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统计广州市天河观象台近30年的太阳辐射资料和四周郊县同期的日照、云量、湿度、气温资料,建立回归方程,分析广州城市发展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统计分析表明,近30年来广州市直接辐射是在不断波动中趋于下降,散射辐射变化较小,总辐射变化趋势与直接辐射一致.根据城乡同期的幅射条件和幅射量的对比指出:广州市的总云量、低云量比周围的郊县站多,日照百分率比四周郊县越少.直接辐射比四周郊县站少6.2%,总辐射比四周郊县站少4.6%,散射辐射占总幅射的比例比四周郊县站大.这与广州市的工业产值增长,人口增加和能源消耗量增多有着同步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广州城市生态环境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州城市生态环境因子的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状况近十年数据结合广州城市发展,分析其环境污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市大气环境污染已由煤烟型向石油型转变;环境中有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氨氮,BOD5,砷化物和汞化物污染,固体垃圾产出量逐年增加,声环境在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广州市为案例,从城市生态学观点出发,通过对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辨识与评价,明确了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北京建成区道路绿化空间结构和行道树健康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地普查测量方法,定量研究了北京建成区188条道路行道树的树种结构、径级分布、立木层次和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国槐(Sophora japonica)、毛白杨(Populus alba)、银杏(Ginkgo biloba)是建成区主要行道树种,使用量分别占研究区树木总株数的54.7%、13.7%和7.4%。建成区树木...  相似文献   

5.
行道树对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南方常见的8种城市行道树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各自在远离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生长的树种作为对照,对行道树及其对照样品叶片和树皮的重金属铅和镉、电导率、pH值、叶片伤斑率及叶片表皮结构气孔数等进行测定,以探讨不同树种对交通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树种比较,行道树叶片和树皮能累积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中的重金属铅和镉,其电导率和叶片的伤斑率增加,pH值下降.叶片气孔数的变化随树种不同有所差别,如阴香〔Cinnamomumbur-manii(Nees)〕等的叶片气孔数比对照少,而细叶榕(FicusmicrocarpaL.)等比对照多.根据行道树的生长状况及净化重金属的能力,8种供试植物中,白兰(MicheliaalbaDC.)和垂叶榕(FicusbenjaminaL.)最适合选作行道树,而阴香因其在交通环境中生长不良,净化效益差,不宜选作交通密集区的行道树种.图3表3参17  相似文献   

6.
广州城市湿地的景观特点及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广州城市湿地景观特点,对广州市5个不同类型湿地周边的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进行了一年的测定,分析了城市湿地周边的小气候效应.广州市湿地总面积为74 373 hm2,占国土面积的10%,其中老城区的湿地面积为18 400hm2,占老城区国土面积的15.8%.广州市老城区湿地斑块平均密度(以每10 000 hm2面积内拥有的湿地斑块数计)为2.8块,平均距离为3 270 m.气温随着与湿地距离的增大逐渐升高,200 m观测点的年平均气温比水边高0.8℃.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相反,随着与湿地距离的增大而降低,200 m观测点的年平均相对湿度比水边低2.4%.湿地周围的平均风速(在100 m范围内)随与湿地距离的增大而降低.市郊湿地与市区内最高温的湿地比,年平均气温低2.7℃,夏季平均气温低1.1 ℃,冬季平均气温低4.1℃.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型,夏季13:00达到最高,冬季15:00达到最高.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气温的日变化相反,早晨最高,13:00-15:00最低.市郊湿地的日平均相对湿度较市区内湿地高,夏季最大差值达7.5%;冬季最大差值达17.4%.风速的日变化冬季基本呈单峰型,1 d中以11:00的风速较大.夏季13:00风速有所下降,1 d中以15:00-17:00的风速较大.市郊湿地的日平均风速较市区内湿地夏季高30%,冬季高60%.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  相似文献   

7.
选择福州市中心城区3种典型的行道树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CO为交通污染物的示踪气体,分别对绿化带两侧,即道路中央和人行道上CO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道路中央CO浓度与人行道上CO浓度的差值ΔC。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行道树对交通污染物扩散有显著影响。主干道低覆盖度结构,最有利于交通污染物扩散;主干道高覆盖度结构和支路结构,则不利于交通污染物的扩散,使大量污染物涌入人行道,对行人健康构成危害。交通污染物的扩散效果取决于树冠结构,通过对各道路树冠结构的研究发现,疏透度与覆盖度均较小时,扩散效果最好;疏透度较大、覆盖度也较大时,扩散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园林及其建设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园林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新思维,也是生态学具体应用的实践.生态园林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物种多样性保护和重建、因地制宜、处理好种间关系、建立群落自维持机制、重视生态文化内涵等六要素.  相似文献   

9.
城市景观生态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中山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色及新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山市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利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遵循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创造出健康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阐述了中山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色及新的发展思路,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其它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化树木碳氧平衡效应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通过实测广州市内几种常见绿化树木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以及叶面积指数,计算城市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能力。得出各种树木的叶片光合强度。由于各树木的叶面积指数不同,绿地的吸碳放氧能力也不同。据此,从人类呼吸的基本需要考虑,探讨了城市地定额指标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白云山、电视塔春季酸性降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10187—1988年春季在广州市白云山、电视塔区的观测结果,对酸性降水的污染状况、特征、化学成因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春季降水严重酸化,广州已成为典型的酸雨污染城市。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不同经营模式树冠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杉木纯林、杉木拟赤杨混交林、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的不同树种冠幅的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和比较 .结果表明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中杉木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中杉木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杉木纯林冠幅分形维数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中观光木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中拟赤杨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说明杉木混交林种间竞争小 ,而杉木种内竞争激烈 ,同时杉木同观光木之间的种间竞争小于杉木同拟赤杨之间的种间竞争 .图 4表 2参 16  相似文献   

14.
落叶阔叶树异戊二烯排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封闭式采样方法及光离子化气体分析仪直接分析技术测定了12种北京市主要绿化树种的异戊二烯排放速率。结果表明:法国梧桐,龙爪槐、杨树和柳树为强异戊二烯排放树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羊胡子草、水蜈蚣二属果皮微形态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国产莎草科羊胡子草、水蜈蚣二属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和描述.根据果皮纹饰的差异,可将二属划分为两个类型:类型Ⅰ,具网状纹饰;类型Ⅱ,具网瘤状复合纹饰.在类型Ⅱ中,根据每一网眼中的瘤状突起数目及是否具小疣状附属物又可分为两个亚型.即网、单瘤亚型和网、复瘤亚型.研究结果表明:羊胡子草、水蜈蚣二属果皮微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可作为上述二属种间区别的依据.该研究对于探讨莎草科属间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川瓦屋山原生和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野外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瓦屋山中山段(halt 1500-1900m)自然恢复的次生和原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外貌,群落主要乔木物种组成,高度和径阶结构等特征。结果表明:(1)恢复42a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已基本形成中亚热带湿性绿阔叶的生活型外貌和以中小型单叶为主,草质叶明显的特征,但与原生的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相比,落叶的中小矮高位芽植物明显较多,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偏少;(2)次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有67种,而原生林仅57种,次生和原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主要优势物种组成相似,但次生林优势种更明显,并存在较多的处于伴生状态(局部地段还居于优势地位)的落叶乔木种类;(3)次生林较相同面积上的原生林乔木层的平均胸径DBH<2.9cm。次生林具有小径阶个体多,大径阶个体少的明显特点,但两类森林乔木大小结构分布与其它地区的异龄林基本一致,均遵从指数分布关系;(4)次生林6400m^2内h≥3m的乔木有1199株。垂直高度h分化不明显,hmax=22.8m,hav仅9.7m,而原生林6400m^2内h≥3m的乔木有1045株,平均高度12.8m。次生林缺失Ⅶ高度级(>25m),而Ⅵ高度级仅8株(原生林有55株),低高度级(Ⅱ-Ⅳ级)株数的比例大,占总株数的87.12%。说明次生林乔木拥挤度大,乔木层个体正竞争强烈,群落处于不稳定的发展阶段,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发生乔木自疏和它疏过程;(5)次生与原生林群落学特征比较表明,严重破坏后42a来通过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已经恢复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外貌,已经具有了原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到达了常绿阔叶林阶段,自然恢复是迅速而成功的。研究发现,自然恢复是生态恢复重建的可行性途径之一,而群落外貌(生活型、叶型谱)、主要树种组成,群落结构很好地说明了常绿阔叶林破坏后的恢复状况是良好的,因些这些指标可以作为森林恢复评价的可选指标。图2表4参35  相似文献   

17.
闽江口湿地的鸟类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1998-2000年对福建省闽江口湿地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86种,隶属11目23科,其中古北界鸟类59种(68.6%),东洋界鸟类27种(31.4%),区系组成呈现南、北鸟类混杂分布,以古北界鸟类为主的特征,留鸟12种,占鸟类总数13.9%;迁徒鸟74种,占86.1%。该湿地鸟类的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迁徒季节鸟类的各类和数量都最多,繁殖季节则最少,该湿地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9种,中日修鸟保护协定名录中的鸟类49种,并对鸟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区域内建筑物表面温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区域内气象要素实测资料,定量地分析了城市区域内建筑物的表面温度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屋顶面的差异,得出屋顶表面温度时间变化呈现不对称性;昼间各壁面温度的数值和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小于屋顶表面温度;昼间屋顶面和各壁面的变温率具有不同特征,屋顶面多数时间处于增温过程,东向壁面的变温率为下降趋势,西向壁面为上升趋势。其结果可为探讨城市气候形成以及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110种树木对模拟酸雨和SO2单一和复合暴露的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喷淋法对110种供试树木的枝条分别进行不同pHAR处理和在开顶式熏气罩内进行不同浓度的SO2暴露试验,以及先喷AR后接触SO2的复合暴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对AR和SO2暴露显示了不同的抗耐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