化剂协同作用对干空气中的甲烷进行了氧化实验,并和没有放置催化剂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放置催化剂后甲烷的分解效率明显提高,反应产物中CO2的选择性增加,副产物NO和NO2的浓度减少,反应所需的能耗降低.甲烷的最终氧化产物为CO、CO2和H2O.  相似文献   

14.
利用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催化耦合技术,进行模拟室内空气循环降解甲醛的实验,对比了3种净化方式(紫外光催化、等离子体单独作用与等离子体-催化耦合)的甲醛降解效果,并考察了中心电极的极性、催化剂活性炭板与中心电极的距离对甲醛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单独的紫外光催化和等离子体作用而言,等离子体-催化耦合多重功效结合的甲醛降解效果更好,降解速率也更快;中心电极为正极的电场的甲醛降解效果优于中心电极为负极的电场;随着催化剂活性炭板与中心电极距离的不断扩大,直至板移动至电场外部的过程中,甲醛的降解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催化剂活性炭板与中心电极的距离存在一个最佳值,本研究的最佳距离为15mm.  相似文献   

15.
Fenton氧化-絮凝耦合去除水中As(Ⅲ)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亚铁(Fe(Ⅱ))絮凝去除水中As(Ⅲ)的效果,对Fe(Ⅱ)/H2O2(Fenton试剂)氧化-絮凝耦合工艺进行了研究。以5 mg/L的As(Ⅲ)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对比了Fenton氧化-絮凝耦合处理As(Ⅲ)和单一Fe(Ⅱ)絮凝的效果。结果表明:单一絮凝对总砷的去除率只有60%左右,而氧化-絮凝耦合的去除率可达99.3%;氧化-絮凝耦合产生的絮体粒度约为单一絮凝的3倍,明显增强了絮凝沉降性能。SEM、XRD、BET测试结果表明:Fenton氧化-絮凝耦合去除水中As(Ⅲ)产生的絮体初级粒子是一种无定形纳米颗粒;氧化-絮凝耦合反应产生的Fe(Ⅱ)/Fe(Ⅲ)混合态水解形成纳米胶体,对As(Ⅴ)的絮凝吸附优于As(Ⅲ)。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表明As(Ⅲ)被迅速氧化为As(Ⅴ),且是一种原位氧化-絮凝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淋容试验,模拟自然降雨,分析了煤矸石对高速公路沿线地下水造成的污染,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得出了煤矸石淋溶液中无机盐是造成高速公路沿线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基于多孔介质流体力学和溶质运移动力学建立了描述微量元素在土壤-水环境系统中迁移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煤矸石淋溶微量元素在道路沿线土壤-水环境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进一步预测了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可为公路沿线土壤-水环境污染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由城市污水处理厂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中筛选得到的4株特殊氨氧化菌,分别在SBR和有回流的生物膜与A/O工艺耦合体系培养中,考察其降解低碳高氨氮废水的功能。结果表明,自养硝化与异养氨氧化菌的混合菌群较单一自养硝化菌株降解氨氮速率快;在生物膜与A/O工艺耦合系统中,自养硝化与异养氨氧化菌协同代谢加速氨氮氧化脱除,氨氮脱除速率远比SBR系统快。对生物膜与A/O工艺耦合系统中氨氮脱除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模拟了NH4^+、NO2^-;质量浓度与氨氮脱除比速率之间的关系,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对废液晶显示器(TFT-LCD)面板主要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在酸体系下回收废TFT-LCD面板中In时,尽管不同酸体系下各元素浓度变化较大,但是主要伴随元素以Al、Fe为主。(2)绝大多数元素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低于3%。(3)不同元素加标回收率基本在86%~110%。ICP-AES法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较低、多元素同时测定等优点,能满足元素测定误差要求,可有效应用于废TFT-LCD面板中主要元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应用由城市污水处理厂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中筛选得到的4株特殊氨氧化菌,分别在SBR和有回流的生物膜与A/O工艺耦合体系培养中,考察其降解低碳高氨氮废水的功能.结果表明,自养硝化与异养氨氧化菌的混合菌群较单一自养硝化菌株降解氨氮速率快;在生物膜与A/O工艺耦合系统中,自养硝化与异养氨氧化菌协同代谢加速氨氮氧化脱除,氨氮脱除速率远比SBR系统快.对生物膜与A/O工艺耦合系统中氨氮脱除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模拟了NH4 、NO2-质量浓度与氨氮脱除比速率之间的关系,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苯水体泄漏后水气污染的浓度时空分布,利用挥发性污染物水气耦合扩散模型进行预测计算,预测结果与水槽实验相结合,准确地描述了苯在水气界面耦合扩散的浓度分布规律:沿水流方向(x轴)浓度随时间向前推移,距离投放点越远,浓度峰值越小,出现时刻越晚;沿水流深度方向(y轴)浓度分布关于投放点z=0.20 m纵断面对称,在水气界面和空间变化界面(水槽边缘)浓度出现极小值,随着挥发量的增加,浓度峰值出现的位置由水中推移至大气中;沿水流宽度方向(z轴)浓度由投放点向两侧推移。分析了亨利常数、水流速度及风速对苯耦合扩散浓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