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4、8、12、16和20 mg·L-1)水稻(Oryza sativa)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秸秆水浸提液对水绵(Spirogyra sp.)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试验96 h后各处理组浸提液对水绵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大,水绵细胞叶绿素a含量逐渐降低,显示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再力花ρ(96 h,EC50)为6.85 mg·L-1,水稻ρ(96 h,EC50)为11.27 mg·L-1,表明再力花秸秆浸提液对水绵的毒性强于水稻。水绵细胞中MDA累积含量与水稻浸提液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r=0.977),与再力花浸提液浓度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r=0.964)。各浓度再力花浸提液处理组水绵细胞中MDA累积含量均高于水稻处理组。当ρ(浸提液)为20 mg·L-1时,再力花处理组MDA累积含量最高,达1.884μmol·g-1,比相同浓度水稻浸提液处理组MDA累积含量高105.20%;电解质外渗率也呈现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除ρ(浸提液)为0和4 mg·L-1以外,其他4个再力花浸提液浓度组水绵电解质外渗率均高于相应浓度水稻浸提液组。水绵的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 v/F m)、PS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和最大电子传递效率(ηe,t,max)的变化与浸提液浓度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将ρ(浸提液)为20 mg·L-1时与0 mg·L-1时相比,水稻处理组水绵F v/F m下降96.58%,再力花处理组下降82.24%;水稻处理组水绵ΦPSⅡ下降96.74%,再力花处理组下降96.17%;水稻处理组水绵ηe,t,max下降84.56%,再力花处理组下降43.40%。上述结果表明这2种植物秸秆浸提液对控制水绵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甲醛广泛应用于室内装修材料中,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本研究用含甲醛的培养基从驯化的菜园土中分离出一株霉菌,并观察平板培养特征、孢子形态,提取DNA,PCR扩增,产物测序,序列比对,查找同源率,构建系统发育树等,研究了其在一定浓度下的甲醛转化能力,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培养特征、孢子形态和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variotii)最相似,18S rDNA序列与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的同源率为100%,160 r.min-130℃摇床培养144 h,能将ρ(甲醛)=1 235、ρ(甲醛)=1 682 mg·L-1转化为ρ(甲醛)=0和ρ(甲醛)=65 mg·L-1,其转化能力分别为100%、96.1%,菌丝干质量分别从0.468 9、0.475 9 g增长到0.529 8、0.523 6 g,还能将ρ(甲醛)=2 377、ρ(甲醛)=2 849 mg·L-1转化为ρ(甲醛)=854、ρ(甲醛)=1 507 mg.L-1,其转化能力也能达到64.1%、47.1%,但菌丝增长缓慢,结果显示该菌株是高浓度的甲醛转化霉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研究了不同Cu2+浓度不同时间(12、24、36和48 h)处理后,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等的变化.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 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 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Yield),PSⅡ潜在活性(Fv/Fo),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max,即Pm),光能利用效率(α)和细胞密度(A650nm值),叶绿素a、叶绿素b及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高浓度Cu2+处理(20~010 μamolμmol·L-1)下,Fv/Fm、Yield、Fv/Fo、rETR、α以及细胞密度等参数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数值下降幅度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明显下降,低浓度Cu2+处理(0~10 μml·L-1)时上述参数变化不显著.可见,高浓度Cu2+(40~100μmol·L-1)处理对斜生栅藻有显著的胁迫抑制作用,低浓度Cu2+处理(0~10 μmol·L-1)对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浓度壬基酚(nonylphenol)对莱茵衣藻(Chlamydormonas reinhardtii)生长、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ρ(壬基酚)(0~0.8 mg·L-1)的升高,莱茵衣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培养5d时0.8mg·L-1壬基酚处理组抑制率达到84.4%.叶绿素a含量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升高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则逐渐降低,0.6 mg·L-1壬基酚处理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16.7%和37.2%(P<0.05);总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随壬基酚浓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0.4和0.6 mg·L-1壬基酚处理组这两个指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壬基酚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至ρ(壬基酚)为0.6 mg·L 1时SOD和CA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01),分别为对照组的25.0倍和32.1倍.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0~0.2 mg·L-1)内随壬基酚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ρ(壬基酚)>0.2mg·L-1时则下降,表明壬基酚胁迫可诱导GSH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3种农药及其混剂对大型溞的24 h、48 h急性毒性,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实验准则》中的毒性等级标准,它们对大型溞的毒性等级如下: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对大型溞的24 h、48 h-EC_(50)均大于10 a.i.mg·L~(-1),属"低毒"级,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大型溞的24 h、48 h-EC_(50)分别是0.339 mg·L~(-1)、0.246 mg·L~(-1),根据0.1 a.i.mg·L~(-1)EC_(50)(48 h)≤1.0 a.i.mg·L~(-1)判断,属"高毒"级。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对大型溞的24 h、48 h-EC_(50)分别是0.389 mg·L~(-1)、0.286 mg·L~(-1),根据0.1a.i.mg·L~(-1)EC_(50)(48 h)≤1.0 a.i.mg·L~(-1)判断,属"高毒"级。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对大型溞的24 h、48 h-EC_(50)分别是0.292 mg·L~(-1)、0.228 mg·L~(-1),根据0.1 a.i.mg·L~(-1)EC_(50)(48 h)≤1.0 a.i.mg·L~(-1)判断,属"高毒"级。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嘧菌酯水分散粒剂都属"高毒",但比较具体数值,发现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毒性相对更大,原因是其中还含有"高毒"的咯菌腈。  相似文献   

6.
在水华爆发严重时期,投加络合硫酸铜除藻剂对富营养化池塘进行应急治理,考察了投药后水体的水质动态变化及非洲鲫鱼对铜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水华在投药后得到了有效控制,ρ(叶绿素a)从298.98降至40.71μg.L-1,浊度从14.45降至5.70 NTU,投药期间水体ρ(Cu2+)低于0.3 mg.L-1;停止投药后10 d藻类生物量开始上升,叶绿素a浓度从40.71上升至125.29μg.L-1,浊度从5.70上升至12.15 NTU,22 d后水体ρ(Cu2+)低于检出限。非洲鲫鱼各组织对铜的富集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肝脏(512.50 mg.kg-1)、鳃(17.00 mg.kg-1)、肌肉,鱼肉中未发现明显的铜富集,停止投药后鱼鳃中铜富集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沙基培养研究不同ρ(Se)对Hg胁迫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苗苗高、叶绿素相对含量(SPDA)、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变化,探讨外加Se对Hg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ρ(Hg)=2.5 mg.L-1处理下,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降低,SOD与CAT活性受到抑制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升高。ρ(Se)=5 mg.L-1和ρ(Hg)=2.5 mg.L-1共同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比Hg单独处理升高了7.6%,比对照升高了3.5%,MDA含量降低了38.8%,低于对照20.0%;外加ρ(Se)高于10 mg.L-1的处理中,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MDA则呈升高趋势。ρ(Hg)=2.5 mg.L-1胁迫下低ρ(Se)=5~10 mg.L-1促进了SOD与CAT活性,其活性随Se质量浓度升高逐渐增强;ρ(Se)=10 mg.L-1和ρ(Hg)=2.5 mg.L-1共同处理下,两种酶活性比Hg单独处理分别升高了21.8%与32.8%,高ρ(Se)=15~20 mg.L-1处理下,两种酶活性则呈下降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不同ρ(Se)对Hg胁迫下小麦幼苗各生理指标具有显著影响,Se一定程度上缓解了Hg对小麦幼苗的毒害。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研究肟菌酯对10种环境生物急性毒性效应,以期评价其对环境生物的毒性风险。结果表明,肟菌酯对日本鹌鹑(Coturnix coturnix japonica)的经口毒性7 d-LD50和短期饲喂毒性8 d-LC50分别大于2.00×103mg a.i.·kg-1bw和5.00×103mg a.i.·kg-1饲料,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接触与经口毒性48 h-LD50分别为大于100μg a.i.·蜂-1和95.3μg a.i.·蜂-1,家蚕(Bombyx mori)96 h-LC50为1.61×103mg a.i.·L-1,蚯蚓(Eisenia foetida)14 d-LC50大于100 mg a.i.·kg-1干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24 h-LR50为0.337μg a.i.·cm-2,羊角月牙藻(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72 h-EC50为5.80×10-3mg a.i.·L-1,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48 h-EC50为1.72×10-2mg a.i.·L-1,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96 h-LC50为5.40×10-2mg a.i.·L-1,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蝌蚪96 h-LC50为8.95×10-2mg a.i.·L-1,土壤微生物28 d硝酸盐转化速率差异小于25%。因此,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毒性等级划分标准,肟菌酯对鸟、蜜蜂、家蚕、蚯蚓等陆生生物为低毒,对水生生物的绿藻、大型溞、斑马鱼、非洲爪蟾蝌蚪均为高毒或剧毒,而对天敌赤眼蜂属高风险,故在田间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降低其对水生生物以及天敌昆虫赤眼蜂急性毒性风险,以免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9.
2株石油降解菌生长和降解石油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株石油降解菌DH-5和DH-9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成分以及降解石油的最佳环境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DH-5的最佳培养基成分为ρ(原油)1 g.L-1、ρ(氮源)400 mg.L-1、ρ(磷源)200 mg.L-1、ρ(酵母浸出液)20 mg.L-1,最有效利用的氨基酸为精氨酸,最适环境条件为pH 7.0、盐度20、温度15~30℃;DH-9的最佳培养基成分为ρ(原油)1 g.L-1、ρ(氮源)400 mg.L-1、ρ(磷源)100 mg.L-1、ρ(酵母浸出液)20 mg.L-1,最有效利用的氨基酸为天冬氨酸,最适环境条件为pH 7.5、盐度20、温度30℃。当ρ(原油)为20 g.L-1时,DH-9的生物量和原油降解率分别是DH-5的2.58倍和2.29倍。研究表明,DH-9对高浓度原油的耐受性明显强于DH-5,而DH-5对低温的适应性优于DH-9,2个菌株对高盐度的适应性均较强。  相似文献   

10.
光合作用是蓝藻生长繁殖的生理基础,研究重金属胁迫下蓝藻光合色素的变化和响应,有助于揭示其受害机理.在实验室无菌纯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Ni2+处理下铜绿微囊藻和集胞藻的生物量和光合色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浓度为5mg·L-1~25mg·L-1的Ni2+对M.aerugonisa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愈加显著;在短时间(24h)内,Ni2+对Synechocystissp.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随胁迫时间延长呈现出抑制作用;Ni2+处理M.aerugonisa至24h及Synechocystis sp.至48h时,藻细胞光吸收能力整体上受到明显抑制;5mg·L-1~25mg·L-1的Ni2+胁迫下,M.aerugonisa和Synechocystis sp.的叶绿素a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而降低;在叶绿素a(Chla)、藻蓝蛋白(PC)和别藻蓝蛋白(APC)三种光合色素中,藻蓝蛋白(PC)对Ni2+胁迫最为敏感,是Ni2+伤害蓝藻的重要作用位点.Ni2+对M.aerugonisa的抑制作用比Synechocystis sp.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添加物对填埋场稳定化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垃圾中添加KCl、KH2PO4、(NH4)2CO3,FeCl2时,对垃圾降解和填埋场稳定化时间的缩短有促进作用,而CuSO4、K2C42O7、Na2MoO4、Na2WO4、醋酸的加入则抑制了垃圾的降解,认为KCl是促进垃圾降解,加速填埋场稳定化的最佳添加物。  相似文献   

12.
采用PCR技术对亚硝酸细菌的特异性amoA基因进行克隆、测序 ,以确定其准确性 ;然后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亚硝酸细菌的基因工程菌 ,并进行鉴定与功能初步评价 .结果表明 ,克隆得到的 4种亚硝酸细菌的amoA基因 ,与标准菌株Nitrosomonassp.GH2 2的amoA基因同源性达到 98%~ 99% ;构建了一种含有特异性amoA基因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株 ,并采用直接比色法对重组细菌的氨氧化活性进行测定 ,发现基因工程菌的氧化氨氮速率明显高于分离的野生菌株 .研究表明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对亚硝酸细菌等自养菌进行改造 ,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在水污染治理领域具有可行性 .图 6表 1参 12  相似文献   

13.
8年(1985—1992)的试验研究,证明杉木幼林套种籽西瓜不仅提高了林分的生物生产力,而且增加了林地养分归还量,促进了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有效地防止了林地的水土流失,是一种速生高效和生态协调的山地立体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利用食品废弃物进行厌氧酸化的各种条件。结果表明,当食品废弃物与水的质量比为1:3、食品废弃物厌氧酸化液pH值为6.5以及酸化温度为30℃时,对酸化后废液中各有机酸的产生有利,酸化过程中总有机酸产量最大为25~35g/L,特别当在食品废弃物厌氧酸化液中加入丁酸梭菌活菌制剂后,酸化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还研究了真氧产碱杆菌(Raltonia eutropha)利用食品废弃物厌氧酸化生成的有机酸进行聚羟基烷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合成的摇瓶分批发酵过程,图5参11。  相似文献   

15.
应用发光菌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毒性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袁星  马梅 《环境化学》1994,13(3):255-258
本文介绍了化合物对发光菌半数抑制发光强度的毒性测定方法,测定了几十种芳烃类化合物的毒性,发现不同取代基或取代位置的芳烃毒性不同,并且对发光菌的毒性与对黑呆头鱼的毒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氟里昂12(CCl2F2)燃烧分解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贵金属、氧化物和复合氧化物体系催化剂上氟里昂_(12)(F_(12))燃烧分解反应进行了活性评价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TiO_2,ZrO_2/TiO_2催化剂对氟里昂_(12)燃烧分解反应具有良好的低温催化活性和较好的稳定性,ZrO_2/TiO_2催化剂具有一定的臭氧-催化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发光细菌法测定了29种氯取代和硝基取代的苯硫(砜、亚砜)基乙酸酯的毒性,通过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分析发现:此类化合物的毒性主要与其取代基的电荷效应相关,电荷的区域分布对化合物的毒性效应有重要影响.推测该化台物的毒性机理是毒物分子与发光反应中的主要辅酶FMNH_2形成了氢键.还发现:在这类链状毒物分子中,远离活性中心一端的基团具有脱毒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镉对桑蚕生长发育和蚕茧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土壤镉对桑叶含镉量[w(Cd)]、含水量[w(H2O)]的影响以及镉对蚕生长发育和蚕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桑叶w(Cd)与土壤w(Cd)呈极显著正相关(2)土壤w(Cd)>22.3×10-6,则桑叶w(H20)<75%,叶质开始变粗硬,(3)用w(Cd)<3.66×10-6的添加Cd桑叶养蚕时,蚕能正常生长发育,蚕茧质量不受影响(4)当镉由土壤进入桑叶,用w(Cd)<0.49×10-6的桑叶养蚕时,蚕的生长发育和蚕茧质量不受明显影响(5)当桑叶w(Cd)超过上述数值后,蚕的生长发育受阻,蚕茧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双向调控管理模式是我国在长期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模式之一。县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县域系统中的各种生态问题起因人们对系统的不适应调控的现实说明:该模式的实质同样适用于县域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表明三台核桃可自花授粉、异花授粉、不交自育;花粉传播的水平距离可达35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