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环境保护》2016,(3):76-79
[案件来源]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 [案件点评人]单红军 王恒斯 王婷婷 [案件类型]点评类 [案件名称]大连环保志愿者协会诉大连中石油公司等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案 [主要污染类型]海洋环境污染 [主要污染行为]爆炸事故引发的原油泄漏 [违法企业所属行业]原油加工、仓储、运输业 [关键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损害赔偿;法律问题 [案件概要]2010年7月16日,位于大连市保税区内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管道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与原油泄漏,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2015年6月5日,民间公益组织大连环保志愿者协会将7名责任人诉至大连海事法院.(大连7·16事故案).同年6月17日,大连海事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并驳回了原告大连环保志愿者协会的起诉.在裁定送达后的10天上诉期内,原、被告双方达成和解并签署书面协议.根据该协议,被告应支付2亿元人民币用于对受损海洋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2010年7月16日18时许,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大连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大量原油泄漏并引起火灾,部分原油流入附近海域。10月24日16时左右,又因有关施工人员对事故着火油罐进行拆除作业时,不慎引燃罐体内的残留原油而发生燃烧,大连新港码头油库"7.16"爆炸事故现场再次发生火情。目前,虽尚未见关于该次事故造成损害的全面调查或评估正式报告。但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可发现本次油污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可能包括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纯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害,但究竟我国现行《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能够对这些类型的环境侵权损害进行事后的赔偿救济吗?大连"7.16"侵权案对于今年刚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就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的救济范围的规定是一块较为全面而典型的"试金石",可以检验环境污染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纯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害根据现行侵权责任法的获偿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交通环保》2005,26(3):30
2005年4月4日,载有119574吨原油的葡萄牙籍油轮“阿提哥”号在大连海域触礁搁浅,并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大连有关部门派出油轮转运“阿提哥”号上的原油,并使用“围油栏”全力阻止泄漏的原油在海水中扩散。4月5日下午,借涨潮机会,总吨位达20万吨的“阿提哥”号在搁浅了近30个小时后,依靠“自然起浮”的方法成功驶离搁浅海域,驶入大连新港码头。在全部卸完船上的原油后,4月16日15时,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海上石油勘探、开采业务的迅猛发展,海上石油泄漏引发的海洋环境污染风险也日益严峻。近期发生的较为严重的海上石油污染主要包括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引发的原油泄漏、2010年7月16日中国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引起的原油泄漏以及2011年6月渤海湾漏油事件,几起漏油事故都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  相似文献   

5.
杨伟利 《环境》2007,(12):39-41
近期,在国际油价的拉升下,中国油价也站上新高位。国家发改委甚至一度要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大幅削减原油出口数量,以缓解华南地区已经出现的“油荒”问题。  相似文献   

6.
管道泄漏量的大小是管道事故防控、风险评价、以及应急响应的关键因素。在长输油管道生产过程中,瞬变流动普遍存在,尤其是管道泄漏后油品瞬变流动更加显著,相比稳态流动复杂得多。当前以稳态模型计算管道泄漏量的方法精度较低。在深入研究长输油管道瞬变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长输油管道瞬变流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TLNET液体管道仿真模拟软件对长输油管道瞬变泄漏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研究。根据某长输原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及管道瞬变泄漏模型,通过建立事故管道的TLNET仿真模型,计算和分析了不同泄漏阶段的泄漏持续时间和原油泄漏量:第一阶段泄漏时间为13min,阶段原油泄漏量为134.97m3;第二阶段泄漏持续时间共55 min,阶段原油泄漏量为313.96 m3;第三阶段泄漏持续时间为425 min,阶段原油泄漏量为1 855.96m3。最后,提出了一些防控长输管道事故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瞬变模型的TLNET技术可精确计算管道泄漏量,为长输管道泄漏事故防控和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自制三维有机玻璃水槽建立非均质土层,设立浅层和内部两个泄漏点,模拟流动相原油在含水土层中的运移及水位波动条件下的重分布过程,并利用自制高密度电极排及电法仪揭示相应的电阻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原油在土壤中运移受泄漏源位置、泄漏量及土层结构的影响.同一土层内部泄漏点横向扩散较垂向明显,浅层泄漏点为四周扩散,泄漏量越大污染范围越宽,土层渗透性越高污染深度越深.原油泄漏后存在高阻和低阻异常2种情况,土层结构简单且含油率较高时高阻异常明显;土层组分较复杂尤其是盐分和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或含水率和含油率较低时,易出现低阻异常.水位升高后土层整体电阻率降低,原油向污染区中心集中;水位下降后电阻率升高,原油向四周分散,水位波动使原油进一步弥散.受内部泄漏点影响,垂向深度上离泄漏点越近(0.08m)污染越重,除此之外泄漏点下部(0.15m)原油含量高于上部(0.04m),显示内部泄漏点原油下移较上移明显.  相似文献   

8.
原油管道储运行业地域辽阔、点多线长、易燃易爆,职业危害因素种类繁多,人员接触广泛,职业卫生工作难度较大.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原油管道储运企业职业健康监护谈谈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9.
张恒东     
原油管道储运行业地域辽阔、点多线长、易燃易爆,职业危害因素种类繁多,人员接触广泛,职业卫生 工作难度较大。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原油管道储运企业职业健康监护谈谈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原油泄漏后在非均质土层中的重分布过程及影响因素,建立3种不同组合的非均质土层物理模型(编号分别为L-a、L-b、L-c)进行原油泄漏后重分布过程的室内模拟,分别代表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浅层泄漏)、大面积弱渗透性粉质亚黏土(内部泄漏)和土层界面(浅层泄漏)存在条件.待原油重力渗透稳定后分别进行升降水位和降水的模拟试验,由PET聚酯膜绘制、CCD相机拍摄和基于CMYK的灰度分析等图像采集和分析法获得平面运移分布图、纵剖面灰度变化图,采用风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获得采样点含水率和含油率对比图,分析原油泄漏后在非均质土层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①在水位波动下,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大面积粉质亚黏土弱透水层可有效截获原油,使原油在其左右及上侧大量聚集;3组试验中原油的重分布过程以垂向运移为主,但在粗-细界面和细-粗界面会因油水驱替和毛细压力导致其部分横向运移.②模拟降水时,受到淋滤和水位波动的综合效应,原油油聚区不能在短时间内随水位线移动,体现其滞后性;在模拟降水结束后油聚区大量分布于水位线位置和细-粗界面处;降水对土壤中的原油具一定稀释作用.③L-a和L-c组表层泄漏的原油分布面积(分别为800、538 cm2)较大,采样点含油率极差(分别为6.23%、6.80%)较大;而L-b组内部泄漏的原油分布面积(235 cm2)较小,采样点含油率极差(2.99%)较小.研究显示,地下水位波动及降水对非均质土层中原油的周期性聚集和释放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大面积弱渗透性粉质亚黏土及岩性界面存在土层中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储罐泄漏类型与泄漏危害的基础上,以原油储罐破裂事故为例,分析了储罐破裂的原因,进而阐述了原油储罐生命周期内完整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事件起因与应急过程 事件一:山东中石化鲁宁输油管线原油泄漏事件 2009年7月9日凌晨,中石化鲁宁输油管线肥城市老城镇大石铺村发生盗油事件,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地点位于104省道长清肥城界南200米处半山坡上.据现场估算泄漏原油百吨以上,泄漏点原油顺山坡流入省道104路旁河道内,沿路东侧顺势而下,流入长清境内约600米,被马山镇北站村约10000立方米蓄水池拦截.肥城境内约70亩山地受剑污染,长清境内约600米河道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13.
高精度管道泄漏监测报警定位系统是基于管理中心平台上集成了次声波泄漏监测定位技术、最新的卫星定位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一体的管道泄漏监测系统.通过在孤东采油厂原油外输线的研发应用,能够准确的监测到原油管线泄漏点,为打击盗油行为,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井下作业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由于井下作业操作大都敞开井口进行 ,极易造成地层流体、施工入井液泄漏地面 ,对地表、水体和空气造成污染。1井下作业施工产生的污染物质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是流体 ,即 :原油、地层水和入井液。1.1油井失控发生井喷 ,造成原油泄漏在进行新井投产或新层射孔作业时 ,如果对油藏压力系数认识不清楚 ,或井控措施不当 ,会造成油井井喷 ,原油直接外泄。另外 ,当井底压力大大超过静液柱压力 ,在作业施工中 ,井控措施不当也会发生井喷 ,造成原油泄漏。积存在管柱容积内的原油也易外泄。1.2地层水泄漏在油藏中 …  相似文献   

15.
环境事故     
<正>中石油兰郑长成品油管道渭南支线柴油泄漏2009年12月30日凌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兰郑长成品油管道渭南分输支线因第三方施工发生柴油泄漏事件,100多方柴油进入赤水河,流入渭河,又汇入黄河,黄河三门峡大坝上游水质受到污染。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下游沿黄城市居民的高度关注。经过上下游、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自1月8日,黄河三门峡大坝上下游各监测断面石油类浓度达到Ⅲ类标准,各水利工程恢复正常调度,事件影响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16.
中石油东部炼油企业设备腐蚀与控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原油炼化过程中对设备与管道造成的腐蚀破坏作用,分析了主要腐蚀性介质单质硫、硫化氢、环烷酸及HCl+H_2S+H_2O体系的来源、形成机制、腐蚀机理,介绍了中石油东部七个石化企业所加工原油的含硫、含盐和含酸情况,依据炼油流程分别对比阐述了这些企业的原油脱盐脱水、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和其他流程中主要设备和管道的腐蚀与控制现状,并提出了中石油炼化企业和相关的研究机构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7.
库尔勒-鄯善输油管道工程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道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是预防管道泄漏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库尔勒-鄯善原油输送管道工程沿线进行环境风险因素识别;利用类比、模拟方法进行环境风险的统计分析及管线原油泄漏事故对环境的影响预测;进行环境风险的定性分析和用事故树分析方法的半定量评价;得出分段管道环境风险的相对排序;提出针对该管线环境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内外浮顶原油储罐VOCs泄漏损耗形式。结合美国环保署(EPA)发布的AP-42中第7章储罐的VOCs相关排放公式,建立了外浮顶原油储罐VOCs排放量核算的方法,并对核算方法的应用进行了举例分析,有助于掌握现阶段原油外浮顶储罐的泄漏损耗量,为推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控制原油储罐VOCs总量排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石油的开采、运输等过程中,由于原油泄漏而产生的石油污染土壤会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相比细菌降解修复和化学氧化修复,中低温热解修复是一种高效、经济的修复方法.然而,国内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热解修复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却较少.本文先以模型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初始含油率(5%、10%)、热解温度(375、400、425、450 ℃)、热解时间(30、60 min)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脱除率的影响,采用FTIR、元素分析、原油四组分分析、荧光显微镜观测等方法确定了热解过程中石油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及沥青质的转化方式,提出了石油污染土壤在形成和热解过程中石油的四组分吸附、脱除途径模型,并通过XPS、TEM等表征手段确定了最佳修复条件.结果表明,在425 ℃下热解30 min后,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去除率在99.40%以上,残存TPH含量低于GB I类用地风险筛选值,且修复后土壤中的残炭非常稳定、无害,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还选取了新疆油田、长庆油田的场地石油污染土壤在最佳修复条件下进行处理,发现石油烃脱除率均在99.60%以上,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结果也表明处理后的土壤肥力恢复到了污染前的水平.本研究结果将为我国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热解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燃料油(0#柴油)和东海平湖原油乳化液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释放过程中缢蛏体内石油烃的动态检测以及对检测结果的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缢蛏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状态下缢蛏体内石油烃含量C 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各动力学参数平均值分别为:缢蛏对0#柴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为10.67、k2为0.0795、BCF为122.56、C Amax为129.07 mg·kg-1、B1/2为9.61 d;缢蛏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为7.79、k2为0.0948、BCF为89.38、C Amax为110.68 mg·kg-1、B1/2为7.88 d.缢蛏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BCF均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释放速率常数k2与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无明显相关性,C Amax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0#柴油在缢蛏体内的富集量高于原油乳化液、释放量低于原油乳化液,其原因与不同种类石油的烃类组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