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攀成钢公司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来源于烧结工序,2009年氨法脱硫在105 m2烧结烟气脱硫项目上获得成功.重点对烧结烟气氨法脱硫特点、工艺流程、系统配置、运行情况进行了阐述,对脱硫系统运行实践和问题改进做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2.
烧结条件对焚烧飞灰烧结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垃圾焚烧飞灰在高温箱式电阻炉中进行烧结实验,考察烧结温度、时间及成型压力对烧结体理化性质(抗压强度、烧失量、体积变化率、密度变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在1 080~1 100 ℃范围时,烧结温度、时间、成型压力对烧结体各种理化性质的影响各不相同.烧结试体的抗压强度、烧失率、体积变化率和密度变化率随烧结温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且随烧结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抗压强度和密度变化率随成型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烧失率和体积变化率却随成型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刘强  王钟 《劳动保护》2010,(11):56-57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在近年来完成的工程建设项目中,注重贯彻国家及地方有关“三同时”的法律、法规。到2010年8月份,对16个重点新、改、扩建项目,如氧化铝技改研发项目、烧结法硅渣直接烧结回收氧化铝和碱工业试验、发生炉煤气废热利用技术产业化、烧结法赤泥堆场改扩建(加高)、台马沟赤泥库项目、选矿拜尔法第二条生产线工程(含后山尾矿库)等,均严格按“三同时”制度要求,完成了工程项目的“三同时”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烧结机头烟气颗粒物性质及深度净化技术路线,选取了湿法脱硫前的烧结颗粒物,采用低压撞击分级采样法LPI、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表面接触角法进行了研究,并与燃煤火电粉煤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分析结果讨论了湿电加间接冷凝除雾技术路线特点,同时介绍了塔内直接换热冷凝除尘技术路线的基本原理。结果表明:烧结颗粒物粒径在0.11~0.40■m的比例为77.34%,不同元素在不同烧结颗粒中占比差别大,烧结颗粒物接触角为45.9°,烧结颗粒物较火电粉煤灰粒径更细、成分更复杂、疏水性更强。结合技术路线原理及烧结颗粒物性质分析,说明基于湿电和间接冷却的技术路线存在一定的技术弊端,直接换热冷凝除尘技术更加适合湿法脱硫后的烧结颗粒物深度净化工序。  相似文献   

5.
首钢除尘灰特性分析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首钢烧结、炼铁、炼钢等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种除尘灰进行理化特性的测定分析,研究了除尘灰直接回用烧结原料对烧结生产及机头电除尘器的影响,提出了除尘灰的科学分类和综合利用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结合钢铁行业烧结烟气的特点,评述了目前几种烧结烟气脱硫技术,指出钢铁企业烧结烟气脱硫不能简单套用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而要结合烧结烟气的特点和钢铁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实现资源回收.  相似文献   

7.
通过烧结杯中试试验考察了配入酸碱泥后对烧结工况、产品质量与环保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入5.0‰的酸碱泥后,烧结矿的转鼓强度保持在79%以上,浸出毒性远远低于标准限值,烧结工序中的各种污染物含量无明显升高,表明烧结协同处置酸碱泥不会对烧结工序产生二次污染,并实现了固体废物资源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烧结脱硫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钢铁行业烧结烟气SO2污染严重,从技术、市场、环保政策等方面分析我国当前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现状。  相似文献   

9.
烧结机分导式半干法脱硫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烧结烟气的特性,列举了目前烧结脱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常用的烧结脱硫技术进行分析。提出一种经济性更好的烧结机分导式半干法脱硫技术。  相似文献   

10.
采用LCA对烧结钕铁硼永磁体生产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及规范性等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各工序环境影响因子和烧结钕铁硼永磁体生产工艺的系统边界图,确定了烧结钕铁硼永磁体清洁生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原材料消耗指标、资源消耗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5项1级指标和18项2级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方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和清洁生产综合评定值,并应用于赣州某烧结钕铁硼永磁体的清洁生产能力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的,评价的重点放在污染防治设施的规模、资金和性能上,提出的治理措施是通过“三同时”制度保证实施。很明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追求的是“末端治理”设施的功效是否得以实现,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而忽视了主体生产工程本身的环保措施及生产过程中消减污染物的潜力和机会,即清洁生产的机会。基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上述不足,阐述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及实施意义,分析了清洁生产观念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即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扩大到项目的立项到实施全过程,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工艺设计、技术选择和能源消耗等等方面进行清洁生产审计,发现潜在的清洁生产机会并提出相应的清洁生产措施,同时通过“三同时”制度建立了清洁生产思维下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发展了立足于清洁生产审计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武钢发展总体规划,武钢对一烧车间4台75 m2烧结机进行了易地改造,新建了1台450 m2烧结机.该改造工程淘汰老烧结机,推进设备大型化、自动化,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从生产源头削减污染.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积极治理,建立了相应的环保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染物的外排及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了烧结的清洁生产.从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2个方面浅析了武钢新一烧环保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介绍公路项目施工期环评的现实意义,之后阐述公路项目施工期环评要点,以此强化公路项目施工期环评水平及其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4.
乙烯项目是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由于技术复杂、多专业、多工种深度交叉作业、施工区域作业空间狭小、施工人员众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加大了乙烯项目施工组织和安全管理的难度。另外,影响工程安全因素众多,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项目实施的每一环节每一过程监管不到位,都会对现场安全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因此,做好乙烯项目的 HSE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围绕"无安全事故,无人员伤亡,无环境污染"的安全管理目标,介绍抚顺石化80万吨/年乙烯装置HSE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强化施工过程控制;采用科学的HSE管理方法,加强和各方的沟通与协调等,并结合项目实际,不断完善和创新HSE管理方法,确保抚顺石化80万吨/年乙烯项目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实现工程项目安全受控。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工程项目风险产生机理,认为工程项目的内外部环境压力在工程项目当前状态施压后,工程项目的承压部分做出的恶化反应趋势是造成工程项目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基于这一观点,提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项目风险辨识方法,该方法综合考查工程项目进行中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压力、项目当前状态和项目承压部分在压力下的反应趋势进行风险辨识;完善了项目风险确定的表述,认为项目风险事件的确定应由项目风险产生的环境因素和项目状态变动两个方面确定;设计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项目风险辨识表。通过在某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中的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安全影响的物元分析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安全影响问题,利用物元分析理论进行研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安全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安全影响的评价中。分析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因素,建立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安全影响评价的物元模型。将多指标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安全影响的目标评价归结为单目标决策,比较简明确切地反映出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安全影响现状。通过某省大桥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进行实际考察研究,评价结果表明:该法科学合理、简单易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强调了劳动安全卫生设计的重要性,就《废气治理环保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计专篇》的编写方法进行了说明。指出了环保项目中常见的危险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铁路建设项目种类多样化、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的新业态,以及新版环境评价技术导则、生态环境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对铁路建设项目环评的新要求,阐述项目合规性分析是环境评价开展的前提,对工程概况、工程方案环境影响比选,以及生态、声、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评价的技术要点,改建铁路"以新带老"和工程变更环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8 6年以来 ,湖北省冶金企业总投资在 2 0 0 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全部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执行了环评制度。共 6 7项大中型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 ,从而做到了增产不增污 ,保证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满足了工程建设要求。有些报告存在的主要缺陷是 :反映污染的基础数据代表性不够 ;单一的方案使评价无法比较优化 ;评价污染时抓主要矛盾综合分析不够 ;对策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工程实用性 ;污染防治方案欠缺经济分析内容等。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Because of the highly complex nature of chemical and nuclear accidents, efforts aimed at prevention,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require the melding of many types of knowledge and the close collabor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professions. Nevertheless, the need for such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is not always strongly emphasized in university-level curricula. As a result, developing professionals have few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nd practise unified models of environmental accident management. In an effort to foster a more integrative approach,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USA, has launched the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project. The project crosses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with respect to both curriculum and enrollment. In terms of curriculum, the project examines chemical and nuclear accidents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considering not only regulatory, scientific and policy issues, but also the public health,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terms of enrollment, the project brings together students from the full range of fields that are involved with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including engineering, public health,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cial work, psychology, nursing, communications, medicine,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students work in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as they explore theory, case studies and current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 student teams develop detailed plans for addressing the effects of a chemical or nuclear disaster. With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representing an on-going threat to health and safety, the approach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may provide a useful model for environmental disaster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