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有机质、CaCl2和MgCl2对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环境科学》2001,21(5):0-0
 在CaCl2和MgCl2浓度为0~1.0mmol/L,泥沙浓度为10g/L时,用吸管法研究了有机质、CaCl2和MgCl2对细颗粒泥沙静水絮凝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后,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加快,其絮凝所需的最佳电解质浓度降低;CaCl2和MgCl2的絮凝能力无明显差异,有机质含量对其几乎没有影响;在相同盐度下,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速度随电解质摩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一般性问题     
浸提液中,有机毒性主要是含氮氧的杂环物质和小分子脂肪酸。另外,对污泥浸提毒性随放置时间变化的原因也进行了探讨。图1表3参13X5012侧工刃1粼抖有机质、CaClz和MgC]2对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陈洪松…(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浸蚀与早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2(X)1,21(5)一3野一398环图X一58 在CaC12和M解牡浓度为o一1.OInln0FL,泥沙浓度为10留L时,用吸管法研究了有机质、CaOZ和MgC址对细颗粒泥沙静水絮凝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后,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加快,其絮凝所…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进入蓄水期后,入库流速和泥沙粒径降低,为细颗粒泥沙的絮凝过程创造了水动力条件。为了探究细颗粒泥沙絮凝过程的最佳环境条件及其对内源磷赋存与分布的影响,该文研究了泥沙粒径与浓度、pH、温度和水动力强度等环境因子对细颗粒泥沙絮凝及内源磷迁移与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泥沙粒径越小,絮凝度越大,对磷的吸附能力也越强,但其解吸潜力也越大。泥沙浓度与絮凝强度、磷吸附与解吸能力呈正比,且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是发生解吸的主要磷形态。中性环境不利于细颗粒泥沙絮凝,当pH=5时,总磷吸附量和磷灰石无机磷(AIP)解吸量相对较大;当p H>8时,磷吸附能力减弱,而NAIP的解吸过程增强。温度升高能促进泥沙颗粒絮凝及其对磷的吸附作用,当解吸作用占主导地位时,温度增加也会促进解吸过程。有限强度的水体扰动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可促进细颗粒泥沙絮凝及其对磷的吸附,但也为磷的解吸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以海藻酸钠为藻源有机质的模式化合物,考察了赤潮水体中藻源有机化合物对改性黏土絮凝速率及絮凝体特征的影响;并利用图像分析法,测定了絮凝体的分形维数Df,借助分形维数对改性黏土的絮凝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半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浓度在10~100mg/L范围内时,可以提高改性黏土絮凝的速率,絮凝体的分形维数Df、絮凝体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其中,最佳浓度为50mg/L,其最大絮凝速率达到44.13、Df 为1.6823.低浓度(100mg/L)海藻酸钠能促进改性黏土的絮凝效率,但促进作用呈现减小的趋势,表现为最大絮凝效率减小,Df降低、絮凝体的空隙率增大.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海域悬浮物的粒度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庞重光  于炜  杨扬 《环境科学》2010,31(3):618-625
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X C型),在不扰动天然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情况下,于2008年7月在长江口海域测量了24个站位不同层次悬浮絮凝体的粒径分布和体积浓度.结合同步测得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浊度数据,得出了长江口海域悬浮物的粒度特征并进行了成因分析.长江口观测海域悬浮物的平均中值粒径为4.69φ,粒级分布具有分选较差、峰态宽、近对称的特征.悬浮絮凝体的垂向平均体积含量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而中值粒径却具有增大的趋势;在31.0°N断面,平均中值粒径从11μm增加到了60μm.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细颗粒悬浮泥沙的含量显著降低,而一些粒径较大的生物体或大粒径絮凝体的含量相对增多,造成了中值粒径的明显增大.本次观测所得的有效密度在246~1 334 kg/m3之间,平均为613kg/m3.当悬浮物含量较高时,由于大絮凝体比小絮凝体的沉降速度快,大絮凝体有效密度小于小絮凝体,从而导致悬浮物的中值粒径随水深的增大而明显增大,絮凝体有效密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小;37和44站有效密度与中值粒径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  相似文献   

6.
Ti/SnO2-Sb2O5/PbO2阳极电化学氧化降解苯甲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研究了TI/SnO2-Sb2O5/Pbo2在两室电解池中氧化降解苯甲酸的性能,主要考察了电流密度、初始pH值、初始苯甲酸浓度和支持电解质这四个参数对TOC去除效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电流密度为30 mA/cm2,初始苯甲酸浓度为0.5 mmol/L,支持电解质(Na2SO4)为0.1mol/L的条件下,经过6 h反应...  相似文献   

7.
对γ-聚谷氨酸的絮凝活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其最佳絮凝条件为:γ-聚谷氨酸投加浓度为10mg/L;絮凝体系的pH为7.0;γ-聚谷氨酸在80℃以下都能保持很高的絮凝活性;添加不同种类的K+,Na+,Ca2+,Mg2+,Fe2+,Fe3+,Al3+能不同程度地提高γ-聚谷氨酸的絮凝活性,其中添加Ca2+的助凝效果最好,最终选择Ca2+为最佳的助凝离子并确定添加浓度为100mg/L。  相似文献   

8.
水中C60纳米颗粒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方华  沈冰冰  荆洁  陆继来  王媛 《环境科学》2014,35(4):1337-1342
以两种C60纳米颗粒悬浮液为对象,研究贮存时间、pH、电解质和有机物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替换法制备的C60纳米颗粒(C60/son)稳定性优于延时搅拌法(C60/aq),可长时间保持稳定;pH升高可使C60纳米颗粒稳定性增强;电解质投加可使C60纳米颗粒的|ζ|减小、粒径增大,促进凝聚的发生;水中C60纳米颗粒凝聚过程可分为慢速凝聚和快速凝聚两个阶段,符合经典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C60/son的临界凝聚浓度:NaCl 321 mmol·L-1、KCl 316 mmol·L-1、MgCl29.6 mmol·L-1和CaCl26.7 mmol·L-1,C60/aq的临界凝聚浓度:NaCl 295 mmol·L-1、KCl 278 mmol·L-1、MgCl27.8 mmol·L-1和CaCl25.9 mmol·L-1,均远高于其在天然水体中的浓度;腐殖酸存在可通过空间位阻效应显著增强水中C60纳米颗粒的稳定性,这表明C60纳米颗粒可稳定存在于典型的水环境中.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是常用的化学团聚促进剂,其促进效果与飞灰细颗粒的润湿性能密切相关。对飞灰细颗粒的化学组成及吸湿性能进行分析,利用沉降法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品种与浓度对飞灰细颗粒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煤飞灰细颗粒多为难溶于水的硅铝质颗粒,可溶性组分仅有2.23%;而垃圾飞灰细颗粒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无机盐颗粒,可溶性组分含量高达49.47%。垃圾飞灰细颗粒吸湿性高于燃煤飞灰细颗粒。燃煤飞灰细颗粒在1 g/L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沉降时间最短;垃圾飞灰细颗粒在0.2 g/L的离子型表面活性中沉降时间可减少至9~12 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飞灰细颗粒的润湿性好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其中以醚键为主要官能团的TX-10、OP-10和AEO3对飞灰细颗粒润湿性能好于以酯键为主要官能团的TWEEN80。  相似文献   

10.
李璇  王燕  方华  章婷婷  赵怡 《环境工程》2024,(2):121-127
基于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电解质、天然有机物和稳定液浓度等因素对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在水中凝聚和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液浓度对GO理化性质和稳定性影响不大。电解质投加可降低Zeta电位,诱导水中GO发生凝聚,凝聚过程呈现反应限制和扩散限制2个阶段。各电解质的临界凝聚浓度分别为180 mmol/L(Na+)、4.5 mmol/L(Mg2+)和1.8 mmol/L(Ca2+)。相较于Mg2+,Ca2+可通过吸附架桥作用加快GO凝聚。GO的沉降过程可分为快速沉降和慢速沉降2个阶段,凝聚是影响水中GO沉降的主要因素。天然有机物存在可有效抑制凝聚,增强GO在水中的稳定性;但HA与GO和Ca2+间存在复杂的相关作用关系,加快了凝聚过程。水中GO浓度越高,其凝聚和沉降速度越快。以较低浓度存在时,GO在水环境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溶解氧(DO)对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内有机物生物絮凝规律的影响,采用平行对比实验,考察了不同DO条件下反应器内有机物的生物絮凝效果、胞外聚合物(EPS)含量、金属阳离子浓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DO浓度分别为1~2mg/L和6~8mg/L时,HLB-MR反应器的絮凝效率分别为83%和89%,两反应器内上清液的浊度差别也进一步证实,较高的DO浓度下,反应器的生物絮凝效果更好.DO浓度在6~8mg/L时,HLB-MR反应器内结合态EPS和自由态EPS的含量分别为15.64mg/(g·VSS)和8.71mg/L,两者均显著高于DO为1~2mg/L时的11.83mg/(g·VSS)和6.56mg/L,反应器浓缩液中镁和铝的浓度也均明显高于低DO浓度时所对应的值,这说明在高DO条件下,有更多的EPS与金属阳离子结合而固定在污泥基质中,促进了生物絮凝.高通量测序表明,DO浓度分别为1~2mg/L和6~8mg/L时,HLB-MR反应器内细菌的群落结构差异明显,高DO浓度反应器底泥中Actinobacteria和Saccharibacteria的相对丰度较高,可能对生物絮凝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沉积物有机质是湖泊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沉积物有机质的赋存和迁移转化特征对于湖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位于我国寒旱区的蒙新湖区典型代表湖泊——呼伦湖为例,利用连续提取法、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和碳稳定同位素(δ13C)、碳氮比值(C/N)指标测定,并结合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呼伦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赋存特征、释放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呼伦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在26.67~38.09 g/kg之间,其主要组分为胡敏素(HM),HM占沉积物有机质的相对比例为74.1%.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自于陆源,陆源相对贡献率在80%左右.②沉积物室内静态释放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沉积物有机质释放会导致上覆水中溶解性有机质(DOM)浓度和组分均发生改变,上覆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由30.85 mg/L升至37.57 mg/L,类腐殖质组分所占比例升高.沉积物有机质释放还导致上覆水中氮磷浓度升高,其中溶解性总氮(DTN)和溶解性总磷(DTP)的浓度分别升高了0.89和0.16 mg/L.③近年来,呼伦湖流域温度升高,导致呼伦湖沉积物有机质的释放效应增强.研究显示,虽然呼伦湖沉积物有机质主要以难降解组分为主,但是其释放效应对水体碳、氮、磷浓度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Asanessentialelementforalgalgrowth ,iron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eutrophicationoflakesandotherwaters .Theroleofironinalgalgrowthmainlyliesinitsphysiologicalfunctionssuchaselectrontransport,oxygentransportorrespirationandfermentation (APHA ,1 975;Trudinger,1 979;Zhou ,1 998a) .Usually,ironispresentinenvironmentinrelativelyhighconcentrations .Incrustalabundance,ironranksfourthinnumber,onlybehindoxygen ,siliconandaluminium(Wedepohl,1 971 ) .However,ironisrelatively“scarce”intheb…  相似文献   

14.
猪场废水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里面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悬浮物等污染物质,直接采用传统的工艺处理很难达到排放标准。本试验采用化学混凝/倒置A2/O工艺处理猪场废水,效果较好。通过比较,发现采用FeC l3为混凝剂1 400 mg/l时对废水的絮凝效果最好,而好氧区HRT为7 h回流比为200%时对有机物及氮的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对比选用有机巯基类高分子螯合剂(DDTC)、无机硫(Na_2S)和氢氧化钠(Na OH)作为电镀Ni的捕集剂,对模拟电镀废水中的络合Ni进行深度处理,重点考察了反应p H值、药剂投加量、反应时间以及絮凝剂种类等因素对Ni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去除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对于高浓度络合Ni模拟废水ρ(Ni)=300mg/L,在p H9.0,Na_2S与DDTC投加比为ρ(Na_2S)/ρ(DDTC)=10,其中ρ(Na_2S)=600mg/L,ρ(DDTC)=60mg/L,反应时间t=6.0min,PAM投加量1.0mg/L时,Ni_2+的残余浓度为0.064mg/L,低于0.1mg/L达到废水排放标准;此外对Na_2S-DDTC与Ni反应生成的沉淀的溶出试验表明,在自然状态下该沉渣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会形成二次污染;通过粒径分布统计分析以及SEM表面形态观察分析可知Na_2S-DDTC复配药剂对Ni的捕集作用主要为有絮凝-共沉淀的协同作用.通过本研究,可以为Na_2S-DDTC处理高浓度含络合Ni电镀废水工艺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含水率疏浚底泥限制其后续处置的问题,应用Fe2+-过二硫酸盐(PDS)调理-水平电场脱水(HED)工艺处理底泥样品,研究响应曲面法对Fe2+-PDS调理-HED工艺操作参数(Fe2+及PDS的投加量、电压、通电时间)的优化,分析调理过程底泥形貌及性质的变化以及工艺各阶段(调理、重力沉降、电脱水)底泥水分及有机组分的沿程变化。结果表明:1)Fe2+和PDS调理底泥时,最佳投加量分别为4和10 mg/g(以TSS计),HED阶段最佳通电时间为80 min,最佳电压为45 V,在上述参数下,脱水底泥含水率由原泥的88.55%降至55.15%。2)在调理阶段,底泥结合水含量由0.44 g/g(以干固体计,全文同)降至0.28 g/g,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和多糖总量增加,黏液层(Slime)中蛋白质类物质和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荧光强度降低,紧密附着层(TB-EPS)中总荧光强度增至12.40×107 AU·nm2;在HED阶段,电场作用导致底泥有机物的进一步释放从阴极流出,阴极区EPS各层中的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荧光强度显著增加。3)调理过程产生的硫酸根自由基(SO4 ·)能够氧化破解底泥中的微生物细胞并将内含物释放至EPS中,同时改变底泥的水分分布与EPS组分特征,原位产生的Fe(Ⅲ)通过絮凝作用改变了底泥的絮体结构,从而有利于底泥脱水性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泥沙沉降对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光谱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爽  洪悦  刘影  刘红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4):1330-1340
以沈阳市新开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泥沙沉降过程中,沉降时间、泥沙含量、pH、盐度对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含量和光谱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沙沉降条件下,水体中DOC随泥沙沉降时间的增长而先增大后减小,随泥沙含量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大,随pH的增大而增大,随盐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pH的增大,水体中DOM的芳香性增强;随着盐度的增大,水体中DOM的芳香性降低.随着泥沙沉降时间的增长,DOM中各类荧光物质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随着泥沙含量的增加,DOM中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荧光物质的含量增加,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荧光物质和类芳香族蛋白质荧光物质的含量降低.在泥沙沉降过程中,下层水体中DOC、在波长为254 nm处的紫外吸光度(UV-254),以及DOM中荧光物质含量的变化量高于上层水体.  相似文献   

18.
从处理含盐(NaCl浓度为0.77mol/L)苯乙酸生产污水的耐盐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节杆菌(Arthrobacter sp.A1)。该菌株能在NaCl浓度为0.1mol/L-2.0mol/L,以苯乙酸为唯一碳源的基础培养基中生长,或在NaCl浓度为0mol/L-2.4mol/L的完全培养基中生长,并能适应急剧的盐浓度变化,对其它常见的低价态无机盐份如KCl、MgCl2、(NH4)2SO4、Na2SO4、CaCl2也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而对高价态无机盐份和重金属盐则耐受性不强。在不同的NaCl浓度下,菌株A1细胞内的QAC(季胺化合物)、游离氨基酸和K^ 含量与盐浓度的升高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营养状态对太湖沉积物汞的分布及其甲基化的影响,以太湖不同营养水平的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PSA和GC-CVAFS方法,分别测定了沉积物总汞(THg)、甲基汞(MeHg)含量;另测定了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和水体总氮、总磷浓度.结果显示,太湖表层沉积物THg含量为32.30~150.28ng/g,均值为62.94ng/g,含量高低与营养化程度一致,其垂向分布主要受到人为活动和有机质的影响;MeHg含量为0.32~1.01ng/g,均值为0.51ng/g,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湾区MeHg含量差别不大,其分布受有机质的影响,高含量富集在表层,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甲基化比率比较低主要是太湖水体溶解氧含量高抑制了甲基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絮凝条件对絮体分形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在85kg/m3的含沙高浊水中投加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物,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沉降技术分析探讨了不同絮凝条件下泥沙絮凝形态学参数:絮体粒径、絮体有效质量密度、絮体自由沉速、浑液面沉速与上清液余浊等的变化规律.利用表征参数“分维”定量控制不同絮凝条件(如搅拌速率、搅拌时间、高分子浓度等)对含沙高浊水絮体结构分形特性的影响.实验证明,不合适的絮凝条件将导致絮体分形构造疏松脆弱,分维值低.絮凝条件合适时(快速絮凝强度为:r1=300r/min,t1=10s;慢速絮凝强度:r2=120r/min,t2=180s;CP浓度:0.1%),絮体分形结构处于最佳状态.该状态下的絮体具有粒径较大、沉速快、有效质量密度高、粒度分布均匀,分维值最高(D3=2.16)的特点.而且,由静沉实验测得浑液面沉速高,上清液余浊也低.泥沙絮体分形结构达最佳时的混凝性能、沉降性能与结构密实性均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