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下空间开发引发了大量的补偿基础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岩土技术难题。对结构荷载已完全被开挖土重所替代的等补偿和超补偿基础而言,理论上基础将不会出现工后沉降,但大量实测数据表明,等补偿甚至超补偿基础往往在竣工后均出现沉降变形,南京地铁隧道基础便是典型实例。为此,探讨了深基础与浅基础间的异同点,并推导出考虑埋深的坑底土体应力计算方法;然后围绕基础的整个施工过程,详细分析了开挖卸荷和施工找平对基底变形的影响,发现找平过程中多挖了与隆起量体积相等的土体,而该缺失的土体将导致基础后期发生沉降变形。据此思路计算地铁隧道基础的变形量,并与工程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较好,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梁  李刚 《灾害学》2021,(4):37-41
山西旱涝灾害的发生使当地造成严重的生态损害,为有效补偿旱涝灾害带来的生态损失,现对山西旱涝灾害生态损失补偿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山西地理位置的分析和特殊气候环境的分析,对当地形成的干旱和洪涝两种灾害以及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建立山西旱涝灾害生态损失补偿机制,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改善。通过对生态补偿的规划区域分析和调查,构建生态补偿标准成本核算体系需结合三大理论以及三性原则,并制定补偿标准,量化拟定旱涝灾生态损失,以及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客体,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产业的人均收入,制定生态损失经济补偿分配标准,根据生态损失的类别、量化损失数目的不同,确定生态补偿顺序、规划生态补偿时效,最终实现旱涝灾害生态损失补偿。  相似文献   

3.
配电网中最常用的无功补偿方式主要有杆.上无功补偿以及配电变压器低压侧集中补偿。为对这两种方式进行量化对比分析,在对线路杆.上补偿和配电变压器低压侧补偿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10 kV典型线路建模并进行仿真潮流计算和无功优化,量化对比分析不同负荷水平下杆.上无功补偿和配电变压器低压侧补偿的效果.结果表明:配电变压器低压侧补偿更有利于无功功率的就地补偿,并且能够减少网络损耗,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与早期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害学》2019,(2)
作物干旱是干旱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严重影响着全球范围的粮食产量。为了积极应对干旱灾害影响,实施对作物干旱的早期精准预警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已开展的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研究进展,包括干旱临近—发生阶段作物根系、气孔、叶水势等对早期干旱响应的敏感信号和指标;干旱发生—发展阶段中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同化代谢与干物质累积等对干旱的响应过程;干旱发展—结束过程中的复水效应与干旱影响损失定量模拟评估技术等;梳理了农业干旱监测预警综合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农业干旱监测和预警指标种类和应用情况、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方法以及作物干旱地面监测与识别技术等相关成果。探讨了未来通过开展作物对干旱应激响应的生理生态过程机制研究,进而准确捕捉到作物响应干旱胁迫的早期信号,为实现作物干旱的早期识别、提前预警和应对作物干旱灾害的不良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近年来在风电场及光伏电站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更好地掌握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原理及运行特性,基于电流直接控制策略的控制系统,建立了±10 kvar 静止同步补偿器( S栽粤栽ic synchronous C韵酝pensator,STATCOM)的仿真模型;并运用电力仿真(PowerSIMulation,PSIM)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系统仿真,得出了 STATCOM 的动态补偿仿真波形。结果表明:该无功补偿装置具有良好的动态补偿特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巨灾经济损失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永  许学军  刘鹃 《灾害学》2007,22(1):121-124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每年都给我国财政与保险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财政补偿和保险补偿能力不足的弊端已经显现。因此,积极探寻新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首先对我国目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进行了介绍;以地震和洪水为例,对灾情进行了论述;对我国当前主要采用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优势作用以及在我国的实施提出了一些观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干旱、雨涝是农业生态方面重要的水文气象灾害,科学地根据水文气象预报来选择种植作物品种,一直是农业管理者、生产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传统的决策方法是根据农业总体区划、作物种植习惯和耕作习惯确定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气象灾害预报对错概率的作物种植类型决策新方法,综合考虑了农业气象预报的误报概率和作物适应性,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对绥棱农场某种植区20年的水文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旱涝预报与实况联合概率矩阵,推导出水文气象预报对错概率矩阵;根据作物品种在不同天气状况的产量,确定了决策失误损失矩阵。实证分析表明,所提决策方法可有效地减少因旱涝灾害给粮食产量带来的损失,对作物品种的选择具有很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宁夏酿酒葡萄干旱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是衡量旱情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其进行时空差异分析是科学有效地应对旱灾的重要手段。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4个站点3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逐旬作物系数法,以FAO Penman-Monteith模型为基础计算作物需水量,再结合有效降雨量,对宁夏酿酒葡萄的水分亏缺指数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同时,也就干旱发生频率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宁夏酿酒葡萄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在葡萄生育期内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总体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月上旬。在整个生育期内,区内旱情严重程度均呈现由南向北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区域农业水分供应脆弱性分析及定量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积分湿度指数方法,建立了区域农业水分供应脆弱性分析模型,并以山东省为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春、夏、秋季还是年平均的积分湿度指数值,均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的趋势,说明自然降水对农业需水的满足程度沿该方向递减。对山东省而言,农业用水的满足程度在季节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夏季降水在农业满足程度方面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差。由于气候因子的年变异较大,积分湿度指数的年变异亦大;根据作物产量的形成为一动态过程,作物整个生育期内的每一个生长阶段都对其最终产量有一定的贡献,利用积分回归模式对作物全生育期中每一旬降水因子与产量的定量关系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内每旬降水对最终产量的贡献系数。根据每旬降水对产量的贡献系数和作物受旱指标,建立了作物旱灾损失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0.
试论开展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从开展中国宵作物病虫害危害浒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的必要性出发,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提高宵作物病虫害长期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是宵作物病虫病综合防治的首要措施,并建议围绕中国宵作物病虫害宏观气候可预测性的机理、浒的前兆性气候指标、浒气候区划、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式的气象信息技术改造等方面开展中国宵作物病虫害危害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风险防御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作物病虫害风险的研究,对有效防御病虫害发生、制定相应的防御对策及有效评估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有重大意义。利用吉林省50个县市的玉米、水稻和大豆产量、面积资料,及相应各站1961-2009年主要病虫害——玉米螟、稻瘟病、大豆蚜资料,根据灾害发生的频数确定病虫害影响指数,分析了各因子的影响程度。通过将各因子极差化处理,计算出综合风险防御指数,对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高、中、低风险防御区进行了区划评估。  相似文献   

12.
对常见的图像识别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侧重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的颜色特征识别方法;应用于作物大小形状分级、叶面积、叶倾角等领域测算方面的形态特征识别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频谱分析法的纹理特征识别方法;利用高光谱分辨的遥感技术、光谱仪和近红外光谱进行植被、杂草和作物内部品质监测的光谱识别方法;最后,是集各种识别方法特长的综合识别方法。对这5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及综合,构建出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农情信息提取技术体系系统框架,并提出了新的技术应用思考,从中发现目前图像识别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遥感和GIS在森林病虫害监测管理中的应用模式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杨存建  陈德清 《灾害学》1999,14(1):6-10
介绍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管理中的应用模式,以及整个系统的集成。在整个系统中遥感用于获取森林病虫害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用于管理和处理森林病虫害信息。同时,也说明了全球定位系统可用于定位采集地面数据和导路。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水稻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淑华 《灾害学》1995,10(2):43-47
气候变化对水稻虫害的影响李淑华(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将会对水稻害虫的繁殖代数、越冬界限、迁飞规律等生态学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造成害虫在田间的危害时间延长,发生程度加重的趋势,应引起广泛的重视。主...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大暴发原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在简述我国黄河流域棉区1992年棉铃虫大暴发的概况后,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大暴发的原因。指出生境、食料、天敌、气象及人工防治五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特别强调食料和防治因素的重要意义。认为近年来棉铃虫食料种类增多、数量增大、质量提高、提供时间延长、取食更加方便是该害虫大暴发的基本原因。恰遇适宜的气象条件和人工防治不力(害虫抗药性强、治虫整体水平下降、夏玉米等晚秋作物弃治),终使棉铃虫建立起空前庞大的种群。  相似文献   

16.
生物资源在农业减灾中的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以水、旱为主的气象灾害和农作物病、虫、草、鼠所致的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影响, 同时阐述了有效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是防止和减轻农业灾害的有效途径, 提出了加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台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所处的独特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其中台风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从台风对我国农业生产利弊的两方断进行了分析,在弊端方面,分析了从1950年至今台风造成的农作物受灾情况、引发的病虫害和导致的农田耕地污染;在有利方面,分析了台风带来的降水对旱情的缓解作用。最后,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台风自身的规律和特征,提出了“防御先行,防抗结合”的农业防台风策略。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与风险性加大,积极响应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已成为稳定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内在要求。本研究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出发,对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种植制度与布局、粮食生产潜力等方面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日照时数明显减少,降水量呈下降态势,气温显著升高。(2)东北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病虫灾害累计发生面积增大,低温冷害事件明显减少。(3)气候变化改变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促进种植界限北移东扩,粮食生产潜力有明显提升但存在区域差异性,总体而言,气候变化有利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针对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基于粮食产前、产中、产后视角,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稳定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响应策略,对于保障东北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卢兰  陈锐 《灾害学》1997,12(1):11-15,58
简述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适用性及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WebGIS的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WebGIS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是综合遥感、气象与病虫害模型知识,集成WEBGIS、数据库、ASP.NET等技术建立的全国县级尺度的主要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达到了在网络平台对空间数据的发布与共享,实现了病虫害预报模型网络化运行和大面积实时的遥感病虫害专题图发布,提高了用户对作物病虫害信息化预测与管理水平,以期达到高效、大面积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