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嵩  王鹤  孔维东 《灾害学》2021,(2):118-123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对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轻区域典型灾害负面影响等有重要作用。该文以京津冀山区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山洪灾害背景下运用灾害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引入山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过程。通过借助GIS技术平台分析了研究区基于MCR模型建立的生态网络,构建了由斑块、生态廊道、基质镶嵌的区域生态化网络格局。针对分析结果,重点从城乡规划视角提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措施,主要包括生态约束条件下生态网络结构优化和区域尺度的山区生态修复,以期为维持山区生态安全、国土综合整治以及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申曙光  叶谦吉 《灾害学》1992,7(1):18-22
本文从灾害的产生与灾害概念的发展、灾害的成因与过程、灾害的后果等多个方面论证和论述了灾害的生态经济性质。灾害生态经济性质的揭示为开展各类灾害的系统总体研究—灾害的生态经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地质地貌灾害与防灾减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彦蕊 《灾害学》1999,14(1):33-38
河北省是我国地质地貌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从人类生态学角度,研究地质地貌灾害的成因与分布,并强调通过调整人类活动,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干旱河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困难的。而近年来我国金沙江流域大规模的水电建设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造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活动更加活跃。在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区,如不进行以恢复生态功能为目标的植被修复与重建,将会导致巨大的生态安全风险,因而工程扰动区生态修复重建技术是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恢复生态学理论,对西南水电工程所在区的生态恢复问题进行探讨,确立了恢复生态学理论在干旱河谷生态恢复中的地位,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沙漠化灾害的景观干扰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土地沙漠化是影响全球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灾害性问题,本文从景观和景观生态学出发,论述了沙漠化景观稳定性和景观干扰的特征、本质及测度,特别强调了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沙化景观干扰所产生的影响,最后论述了依据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图像建立沙化景观干扰图的框架,为从景观尺度研究沙漠化灾害和防治沙漠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贾宝全 《灾害学》1995,10(1):46-50
吐鲁番盆地的生态灾害具有种类多、危害面广、危害程度深等特征,并严重制约着该区绿洲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分析了每种生态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程度及地区分布,并提出了生态灾害调控的基本原则;综合整体性、区域分异性、持续性.最后探讨了该地生态灾害调控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恢复力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在描述生态系统方面,恢复力有两种相对清晰的描述性定义。一是Holling恢复力,表示系统在不发生状态转一下吸收的最大干扰量;二是Pimm恢复力,表示系统受干扰后恢复至扰动前的速率和时间。生态系统恢复力既可以表示恢复现状,又可以预测恢复趋势,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生态系统恢复力可减轻灾害发生风险,开展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估可提高灾后重建的科学性。进一步探索灾害驱动下的生态恢复力定义,建立灾害生态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构建生态恢复力"绝对值"评价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8.
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化对策。研究发现,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继续完善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2加大我国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报技术的研发力度;3设计一个职能分工、协调运作、快速响应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4建设一支政府领导的、社会全员参与、信息共享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5从经济、生态、人文、社会等多维角度出发,建立我国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效果评价体系及灾后恢复重建体系。  相似文献   

9.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一系列生态灾害。根据多年调查,将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灾害系统按照其起源分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大类;同时根据AHP法确定了能较综合反映研究区灾害应急能力的6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湿地生态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模型。研究表明,如何应对生物病害和生物入侵,如何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提高部门应灾快速反应能力,已成为研究区应灾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前西南山地城市所遇的复杂的灾害问题,从现代山地城市设计的视角,分析了其灾害问题的瓶颈所在。提出通过SWOTs分析梳理相关复杂因子,借鉴生态学分析方法进行多因子关联整合,建构"重点控制"与"局部引导"相结合的分级控制策略,综合多角度的城市设计途径和多平台架构的全程设计评价与管理,尝试探究山地防灾城市设计的相关研究方法,以期推动西南山地城市防灾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自然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这一角度探讨了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灾害地理学、灾害经济学、灾害生态学和灾害工程学。根据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的性质将其分为地质工程、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和海洋工程,并就每种类型的工程例举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针对使用度值定性分析灾害演化网络的局限性问题,为了使灾害演化风险分析结果更准确,提出了一种将灾害演化网络与风险矩阵有机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分析灾害演化网络结构特征和风险组成的理论基础上,考虑节点自身风险水平和灾害演化系统的综合风险水平,基于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两大因素引入风险矩阵法,对灾害节点风险水平进行量化分级,并通过...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基于灾害演化网络的风险分析方法,针对城市暴雨灾害的演化过程进行了风险分析。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北方城市暴雨灾害演化网络模型,将危机事件分为三个等级,并探讨了事件级别和出入度的关系;分析城市暴雨灾害链演化特点和暴雨危机事件后果蔓延规律,得到关键危机事件和演化链。结果表明,交通堵塞是我国北方城市暴雨灾害系统中关键危机事件;暴雨灾害演化系统存在短链、长直链和循环链三种结构,其中循环链中的危机事件互为因果,可自行激化,是灾害演化网络控制的关键结构。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主要城市洪涝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辉霞  蔡永立 《灾害学》2002,17(3):91-96
太湖流域有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八个大中城市,是我国产业最集中,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该地区洪涝灾害频繁,这不仅制约了流域中各城市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威胁到该地区城市的生存平衡,本文根据生存风险评价原理,结合太湖流域的自然特点,提出成因分析法的指标模型。并通过分析太湖流域八个大中城市的汛期降雨量和地形地貌因子对洪涝灾害生态风险的影响度,得出各个城市洪涝灾害的生态风险度,最后还根据各城市风险度的大小及其主导因素的不同,提出了如何管理洪涝灾害生态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城市灾害科学的现状研究及新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磊 《灾害学》1993,8(1):77-81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一个综合了社会、心理、地理、工程、功能、生态等学科在内的复杂系统工程,是人双重属性(自然与社会)的一个载体。面对现状及21世纪我国城市建设的挑战,本文认为不仅应研究优美的景观、平衡的生态、高效的功能及无障碍特性,还必须提高一个现代化城市抗御灾害的综合能力。“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应同环境治理一样,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辽西北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干旱灾害风险阈值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辽宁省西北6个市为研究区,选取玉米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播种期、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几个重要的生长阶段,综合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灾害科学、作物生态学和自然灾害风险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充分考虑影响玉米干旱灾害动态风险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基础上,利用AHP、加权综合评价法、自然灾害指数法建立了玉米干旱灾害动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通过选取典型干旱案例年,运用最优分割理论在综合考虑玉米产量损失的基础上确定了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干旱灾害风险阈值,并用于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干旱灾害风险值与玉米因旱减产损失的相关分析中。结果表明:辽西北地区玉米因旱减产损失与苗期干旱灾害风险值相关系数最大,玉米受苗期干旱灾害影响最严重;在灌浆成熟期相关性也较显著,受其影响也较大,这与辽西北地区春旱发生频率最高,伏旱时常发生的事实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土流失及其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人口膨胀对土地的压力增长,导致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土壤侵蚀量增多,目前我国水蚀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水土流失减薄土层,阻碍植被恢复,大大降低土地的蓄水库容,造成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同时,河床淤积使河流泄洪能力降低,洪水水位抬高,加剧洪涝灾害的发展,在同样降雨情况下,洪涝灾情比以往增加1倍。对水土流失采取综合治理可有效地减轻水旱灾害。江西兴国通过十年的综合治理,使兴国县水旱灾害频率下降48.8%,成灾面积减少50.7%。  相似文献   

18.
基于链式理论的单灾种向多灾种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涛  肖盛燮 《灾害学》2012,27(3):19-21
从灾变链角度出发,以灾变链式理论的八种链式形态为依托,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自然灾害系统链式响应行为是外部环境复杂输入和自身内部结构关系变化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建系统的单灾种模型,并推演出多灾种模型,反映各灾种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相互影响,探讨单灾种向多灾种的演化机理.研究表明各灾变链致灾因子所具有的能量是灾变链式阶段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防灾减灾策略,为单灾种和多灾种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disaster management will prevent many hazardous events from becoming disasters. This paper constitute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document on the 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 framework of Cameroon. It reviews critically disaster management in Cameroon, examining the various legislative, i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frameworks that help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Furthermore, it illuminates the vital role that disaster managers at the 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level play to ease the process. Using empirical data, the study analyses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ctions of disaster managers. Its findings reveal inadequate disaster management policies, poor coordination between disaster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lack of trained disaster managers, a skewed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and a top‐down hierarchical structure within Cameroon's disaster management framework. By scrutinising the disaster management framework of the country, policy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made on the i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frame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