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原理阐释了社会和谐的内涵,指出社会和谐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和同合作为表征,其构建与实现应遵从人类社会的演化规律,依赖予在把握人类社会需求演绎、协同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推动生产力的高效有序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支持.进而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双剩余理论",以揭示其间的供瓣枧理和协同准则;推导出了社会收益分配的相对公平系数,以衡量人与人公平要求下的社会和谐.针对国情和战略目标要求,提出了以加强小城镇建设为轴心的城市、小城镇与农村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合理聚散的"三元结构"发展模式,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序实践.  相似文献   

2.
确立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确立生态何时何地观。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每一代人究竟应当怎样衡量自己创造的文明成就。又应当如何评价自己决策行为的功过得失。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价值,在于价值的取向与判断标准。我们反思过去的经济行为。必须确立这样的价值观。就是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这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础和核心议题。本文着重从“生产剩余”和“消费剩余”新的认识视觉 ,通过构建物流循环结构和剖析人与自然的相依关系 ,探索两者之间物质、能量转化的协同机理与和谐准则 ,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4.
环境-社会系统的三元结构是指人、社会和自然三元。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对这三元运动机制的协调。从环境-社会系统的视角看。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三种生产的和谐运行与环境—社会系统的稳定演进.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整体的高效益。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是资源生产的矛盾和资源配置的矛盾.因此。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在争取“人-社会-自然”和谐演进的前提下。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以及自然的、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价值观上,可持续发展是从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转变为和谐的关系。在发展观上,可持续发展是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指标转变为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对首都北京来说,人与自然和谐方式的建立,需要通过两个层面体现:一个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一个是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人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发展思路、发展水平,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北京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北京应当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榜样。论文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北京市水资源、人口规模、环境污染、城市交通、公众参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北京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洁净的环境、洁净的空气、洁净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事件和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卢氏县青山绿水好空气的好生态正逐渐遭到破坏,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宣传教育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为卢氏县环保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更对新时期卢氏县环保宣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因地制宜制定宣教方案,拓展宣传形式,切实有效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育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卢氏县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卢氏。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大型调水工程,合理评价其受水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状况,有助于该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充分发挥该工程的效益,促进受水区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在界定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内涵基础上,构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并对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典型城市进行了评价,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内涵,以水资源作为投入,社会经济作为产出,结合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典型城市实际,选择供水量、人均GDP等指标,构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东线受水区济南、天津等8个城市及中线受水区石家庄、北京等8个城市共16个城市为决策评价单元,构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度评价模型,考虑投入产出滞后性,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对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典型城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典型城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度差异较大。建议天津、济南、北京、石家庄、徐州等和谐程度低且投入相对冗余、产出相对不足的城市应更加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尽快促进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五保老人是当前农村最特殊、最困难的群体。对他们的救济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内容。五保,其供养工作是保障困难人群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对湖南部分农村的调研发现:五保老人物质供应不足、其他社会权利受到漠视.具有“孤、老、病、贫、弱”等脆弱性特质。必须把对五保老人的社会保护提升到人权保障的层次,由政府承担第一责任人义务.通过构建完善的五保老人供养制度体系确保他们晚年的和谐生活。并在保障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扩充和保护其他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9.
流域经济是以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重点,以流域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的特殊类型区域经济。由于学者对流域经济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认识差异较大,导致人们对流域经济的本质特征认识不统一,认为流域经济表述了人们在配置流域资源时引起的经济关系,流域经济的特征表现为:稀缺性、效益性、边际产出递减性、层次性。和谐流域建设是流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构建和谐流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支撑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制约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构建解决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供给矛盾的有效机制,成为政界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从中国经济转型期存在的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分析入手,提出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想框架,通过进一步评价我国在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公众参与3个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分别提出未来改进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政府—社会”三足鼎立的制度结构是我国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想目标,也是适应世界资源环境保护发展的潮流。最后提出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构建市场运作平台、营造公众参与氛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人与环境所组成的世界系统中,人与环境、人与人是两种最基本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在人类社会的生存阶段与发展阶段中,两种关系表现出明显不同的作用性质与作用内容。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危机(贫富分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均直接表现为两种关系的矛盾冲突。分析表明.只有同时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信息及其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产业的形成是在传统经济增长观主导下的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它对自然资源与环境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结发展要求调整信息硬件业、软件业一内容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是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周年,回顾20年来世界各国发展所走过的路程,总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与不足,是制定未来世界健康发展路线图的历史要求。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经过了从生存到发展,再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漫长过程。可持续发展被视作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行为矢量,该矢量将导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朝向日趋合理、更为和谐的方向进化。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整体的"、"内生的"和"综合的"内涵认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外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硬支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软支撑"。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能够被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只有"当人类对于当代的努力能够同对后代的贡献相平衡",只有"当人类为本区域发展的思考能够同时考虑到其它区域乃至全球利益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才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本质;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创建了"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速度、数量、质量"的绿色运行。中国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内,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更加提升,这就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论文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七大主题: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与生态容量;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的环境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遇到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其主要任务为人口资源开发、自然资源的保护等等。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架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系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从把握人与自然共生的辩证关系方面入手分析 ,认为体系的框架主要有五个层面 :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上 ,确立经济与生态的兼容观 ;在处理各方利益关系上 ,确立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观 ;在生产增长的理念上确立集约化经营观 ;在生活方式选择上 ,确立适度消费观。在实践中 ,我们要把这种新的观念变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觉力量 ,这就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导向、责任考核、现代科技的“生态化”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等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于生态保护与天人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时代。探寻“天人合一”向“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现代性转化的途径,将有助于我们重瓤认识自然,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人类的道德责任意识及科学实践精神,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